南太湖岸线上的亭子港(散文)
太湖七十二港歌谣中,“肃蒋黄亭叶”中“亭”,指亭子港。
亭子港,原名曹家港(明《嘉靖吴江县志》记载),追溯到明代后期因曹家港太湖口岸上有座八角亭子,较有名,称八角亭,群众约定俗称,习惯谓之八角亭子港。《乾隆震泽县志》《儒林六都志》和《太湖备考》也载为八角亭子港,后被人们简称为亭子港。
亭子港自古北通太湖、南通横港,从未淤塞,一直是“吴村烟市”的市河,船只流量大。太湖口岸渔港、圩田、村庄错落有致。解放后还保留着湖城遗迹,被群众惯称为“城头上”,有数十户人家居住在“城头上”。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最后的几户周姓人家南迁,易地新建,离开“城头上”搬迁到现今的湖塘路口,“城头上”成了人们的乡愁记忆。因太湖浪涌冲刷,太湖岸线从明代起南移了上百米,古八角亭的位置已在太湖里。但在枯水季节南风较大时,太湖水向北倾削(村民俗称“南风削太湖”),人们在摸螺蛳、捉河虾、捡河蚌时,仍能看到古亭、古桥、古道(石皮街)、古宅的材料(石质的、砖质的),半掩半露在太湖的淤泥水草中。
亭子港河道从太湖口笔直向南,至中段折西约五十米,再折南笔挺至横港后分流。过东携“牌楼浜”,进埭上河,过西带“五潭浜”(毛家浜、酪酥浜、南浜、西浜 、乌潭浜),入荷花池,成“丁”字形水系特征。
牌楼浜,史志记载为曹家浜,因该水浜东侧有一牌楼而被群众俗称至今。形状极像是天空中的一片祥云被阳光投射地面的影子,也像一只蝙蝠在贴地飞行时的瞬间定格。“祥云”和“蝙蝠”翅膀鼓饱的地方,是六个大小不同的“荡”,构成了浜中荡的水域形态。
“五潭浜”是因五只水浜有五个圩围(中腾圩、东腾圩、岗界圩、果字圩、中腾下围圩)衍生的河流自然穿成的链环。河流是“线”、水浜是“环”,加上五潭浜的两侧有“藕形埂”“荷叶墩”的点缀,与亭子港的南段河相得益彰,形成了左右两个“几”字,成凤凰字形的构架。
亭子港,一港牵数浜,东有“蝙蝠”,西有“凤凰”,让太湖塘浦圩田在这里“出神入化”。“蝙蝠”地域中的酪酥村有朱熹后裔一脉,朱氏后代朱阿华家曾保管着“双狮碧玉太保”(朱熹印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交了苏州市博物馆。“凤凰”地域中的牌楼浜广传着“曹吴同宗”“曹欧(欧阳修后人)联姻”“曹王(王安石后人)通婚”的逸事。
亭子港曹家历史上有几代在朝廷做官,且官位显赫,三代进士,其中曹镤(字良金,号桐丘,)为明弘治六年进士,学博才高,曾任湖广佥事,历代节聚,成为大富豪,可以和同时代的吴溇富豪钱百万(钱皓)家齐平,且比钱家有势。牌楼浜其实是曹家的园中浜,是曹宅的宅边水塘,供曹家休闲、停船之用。园中浜的周边有牌楼、华表、旗杆石、假山、九曲桥、水榭、亭子等。曹宅大院里建筑群宏大,有各式的厅、楼、堂、台、榭。曹家到了鼎盛时期,还堆造了一座“山”,“山”上遍种梧桐树,称为“桐丘”。桐丘上建有很多的休闲设施。志书记载:可觞、可咏、可琴、可书、可弈、可钓,随其所适,被誉为“桐丘八景”。即穿云墩、读书墩、狎鸥河、调鹤经、望湖冈、抚琴石、苍雪坡、丹霞坞,“实有超然尘外之趣”,号称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常来此与主人对酒当歌、赋诗作词。
图为亭子港连腾桥。
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