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温中汤【转载】
厚朴温中汤
发表者:赵东奇 172人已读
(温中化湿法)
元·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姜制 橘皮去白,各一两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香各五钱 干姜七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方论选萃】
清·张秉成: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放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人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于姜、陈皮以燥之,获冬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诸药,皆入脾胃,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成方便读》)。
【按语】
此治恣食生冷,水寒之湿,戕伤脾阳之方也。方中厚朴苦温化湿,消痞除满,草豆蔻辛温扶脾,除寒燥湿,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甘草悦脾和中;木香、陈皮醒脾和胃。若果寒湿困脾,呕吐不食,中脘痞满胀痛。舌苔白腻厚浊者,用之始为合辙。只可暂服三、四剂,毋使过之伤其正焉。
大顺散
(温中散暑法)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挫寸长,三十斤 干姜 杏仁去皮夹,炒 肉桂去粗皮,炙,各四斤
上先将甘草用白沙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
【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一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逆;脏腑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脾胃者,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予姜、肉桂散寒燥湿,杏仁。甘草利气调脾,皆辛甘发散之药,升伏阳于阴中,亦从治之法也。如伤暑无寒证者,不可执泥(《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局方》祖仲景大青龙汤,以肉桂易枝枝,而变为里法。病由暑湿伤牌也,故先将甘草、干姜同炒,辛甘化阳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利肺气以安吐逆;白沙,本草主治绞肠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湿;复以肉枝为散,俾芳香入阴,升发阳气以交中焦,去脾之湿。湿去而阳气得升,三焦之气皆顺,放曰大顺(《绛雪园古方选注》)。
元·王履:此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之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而反增内烦也。世俗不明,类 曰夏月阴气在内,此等方为必用之药。吁,误矣。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可视一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则饮水耶(《医经溯源集》)。
【按语】
徐洄溪谓:“此治夏月内伤饮冷证,非治暑也。”徐氏一言之极是。盖夏月火土司令,暑必挟湿,炎暑熏蒸,烈日当头,人有贪凉饮冷,现水寒之湿,停蓄中州,故取干姜、肉桂等味辛性热之品,祛寒胜湿;佐以杏仁之辛润,肃降肺,虑姜、桂之辛散太过,佐甘草和中缓急,原方分量太少,或疑传写之误焉,方意甚明,切不可以治暑方曰之也。
来复丹
(交通阴阳法)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硝石 硫黄共为细末,放入锅内,以慢火炒,用柳蓖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火太过,再研极细 玄精石研飞,各一两 五灵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为细末,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粒,空腹粥饮吞下;小儿三至五粒;新生婴儿一粒;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摇搦,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老人伏暑迷闷,紫苏煎汤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