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宣纸练书法,不是事半功倍,而是步障自蔽,坑你没商量

褚遂良曾经问虞世南,他的书法与欧阳询比怎么样?虞世南说:“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若此?”

虞世南说,欧阳询写字时,不管什么样的纸或者笔,都不受影响,皆能写出心志。你能吗?从此,“不择纸笔,皆能如意”,似乎成了书法高手的代名词。

褚遂良 阴符经局部

事实上,书法是择纸笔的。正是因为择纸笔,高手不择纸笔,才显技艺高超。别的不说,就当今很多书法人选生宣来写字,就是不懂书法的表现。用生宣写书法,也是古人没有采用的。

宣纸,在今天成了书法用纸的代称。宣纸,在大众的眼里就是生宣,洇墨效果很强的那种纸。这些都是对书画和宣纸的误解。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局部4

宣纸,其实是对安徽宣城出产的一种书画用纸的统称,相当于地理标志。唐朝天宝年间,宣城的“纸、笔”就已经脱颖而出了,被选作贡品,供应内庭。从明朝开始,就有了皇室监制的宣纸的出现。

宣纸是以青檀皮为原料的高级手工纸,这种纸手感柔润,纸质绵韧。润墨性好,有独特的渗透性。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层次分明,洇散效果很好。又光而不滑,洁白稠密,寿命超长。因此宣纸自古就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称。

陆机平复帖

宣纸有多种,生宣纸、熟宣纸、半生半熟宣纸。但现在统称的宣纸只有一个概念:洇散。生纸,是纸张自然形成的初始状态,生宣就是宣纸自然生成的初始状态。熟宣纸,是指用矾加工过的,不洇散的宣纸。半生半熟宣纸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矾过,但还能洇散。

今人书写多用生宣纸,特别是写大字时,生宣纸的洇散可以使笔画宽度大过笔头直径,实在是方便顺手。生宣纸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遮丑。

陆机平复帖局部

用生宣纸时,由于纸张可以洇墨,笔锋不到的地方,墨却到了。也就是说,用了八分的技术,写出来十分的字。生宣纸书写是不是事半功倍?很讨巧的方法呢?可是生纸虽然这么好,却没有一件清以前的存世作品是用生纸写成的!

既然生宣纸书写这么好,古人怎么不用这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呢?难道古人比我们弱智吗?

生纸的洇散

古人制作纸张,完全靠自然。桨料的制作,没有现在的很多机械方法辅助,纸浆纤维都比较粗糙。长纤维、粗纤维制造出来的纸张内部空间相对较大,纸张教松软。纤维之间的空隙,正是水墨渗透的通道,因此这样的纸都比较洇墨。

蔡邕有“圆笔”之说,最好的点画线条要如“肌肤之丽”。“肌肤之丽”不是肌肤的美丽,而是象肌肤那样形影相随,饱满坚实。王羲之也说点画要有筋骨,“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蚕茧纸

褚河南说:“用笔当须如印印泥。”“印印泥”不是今天常见的盖印章,而是火漆封印那样的印印泥。就像月饼上印出来的花纹,饱满、圆厚。褚遂良的“印印泥”是颜真卿记录的,他还自己还说过另一个比方“屋漏痕”。古时的房屋多是土墙,柴草屋顶。雨雪天气,雨水顺着柴草渗透进去,顺着墙壁逐渐流下去,形成朴茂自然、沉雄有力的痕迹。

雨水就是墨汁,墙壁就是纸张。墙壁如果洇散度太大,就不会形成水流冲下去,而是形成洇散的一片水迹。纸张也是这样,太洇散的纸,点画线条的边沿晕散,使点画显得无力。这就是古人不用生纸的原因。

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藏封泥印

古时的生纸都是通过加工后才使用的,一般的加工方法有砑光、涂蜡、染黄、刷矾等等。经过这样加工过的纸,质地紧实了,写出来的字也就如铮铮铁骨了。

迄今为止,传世最早的墨迹作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虽然是用秃笔写成,点画形态硬朗。《平复帖》用的是麻纸,由于麻纤维较粗,造纸制浆过程中纤维脱色变白,曾经被误以为蚕茧纸。纸的帘纹不明显,使用前做过哑光等处理,纸吃墨力差。

屋漏痕

我们知道生宣因为洇散可以遮丑,用这种纸临习古帖,最少漏掉了古人百分之二十的用笔方法。这种看似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不过是步障自蔽,自作聪明。

学书法,学的就是古人留下的用笔法和结字法等。用生宣纸临习,不可能细微之处都能学到。然而,书法的高妙之处,恰巧都在这些细微之处呢!漏掉细节,才是书法学习中最坑人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