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胃痛、失寐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初诊:2012年12月5日。林某某,26岁。因“胃脘疼痛半月”就诊。

患者近半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疼痛,时或夜甚,或泛酸,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痛(肝郁气滞)。

治法:和胃理气,缓急止痛。

方药:百合30g  乌药10g  甘松10g  佛手10g  炒白芍15g  炙甘草9g  九香虫10g  娑罗子10g  瓦楞子20g,7剂。

二诊:2012年12月12日。胃痛缓解,夜寐难,4小时后入睡,寐短,仅持续2~3小时,避孕,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中医诊断:不寐(胆郁痰扰)

治法:清胆开郁,和胃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味。

竹茹10g  枳壳9g  半夏30g  陈皮8g  茯苓12g  生甘草5g  生姜三片  红枣六个  秫米30g  柏子仁20g  龙齿30g  磁石15g  甘松15g  太子参15g,7剂。

三诊:2013年1月8日。药后入睡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可达6小时以上,舌脉如上,末次月经:2012年12月18日。

方药:中药守上方7剂。

按语:患者胃脘疼痛近半月,时或夜甚,伴泛酸、恶心,脉弦。应为情志不舒,肝气弦急,肝木乘于脾土,气机失和,故见胃脘疼痛。百合性平,入肺、心经,可清肺润燥,安神定惊;乌药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时方歌括》及《医学三字经》所载以百合1两,乌药3钱组成的百合汤,《临证指南医案》载“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以百合增液养胃,乌药和胃散气,可治日久不愈之胃痛也。更添甘松、佛手芳香醒脾,理气止痛,其中甘松甘、温,入心脾二经,《本草汇言》称其“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白芍、甘草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九香虫破气消肿,散结止痛;娑罗子,宽中理气,杀虫止痛,《纲目拾遗》载娑罗子为:“葛祖遗方,治心胃寒痛,虫痛”,甚效矣;瓦楞子制酸止痛,可平胃酸。全方理气止痛,虽有芳香破气之品,攻伐伤气,亦有芍、草和营护胃,制衡佐使,7剂而胃痛即除。

复诊患者诉夜寐难安,辗转难眠,眠而寐短,其脉为滑,疑为痰扰。因患者素来情志不畅,多有郁结,脾胃亏虚,不能运化水饮,聚而成痰,与热互结,夜由阴分出,滋扰则寐不安。其证虚实夹杂,治宜补脾益气,化痰安神,故马老师以温胆汤加减化裁,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重用半夏至30g,燥湿化痰,散结除痞,因其与秫米共同组成的半夏秫米汤,专治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且现代研究证实清半夏有镇静催眠作用,可以减少小鼠的自主神经活动。并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太子参补气生津,合柏子仁养心安神,能治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甘松醒脾开郁,王好古称其能“理元气,去气郁”,可治癔病,神经衰弱。而灵芝一味,古籍称其为仙草之类,俗所稀见,能“轻身不老,益寿延年”,具有补虚安神,止咳平喘功效,善治心血不足之不寐。全方以补为主,兼以化痰,脾胃得健,则痰饮亦随之消矣。药后入睡时间延长,症状明显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