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5 松江探源
松江探源记得上小学时,读过一篇介绍黄道婆的课文,文中说她是松江乌泥泾镇人,这是松江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近日翻旧相册发现一张在宝塔旁蹒跚学步的照片,父亲告诉我那是松江的方塔,于是趁着冬日暖阳,我搭乘地铁来了个松江一日游。我首先来到了位于现在华泾镇的黄道婆纪念馆。进门迎接我的就是一尊高达2.2米的黄道婆塑像,她手里拿着棉花、头上扎着布巾,额前有累累的皱纹,看起来十分亲切慈祥。门柱上写着“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裳”的对联,横批是周谷城老先生写的“衣被天下”。纪念馆设三个展馆,主展厅展示了黄道婆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中国纺织事业做出的历史功绩,其他两个展厅分别展示不同时期的纺织工具和棉纺织品。
从展览中,我对黄道婆的一生有了比课本上更深入的了解。黄道婆(1245-13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纱织布到深夜,却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和丈夫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于是,她躲在南下的海船上,漂泊到了海南崖县。热情的黎族人民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把他们的纺织技术倾囊相授。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也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她在黎族地区生活了近30年,但是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阔别故乡30多年的黄道婆回到了松江。她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故乡人民。看到乡亲们手工一粒一粒剥棉籽,她发明了轧棉机,使脱籽又省力又干净。后来,她又发明了弹棉机,弹出来的棉花又松又快捷。当时松江一带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研究,经过反复实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她还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一时间,“乌泥泾被“不胫而走,远销各地,广受欢迎,松江布匹也因此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松江府更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在纺织工具展厅里,陈列着样式各异的弹花机、纺纱机、织布机,共有30多台(件)。其中,经过黄道婆改进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三锭脚纺车的仿制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三锭脚纺车代替了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大,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在棉纺织品展厅里,各种花色的棉土布、蓝印花布、棉织衣裤、围裙肚兜、床单被套等物件,足有300多件,其中不乏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珍品,件件都色泽鲜艳、图案新颖,看得我眼花缭乱,啧啧赞叹。参观完黄道婆纪念馆,我又来到旁边的黄道婆墓驻足瞻仰。只见,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护圈,中间为一个椭圆形石圈土墓,墓冢前立有一汉白玉墓碑,正面镌刻有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题写的“元黄道婆墓”的手迹,背面刻有墓志,墓碑前置有长条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苍松翠柏,三面围以白色院墙,整个墓地显得简朴、庄重,都显示了人们对于这样一位纺织革新先驱的感谢和景仰。纵观黄道婆的一生,她的身上体现了松江人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性格以及勤劳勇敢、勇于创新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幼年时没享受过慈爱,没得到过温暖,只有心酸的泪把她的童年淹没在辛苦的劳作中。但她忍辱负重,自力更生,学会了纺纱织布。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生活面前,她不畏风险,忍受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终于掌握了先进的织棉技术。她又潜心研究,勇于革新,将黎汉两族的织棉技艺融合创新,自成一体。最终,她不忘父老乡亲,衣锦还乡,泽被故里,终于造福一方百姓,大大推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走出黄道婆墓地,我不由地想起至今在乌泥泾还传颂着的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印证了松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而松江方塔的屹立不倒则将松江的历史又往前推了近300年。此塔在宋代熙宁至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内,故名兴圣教寺塔,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塔为砖木结构,高42.5米,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7.85米的塔刹。整个塔身共四面九级,因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大出檐,瘦塔身,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建塔特点。松江方塔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而第七、八、九层则是清代改砌的,形制与下面几层有所不同。塔外壁四面均开有门壶形的门洞,门上有目梁,门内通道上施叠涩澡井,内室用券门,设有木梯,可层层登高。从外观仰望,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古朴典雅,高耸入云,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共计36只;一阵微风吹来,铜铃摇曳,叮当声悦耳动听,响彻方圆数里。登高九层外廊,凭栏俯瞰,松江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无疑地,方塔是古城松江的象征。而比古塔年代更为久远的是近几年发现的广富林遗址,它将松江的源头整整前推了数千年。虽然,余秋雨先生说“我们不能匆忙地把广富林遗址与现代上海直接相连”,但他也说“如果我们把目光从行政地理学拓展到人类生态学,那么上海地区的'前史'就更早了“。而这种”前史“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就源自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发现。
在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里,分别还原了广富林地区考古现场发现的崧泽文化、良渚型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三者的渊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延续的佐证。在展厅中,我看到以考古遗迹还原的4000年前的广富林村落样貌。考古证明,约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广富林一带聚集,钻木取火,伐木为舟,构木为巢,在松江平原上建立了家园。而松泽文化是广富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定居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之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堆积厚达20厘米的鹿骨堆,这证明了4000-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水土肥沃,鹿群遍野,先民们以鹿为食,且使用陶鼎来烹煮鹿肉。广富林遗址在首次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陶器,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这是文明社会扎根于广富林大地的一份有力证据。而出土的周代青铜器,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器,可以推断出广富林地区曾经历了鼎盛的周礼文化的洗礼,有着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2006年”广富林文化“这一名词被专家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它不仅包含了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痕迹,也有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印记,南北交融使广富林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因此,对广富林这个具有上海最早“移民特色”的文化的探索,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松江这片土地上。时光荏苒,古老的广富林历经沧桑,从4000多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逐步走向一座富甲天下的繁华古城。今天,尘封已久的遗迹随着考古挖掘而重见天日,打开了通向几千年前的时光之门。
深厚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人,也层层叠叠地埋藏了他们留在岁月中的印记。十九世纪伊始,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1843年11月,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上海县所属区域被迫开埠。从此,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东移,昔日繁华的松江府逐渐谢幕。“上海”这个称谓声名远播,此后与“松江”分分合合,历经数次建制变迁。如今,松江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在这片曾经的热土上,占地约8000亩、内含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七所高校的松江大学城内,莘莘学子每天穿梭其间,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完全按照英伦风格打造的住宅小区——泰晤士小镇,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松江工业园则是上海市郊首家市级工业区,已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项目,引进外资超数十亿美元。今天的松江正变得更人文,更开放,更宜居!作者简介刘俊,女,1981年生于上海,祖籍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当过记者、翻译和客座讲师,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作之余游历数十个国家,足迹踏遍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她热爱文学、艺术,对各国各地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领悟,她自称带着“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她最在意的不是美食,而是沿途的风景与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她的文字优美,思考深邃,让我们随着她的文字来一场心灵的旅程吧。
关于《不止是旅行》本书是作者数十年笔耕不辍,呕心沥血的结晶。此书从上海出发,近到上海周边的苏州、杭州、西塘,绍兴等地,远到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旺角,带你一路畅游,领略别样的风景和文化。本书完全有别于一般的旅行攻略,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品味的随笔散文集。如果喜欢,欢迎在京东和当当等平台选购。undefined序言不止于旅行,更在于成长上海1记忆华山路及周边2印象徐家汇3海派城隍庙4松江探源5循着鲁迅的足迹苏州6姑苏断想7信仰的位移8耦园里的书房杭州9胡雪岩故居与胡庆余堂10梅家坞问茶11灵隐寺开悟上海周边12艳遇西塘13初识宜兴14随喜三洲山15虞山脚下的凭吊16大美绍兴17小花盛开在黄山上厦门18从平遥古城到南靖土楼19在钢琴之乡的梦里入眠20美若云水谣云南21我在云南迷了路(一)22我在云南迷了路(二)23我在云南迷了路(三)山东及贵州24烟墩角的天鹅之歌25黄果树之大26金碧辉煌下的血色27在神的名义下(一)28庶民的胜利29恋上开普敦30再别开普敦31为了非洲最西南的那块岬角32只为那远航的梦33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英伦34哭泣玫瑰35维纳斯,睡去了36在神的名义下(二)37探访简奥斯丁巴黎与巴厘岛38一切都不会过去39巴厘岛,不止是海德奥40站在柏林墙下41一边是诗,一边是哲学42天使降临萨尔茨堡43在维也纳看《莎乐美》其他44台湾的那些人45亚拉河畔的传奇46精品店里的遐思47那些年我追过的剧48信仰的力量49遍访世界名校50感恩遇见后记体验是一场人生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