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的一生都受力比多驱使,第三阶段的发展影响择偶观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在探寻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时,着重探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亦或是无法捕捉的意识层面。
所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有着浓厚的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的特点,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他眼中的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过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1873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学习,于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此后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他开始创办自己的私人诊所。在1895年的时候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弗洛伊德在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正式诞生。1919年成立的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最终形成。
弗洛伊德的众多观念对后世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原始动力:力比多
弗洛伊德眼中的力比多就是最原始性本能与性冲动,他认为人的一生所做的所有选择以及行为都是因为性本能的驱使,因此他的观念被后世诟病太过泛性论。
(二)意识与潜意识:冰山一角
弗洛伊德提出的意识与潜意识理论是迄今为止都对后人有着极大影响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了意识与潜意识,同时还将这种说法比喻成冰山一角。
他认为人的可察觉的,可以捉摸到意识是浮在冰山表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无法察觉的潜意识则是肉眼无法观测到的藏在海水下面的那一大部分冰山。
(三)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我由意识层面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本我(最原始的我,包括了一系列本能与冲动,受快乐原则支配,有着初级过程思维)、超我(道德层面的我,对本我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自我(是人格执法官,平衡自我与超我可能会出现的矛盾,是受现实因素制约以及受本能需求影响的我)。
就比如举这样一个例子,你现在肚子饿了想吃饭,这就是本我;然而现在还没下课,还有五分钟才放学,因此你开始考虑要不要等放学再吃饭,这就是道德层面的超我的约束;而你最后做的决定是,放学就去吃饭,这就是自我为平衡本我的需求与超我的约束而做出的选择。
(四)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同样认为儿童的发展阶段也是由力比多驱使的,一切的活动都受到了性本能的影响,根据不同阶段的对性本能的反应,他把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还处在婴儿期,因此他现在的性本能只能通过吸吮,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婴儿喜欢吸吮手指的原因,靠这些口腔活动来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限制婴儿的口腔活动,那么就有可能让他变得悲观、依赖、充满猜忌,相反的是,父母没有干涉婴儿的口腔活动,就更有利于婴儿形成更加积极,开放的性格。
在一岁以前婴儿会过度依赖父母,但是在一岁以后,他们开始尝试自主活动,同样也叫“第一反抗期”。
如果没有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就会出现口欲期固着,而所谓的口欲期固着就是指在口欲期这个时期,父母过度的抑制婴儿的活动,让婴儿无法“反抗”,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有成年以后,也变得过于退缩,抗拒与人交流。
第二个阶段肛门期1~3岁,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婴儿通过排泄来获得快感,而获得快感的中心就是肛门。
他认为此时的婴儿应该接受正常的大小便训练,婴儿时期的大小便训练关系着成年以后的人格走向。
并且这个训练不能过于懒散,也不能过于严格,太过懒散会让婴儿成年以后变得邋遢,不讲卫生,性格暴躁,而太过严格要求则会导致婴儿成年以后变得过度洁癖,忍耐以及吝啬。
第三个阶段性器期3~5岁,此时的婴儿正处在快速的生长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力比多主要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快感来源。
此时的孩童开始出现“性恋”,表现为男孩与父亲争夺母亲,女孩与母亲争夺父亲。他还认为这个时期异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择偶观。如果此时的孩童受到异性父母的压制更多,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较为偏执的择偶观。
举个例子,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子,他的母亲过度偏爱他,那么他就有可能会产生恋母情结(也称俄狄浦斯情结),同样的,一个女孩受到父亲的偏爱更多,那么她就会产生恋父情结(也称埃里克特拉情结)。
第四个阶段潜伏期5~12岁,此时的孩童不会表现出太过明显的性冲动与性本能,因为他们的认知已经有了足够的发展,也已经开始明白自己要遵守社会道德约束与规范。
因此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某些性冲动转换到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上,比如游戏,学习,并且表现出对异性漠不关心的态度,在玩耍时,也大都会倾向于找同性伙伴。

第五个阶段生殖期12~20岁,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以及性方面的发育都更加成熟,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性恋,会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想要完全独立,自由的生活,也在逐步向着成熟的人格发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