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动的少年,你的精神状况还好吗?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特征为过度担忧、恐惧和过度觉醒,可使人衰弱并干扰正常的日常功能。焦虑症在全球广泛流行,成人中约为 7.3%,儿童和青少年中约为 6.5%。
大多数焦虑症状首先发生在青春期,对年轻人的社会、教育和家庭生活及其晚年功能造成实质性破坏。除了对日常功能的直接影响,焦虑症患者还更容易出现长期的身体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早期死亡。
确定青春期焦虑症状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对降低焦虑症患病率和负担的策略至关重要。如今,年轻人每天“屁股着地”的时间越来越长,久坐总是以减少体力活动为代价,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触手可及」的轻体力活动
轻体力活动可以包括从温和的舒展身体到以任意速度行走的任何事情;中高强度活动包括快走、跑步、骑自行车、球类运动等。
轻体力活动占日常运动的大部分,但相关研究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连续的活动监测设备。然而,正因为轻体力活动容易实施、遍布全天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极佳的干预手段。早期的数据表明,每坐 30min 的 3min 光活动间隔可以减轻疲劳,增加大脑的血流量。
「Move your ass!」——一项跨越六年的干预计划
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病学系的学者使用活动跟踪设备观察了约 4000 名 12、14 和 16 岁青少年的日常运动模式,具体方法为使用右侧髋关节清醒时佩戴 MTIActigraph 加速度传感器,收集 7 天的活动数据。
研究人员根据每分钟计数(CPM)推导总活动量,久坐行为、轻度活动和中高强度活动(MVPA)的时间。参与者还报告了在每个时点的焦虑水平,并在18岁时再次测量。
结果发现,在 12~16 岁每天坐得更久的青少年在 18 岁时更可能出现焦虑症状。校正可能解释这一发现的混杂因素——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母亲从事体力或非体力劳动职业)、智力(在 8 岁时测量)、父母精神病史,父母文化程度、基线焦虑症状(11 岁和 14 岁)和加速度传感器佩戴总时长后,久坐和焦虑之间的关联仍然显著。
模型表明:
  • 12、14 和 16 岁时额外 60min 的久坐行为与 18 岁时焦虑评分高 18.22%(95%CI:10.10~26.87)、10.19%(95%CI:1.37~19.79)和 15.75%(95%CI:3.71~29.12)相关。

  • 12、14、16 岁时额外 60min 的轻体力活动与焦虑评分下降 -16.82%(95%CI:-22.99~-10.16)、-11.57%(95%CI:-19.30~-2.98)、-14.81%(95%CI:-24.29~-4.14)有关。

随后,研究者还评估了久坐行为和焦虑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是否独立于总体力活动量(每日平均 CPM)。
校正总活动量后,12、14 和 16 岁的久坐行为与 18 岁时较高的焦虑评分相关,分别为 21.12%(95%CI:8.36~35.65)、16.19%(95%CI:2.47~31.74)和17.43%(95%CI:0.67~36.99)。
等时替代模型表明,在 12、14 和 16 岁时,用 60min 的久坐行为代替 60min 的轻度活动,与 18 岁时焦虑评分降低 16.4%、12.2% 和 14.7% 相关。未发现 MVPA 与焦虑之间存在关联。
跑步坚持不下来?那就走走路!
焦虑比抑郁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尽管两者的症状通常(但不总是)同时发生。这项研究表明,久坐行为可能是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可通过轻度活动改变。对青春期人群每日用轻体力活动取代 1 小时的坐姿时间与 18 岁时焦虑症状评分降低 12%~16% 相关,且与 MVPA 相比,焦虑程度的改善相似。
尽管只有 29% 的青少年达到了国家提倡的「每天一小时」的 MVPA 指南,但与 MVPA 相比,轻体力活动并不费力且更愉悦,可能激发更高的参与动机。轻体力活动在形式上可持续,不需天指定时间——学校可采用站立式课桌或鼓励课间多活动,在家可采用包括定时休息、多做家务、主动去取件处拿快递或饭后散步的方式。
未来的展望
这项研究还发现,久坐行为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与活动无关。部分久坐行为可能特别有害精神健康,如看电视、打游戏等,需要针对性干预。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各种久坐行为对焦虑症状的不同影响。
—— 参考文献 ——
1. Kandola,A., Lewis, G., Osborn, D., Stubbs, B., & Hayes, J. (2020). Device-measuredsedentary behaviour and anxiety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A 6-year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10.
2.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log/2021/02/01/sedentary-behaviour-a-possible-risk-factor-in-teen-mental-health/
3. Kandola,A., Lewis, G., Osborn, D. P. J., Stubbs, B., & Hayes, J. F. (2020).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behaviour throughout adolescenc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Psychiatry, 7, 262–271.
(▲▼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策划 | 江十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