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点”,原来有这么多种“笔势”!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二級課程「筆勢」
第三集|點的筆勢(1)
點的筆勢n種
|筆記|
1. 單一筆勢:點
前面兩堂課講了筆勢基本概念,今天開始講單一筆勢。單一筆勢指“永”字的八個基本點畫的姿態,第一個就是點。
點是文字角度的說法,你看《陰符經》這個“滅” 字,就文字角度而言,它有七個點,但從書法角度來看,這不能籠統地說點,因為姿態不相同的點,在書法中是不同的筆勢。
沈尹默先生在《書法論》中說:“筆勢乃是一種單行規則,是每一種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姿勢的寫法。”這句話稍微有點拗口,簡單地說,當點畫有一種特殊的姿勢,那就是一種筆勢。正因為每個筆勢都不同,所以稱之為單行規則。
舉例來說,“永”字頭上這一點,是側放的,大致在九號方向,這就是一種姿勢,放在“永”字頭上很好看。有關這個點的具體寫法, 可以看一級課程 32 課。如果我們把這一點水準對翻,它的姿態就改變了。普通說起來這還是一個點,但在書法中就是另外一個勢,這種姿勢在“永”字頭上是不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書法中要區分各種筆勢的原因。
話要說回來,也不是說一個筆勢只能用在一個地方。如“永”字這一點,用於“交”字頭上也不錯。其他如“主”字的頭上,“丸”字的中間,“公”字上面的右點,三點水的第一第二點,“寸”字的中間一點,看起來都可以。
所以書法中一個筆勢,是可以用於許多場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這樣我們歸結出兩個結論:
簡言之:
姿態相同的點,不論用於何處,屬於同一個筆勢。
不同姿態的點,就是另外一個筆勢。
2. 什麼是八法化勢
這裏要講講“八法化勢”這個概念。在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這本書中,第四卷就是“八法化勢”,那這個 “八法化勢”是什麼意思呢?
“八法”當然就是“永”字八法,這八個點畫各自有姿勢,(其實嚴格地說只是七筆,第四筆趯還不能當獨立的一筆。)但很多人提出來,這八個筆勢不夠用,單是一個點就有很多姿勢,那怎麼辦?
那些和“永”字不同的筆勢,古人把它們看作是“永”字點畫的變化。“永”字八筆是基本的,從“永”字基本筆畫變化衍生出來的,那就是“化勢”。
簡言之:
八法化勢沒有數量限制,歷代都有增加。
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勢,保證夠用。
新化出的筆勢,當然要得到社會公認。
在《玉堂禁經》中,稱為“異勢”。“異勢”就是指姿勢不同的寫法,其實就是“化勢”。
3. 命名
太極拳每一個招式,都有一個名字,書法的筆勢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名字,講起來就很麻煩:“那個筆勢......就是永字頭上的那個”,這樣說煩不煩?如果每個筆勢各有名字那就很簡單了。
但筆勢命名這件事情有點困難,照理說古書中叫什麼我們跟著就可以了,問題是古籍中同一個筆勢稱法不統一。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冬”字,上面兩撇一捺是飛帶勢,下麵兩點叫什麼呢?
如果你讀《歐陽詢三十六法》,這兩點稱為“貼零”, 明代薑立綱《七十二例法》稱此為“鐵鈴”, 顯然是誤聽而記,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事。 而清代蔣和《書法正宗》稱之為“帶下點”。 這一來就難搞了,想起來因為古代信息交流很困難,好像餛飩,四川叫抄手,閩臺叫扁食,廣東叫雲吞,同一樣東西名稱不同。
書法要作為一門學科,術語必須統一。這樣,我們就要在這些名詞中作出選擇。兩點連寫是複合筆勢,我放在後面講解。
側
半蟻勢
現在先要解決“永”字八法第一點,《玉堂禁經》稱之為“側”。這個點就是側勢,以“側”為其特徵。但《漢溪書法通 解》稱為“半蟻勢”,戈守智說:“半蟻之法,首點用之。......如半蟻之腹。”說這個點像螞蟻下半身的形狀,所以叫半蟻勢,這樣一來側點就多了一個名字。
鼠矢勢
在這本書中,戈守智又化出一個鼠矢勢:“鼠矢之法,較柳葉差圓而短,亦以其象形而名之也。 '莫’、'爽’用之。”“鼠矢勢”這個名字很不雅,說這個點和老鼠的糞便形狀一樣。再說“莫”字的最後一點,和“永”字的第一點幾乎是一樣的。
梅梂勢
戈守智說他搜集了很多古代資料,接下來還有:“梅梂點法,'忄’、'州’等字所用,又'來’、 '精’、'叢’、'火’左點並用。”
杏仁勢
戈守智又說:“杏仁點法,'心’、'宀’左點 所用。”
講到這裏我們知道了,明清人把筆勢搞得太繁瑣。太繁瑣就沒法用,什麼七十二法、九十四法,看起來陣容堂堂,其實記不住,怎樣區分也不清楚。這些筆勢的形狀和寫法都一樣,只是長短角度不同,唐朝“永”字八法稱為“側”,其實就可以了。如果要分得具體點,可以根據手腕的左右分為兩類:一種是左側勢,另一種是右側勢,簡單易明。
如果你想古雅一點,左側就叫梅梂勢,右側全部叫杏仁勢,螞蟻和老鼠糞便就不要了。有些同學可能會去看看古籍,這裏說說我的觀點:
簡言之:
永字八法的名稱比較簡單,往往指一大類。
後代的八法化勢,就是做了細分。
分得太細、太複雜,名稱太多,沒有好處。
我的看法最要緊是簡單實用。譬如《陰符經》 這個“知”字,箭頭所指的這一點,就是一個側點,再講得詳細一點,它就是一個右側點。這就夠了。
這個“潰”字的三點水兩點,上面是一個右側點,下麵一個左側點,你能看出來,那就可以臨帖了。
4. 側的其他化勢
看看歷史上側點還化出了什麼筆勢。
4.1 懸膽勢
剛才講的側點,有左側有右側,那書法中有沒有不側的點呢?當然有。所謂不側,就是左右對稱,這就是懸膽勢。戈守智說:“懸膽之法,上尖下圓,如懸膽之形也,意略側以取勢。”
“懸膽”這個詞以前看面相常用,所謂鼻如懸膽,就是鼻頭厚、圓,有肉,這是大富大貴的面相。《紅樓夢》寫癩頭和尚的模樣:“鼻如懸膽兩眉長,目似明星有寶光。”廣東人到秋天吃蛇膽祛風,懸提蛇膽那樣子就是上尖下圓。戈守智說“意略側以取勢”,意思懸膽勢未必是垂直放置,斜一點都可以。
文征明經常有這種對稱的點,你看《遊虎丘詩》中的“劍”字,上下兩個點都是這樣寫的。寫一個點畫,究竟用哪一種筆勢,書法家的習慣往往不同。
米芾《硯山銘》這個“黑”字下麵的四點,都是上尖下圓的懸膽勢。
《陰符經》中也有用到懸膽勢的, 如這個“神”字,上面一點有些破損, 我補上輪廓線你就看清楚了。
4.2 蝌蚪勢
懸膽勢是上尖下圓,相反的是蝌蚪勢,上圓下尖。不用說這就是取象於小蝌蚪的樣子。《漢溪書法通解》說:“蝌蚪點在字首用之,本古隸點法也。其法上重下尖,貴老而澀。”這本書的標題中稱“蝌蚪勢”,正文中稱“蝌蚪點”,古籍中往往如此,意思是一樣的。說蝌蚪勢在隸書中用,這是對的。但說用於字首,未必如此。
這是《曹全碑》 的“為”字,隸書,你可以看到下麵四點就是用蝌蚪勢,不在字首。
4.3 兩向點
兩向點的意思,就是一頭一尾兩個方向。這名稱見於蔣和《書法正宗》,他說:“兩向點,'心’、'以’ 等字中一點用之。”
我們來看看“心”字,舉智永和褚遂良的寫法為例,中間一點就是兩向點。《陰符經》的“心”字起筆還帶有側鋒角,這個我們等下再說。
這是褚遂良《陰符經》中的 “以”字,兩向點有一個尾巴, 其實就是帶筆,它指向下一筆, 引導筆鋒向右繼續寫下去。
兩向點未必只用於剛才講的兩個地方。你看這個“萬”字,上面也用了一個兩向點。深入一想,本來這裏是一橫。所謂兩向點,其實和短橫差不多。
4.4 曲抱勢
兩向點是橫向的,如果豎起來,那就是曲抱勢。曲抱勢也是一頭一尾,兩個方向。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至”字,這最後一點就是曲抱勢。請大家注意,這個字的寫法,曲抱勢是最後寫的,和寫字的筆順不同。
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食”字,中間一筆也是曲抱勢。曲抱勢有時等於一個短撇,有時等於一 個折。
4.5 打點勢
比曲抱勢難一點的是打點勢,這兩個筆勢的中線是一樣的,只不過曲抱勢是弧線,打點勢是折 線,所以打點勢寫出來有很明顯的角。其中頭尾兩個角是尖峰角,中間這一個是側鋒角。它是側鋒摩擦形成的角。
《漢溪書法通解》說:“歐書戈法俱用之。”我們來看看唐代歐陽詢的作品,他所寫的“戈”右上點果然喜歡用打點。但不是全都用, 也有用右側勢的。
褚遂良《陰符經》也可以看到打點,這個“生”字起筆一撇,就是打點勢。側鋒角那樣銳利,這毛筆一定是硬筆,而且墨很濃,沒有任何漲墨,書寫者的腕力也相當大。
“木”字,下麵的撇捺縮小為左右兩 點,一撇採用打點勢,一捺就是右側勢, 那就是“永”字頭上那一點。
古籍中還有什麼橫三角勢、直三角勢、覆三 角勢,其實寫法和打點勢一樣,只是角度不同。 我的意見筆勢名稱不要太繁瑣,會寫打點勢就可以了。
4.6 四角勢
剛才說打點勢和曲抱勢走勢是一樣的,只是一方一圓。同樣,右側這一點如果寫方了, 也會產生另一個筆勢,這就是四角勢。
四角勢運筆中兩次換面,產生兩個側鋒角,加上一頭一尾兩個尖峰角,那就是四個角了。順便說一 下,如果四角勢以頓筆收圓尾巴,那最後一個角就是圓角,仍然叫四角勢。
《漢溪書法通解》說“柳誠懸善用此點”,柳誠懸就是柳公權,他喜歡用換面的寫法,所以側鋒角很多, 看起來很方正。這是柳公權《神策軍碑》中的“公”字。
4.7 顧左顧右勢
還有一個顧左顧右勢,名字有點奇怪,也見於蔣和《書法正宗》這本書。其實只是三面換起筆的一個短豎,你畫出中線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手腕是左右左。
這個《陰符經》的“倍”字,右旁頭上一點,就是顧左顧右勢,形狀很像英文字母 S。收尾要向左拖出,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
再看這個“生”字,起筆一撇縮成了一個顧左顧右勢。《陰符經》有十三個“生” 字,顧左顧右勢有三個,跟通常寫一撇的“生”字寫法 不同。
4.8 翻捺勢
最後翻捺勢,又名瓜種勢。這就是一個小小的捺筆,收筆不出鋒、頓筆回收。
《漢溪書法通解》說:“翻捺點 者,以捺勢出之,及其鋒之開張右磔, 即翻筆迅收也......故名翻捺。劉德升行勢所用,九成宮'於’字用之。” 照最後一句話來看,戈守智說這是行書用的,真書歐陽詢《九成宮》也有這寫法。
但我們看《九成宮》拓本, 這“於”字下點看不大清楚,倒是很像右側點。
在王羲之《蘭亭序》中,有些點就是照捺筆寫的,如這個“感”字,你看“戈”字的上面一點, 跟普通的點法取勢不同,這就是翻捺點。
5. 點只是橫豎撇捺的縮短
我以前跟大家說過,書法中的點只是橫豎撇捺的縮短。讓我們來看看剛才講的那些點,是不是這樣。
我們寫一橫,經常是兩面換起筆,手腕從左到右,方向是 9-3 或者 9-6。你看兩向點,就是這 樣一個動作。而曲抱勢就是寫一豎的動作,手腕是右左,方向是 9-7 或 者 9-8。9-7 側一點,等於一撇。9-8 直一點,等於一豎。
你看“宿”字的第一點,跟一撇 有什麼兩樣呢?只是長短而已。
至於右側勢和左側勢,手腕動作也差不多,左側手腕是左右,右側手腕是右左,都是露鋒起筆,而收尾加了一個小圈頓筆動作。你不用頓筆,改用揭筆、挫筆收尾也可以,名稱不變,小圈不影響到大圈。 懸膽勢也是頓筆收,如果拉長一點看,那就是一面鋒起筆的豎筆。蝌蚪勢是 起筆藏鋒、收尾出鋒的一豎。只要你會寫橫豎撇捺,這些點其實都不難。
四根线
一級課程48 課,我講到書法基本線條就是四根線。兩根是直線,橫和豎。兩根是弧線,左 面的弧線寫出來手腕動作是左右,右面的弧線反過來,是右左。這裏都是大圈,也就是筋,沒有 明節點。這堂課所講的各種點,只不過是用這四根線而已。
本節要點:
什麼是八法化勢。
筆勢命名的問題:簡單實用最要緊。
點的各種化勢。
復習思考:
王羲之《蘭亭序》這個“之”字的第一點,可以歸入什麼筆勢呢?還是化出一個新筆勢好呢?
隸書的三點水,是三個頭大尾尖的點,你認為可以歸入什麼筆勢?還是另化一個筆勢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