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的高墙

今天开始讲绘画之前,我想让大家回味一下,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的童年阴影。

上小学时,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学校组织春游,大家带着玩具零食,和同学一起疯玩,关键是还不用上课。

好的,疯玩一天回家后,你的老师或者家长一定会让你做这么一件事:

以《记一次难忘的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为什么愉快的春游会以一个难受的事情来结尾?

但是!我强烈反对这种教育方式,强烈反对谁来规定我们写什么东西,这是对自由和人性的扼杀!

然后我写的十篇文章,有九篇被领导否决了。

悲伤的故事不提了,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西方许多绘画中都有十分壮观的场景,比如高山、大海、古代建筑等等,但是,有些场景似乎并不是那么真实,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那样的场景出现,那么画家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是画家们出去玩的时候现场写生画的吗?

不,并不是。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大部分画家在创作时都是在室内完成的,包括风景画(或画中的风景部分)。在室内作画,成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一个基本要素。

古典主义艺术发展的历程,就像一堵高墙一样,经历许多个世纪被一点一点筑造而成。

下面我们能用七幅画来讲讲,古典主义的高墙是如何被筑成的。

第一幅画

《基督履海》 约1444年

康拉德·维茨

Kon-radWitz, 1410—1445

德国画家康拉德·维茨的这副作品,是一副传统的宗教题材祭坛画,描绘了耶稣行走于水面的神迹:

耶稣在众门徒面前,行走于水面之上,圣彼得同耶稣也因为耶稣的神力加持一起走上了水面,但是中途内心产生了恐惧,开始质疑耶稣的他瞬间落到水中。耶稣质问彼得,为何要心存疑惑。

顾名思义,祭坛画就是画在用于遮挡圣坛的木板上的绘画(和我国的屏风类似),大部分都是以宗教题材为主,这副《基督履海》也不例外。

虽然是传统题材、传统形式,然而这却是欧洲祭坛画中第一次出现实景,日内瓦湖周围的景色、水的波纹和人的倒影都被如实描绘了出来,而天空、水面和耶稣身上的衣服,都体现出画家对光影描绘的重视,说明了画家拥有一定程度的、间接的写生经验。

有了实景,有了自然光影的表现,然而在这幅画中远方的山丘呈现环绕型,地平线在画中位置较高,依然说明画家作画时构图的意愿:

构造出一个半包围式的观看空间,形成不易被察觉的相对封闭视感。这种构图显然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非自然形成。

在神性仍然高于人性的时代,教堂里构成封闭感的任何元素,都会让人们对神明心生敬畏。维茨的《基督履海》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写生成分,但是作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宗教服务。

然而,这副画放到第一位来说,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突破古典主义高墙的第一次尝试。

到底什么是古典主义的高墙呢?接下来的六幅画会告诉你答案。

第二幅画

《朱迪斯与赫洛芬斯》 1599年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关于卡拉瓦乔这位传奇画家的生平,以后我会单独开一期带大家领略,大家目前只用记住他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才就好了。

我们先说说这幅血腥暴力的画讲了个什么故事:

《朱迪斯与赫洛芬斯》取材于《旧约》中的《朱迪斯传》,讲述了犹太人受到亚述帝国侵略时,犹太人节节败退,这时年轻貌美的朱迪斯利用美色骗取了亚述将领赫洛芬斯的信任,随后她带着一名仆人进入赫洛芬斯的大帐,把他灌得酩酊大醉后,拔刀砍下了他的头颅,亚述大军随之溃败。

故事中交代,朱迪斯砍下赫洛芬斯的头这一幕发生在赫洛芬斯的大帐中,也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在卡拉瓦乔的笔下,画中背景几乎是黑色,只有一块红色的帷幕挂在赫洛芬斯上方,就像是希望把这个场景加以强调后展现在我们面前,像是舞台上的戏剧、话剧表演一般。

另一方面,时间在夜里,地点在封闭的空间内,那么为什么人物身上的明暗对比效果强,显得光线十分充足?

这就说明,这幅画中的光线并不是自然光,而是舞台光,所以会有灯光在聚焦人物身上的效果。

封闭的空间、舞台的光线效果、故事的高潮部分,卡拉瓦乔将这些元素集中表现在了同一幅画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卡拉瓦乔擅长用“舞台性”(或“舞台感”)的表现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内容。

而前者,正是古典主义绘画的一个普遍的特点,也就是本文说提出的古典主义的高墙。

第三幅画

《抢劫萨宾妇女》 1635年

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

既然提到了“舞台性”,就一定要说普桑。

17世纪的法国已经取代了意大利,成为了欧洲的艺术中心,这跟路易十四的一系列艺术政策密不可分。

在这一背景下,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性才能认识世界)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流行思潮,“理性”与“崇高”正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以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绘画中,大多都是以表现古代题材(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题材)为主,比如这副《抢劫萨宾妇女》。

在这幅画中,普桑将“舞台性”和“戏剧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先看画中的人物,无论是男性掠夺者还是作为被掠夺者的女性,身体都呈现出拉伸、延展的运动趋势,紧绷的和放松的肌肉交替出现,如下图:

还有这个:

这是古典主义表现人体力量美的一种手法,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

《拉奥孔》 公元前一世纪

(P.S. 其中还涉及到“对偶倒列”这一概念,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详解,在此就不展开说了。不然领导又要把我的稿子给否了)

从整体上看,如此庞大复杂的场面使得观众必须与这副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获得极佳的观看体验。

这个距离,某种程度上就像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

同时,这幅画中的背景建筑和红袍男子也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信息一:画家不可能亲眼看过存在于古代的建筑,画中的背景建筑是画家对古代建筑的理想化的想象。

信息二:如果你是红袍男子,你看到这样的场面还会像他一样镇定吗?这名男子明显是摆拍的!就像演员一样!

第四幅画

《普桑教你当演员》 2018年

周七慎, 1994—

一不小心又皮了一下,嗯。

总的来说,这副作品与其说是真实场面的描绘,不如说是舞台上一出戏剧的再现。

在此,古典主义的高墙已经基本筑成。

第五幅画

《丰盛》 1635年

西蒙·乌埃

Simon Vouet, 1590—1649

这幅画的构图,代表了古典主义绘画构图的一个关键要素:

环状结构

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在这幅画中,画中心的女神双手呈环状抱着一个小孩形成了第一个环,从女神的视线、翅膀弧度、左侧小天使的身体、到女神的双腿,形成了第二个环,而女神怀中的小孩手指和视线的方向,则是起到了视线引导的作用。具体如下所示:

当然也可以有更多细化出来的环状结构,这里只提最主要的两个。

环状结构和画家不断暗示的视觉路线,都共同体现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一个思想:构建秩序性,从而实现理性的构图结构。

第六幅画

《赫拉斯兄弟之誓》 1785年

雅克·路易·达维特

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流派。

简单来说,新古典主义艺术就是被赋予了当时法国时代精神的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时代精神就是呼唤社会变革、呼唤英雄。

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之誓》便是一副表现古代英雄的人物画。画家在画中描绘的是赫拉斯三兄弟将代表罗马人与古利茨亚人进行决斗,在出发之前对着老赫拉斯手中的剑起誓的场面,慷慨激昂的三兄弟与面露悲伤的几位女性以老赫拉斯为轴,对称分布于画面两侧,从情感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氛围。

革命与英雄,是筑成新时代古典主义高墙的一道工程。

记得有一位艺术家曾说,在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之誓》中作为背景出现的、封闭的墙,是绘画艺术现代性的萌芽。

我却不认可这个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艺术现象的发展必然是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载体、思想、创作技术等等都一定会跟着时代前进,就像新古典主义是从古典主义发展过来的一样,新古典主义有着新的时代精神,但本质上与古典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就如这幅画中,依然有着封闭的空间、非自然的光线,人物和背景的明暗对比鲜明,古典主义艺术中象征秩序性的环状构图依然存在(三兄弟的手脚与老赫拉斯的手脚构成环形)

因此在我看来,这幅作品非但不是绘画现代性的萌芽,而且还是古典主义(或古典性)在新时代的一种自我更新,用更贴合时代的方式表现古典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说,这是古典主义的高墙构筑到顶峰时期的代表。

第七幅画

《大宫女》 1814年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安格尔与达维特都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家,但是相比达维特人物画中的英雄和悲剧性人物而言,安格尔的人物绘画更致力于表现出理想的美。

在这幅《大宫女》中,画家通过拉长人体、加强线条流动感,和近似平涂的笔法,创造出接近东方美的女性形象,画中的女性的右手就像没有骨头一样,从腰椎到尾椎也像多了几节骨头。这种夸张和变形,就是安格尔追求理想中的形体美的表现。

为了表现理想美而不惜改变人体比例的做法,安格尔并不是第一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雕刻出了手掌比头还长的《大卫》:

《大卫》

1504年 米开朗基罗

P.S. 正常人的手掌长度一般和发际线到下巴的长度一样。但是发际线高的人就不一定了

理想中关于美的期望,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但是这不妨碍画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布上展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美。

作为古典主义艺术起源的古希腊罗马艺术,正是以不断追求最美的人体、理想化的人体为目标的,因此在这里也可以说,安格尔的作品虽然不符合追求理性、崇高的古典艺术思想,但是他的作品,就是开在冷峻的古典主义高墙上的一朵野花。

本期的【七幅画】就讲到这里。既然我把古典主义艺术比作高墙,那就一定有千方百计想来拆墙的画家,在下期的【七幅画】中,我们就来讲讲艺术家们是如何把古典主义的高墙给拆了的把。(因为他们想出去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