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阳邑怀古
深处山西晋中腹地的太谷县(而今是晋中市太谷区了)阳邑古镇是个热闹而宁静的乡镇。你在他的大街上可以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现代气氛十分浓厚,但在它的小巷僻静之处,却可以时时处处找到历史的遗迹。灰砖青瓦古色古香的院落比比皆是,曲曲弯弯的村镇小巷,到处可见浓郁的晋中平川风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那遥远的历史,寻觅久远的回音。太谷阳邑是因为阳处父而存在的,因阳处父而得名,也由阳处父而存世。阳处父可以说是阳邑之祖了,没有阳处父就不会有阳邑,这是显而易见的。但阳处父不是阳邑,阳邑也不简单的只是阳处父。阳邑是很远很远以前后来被人称为太谷的一段历史。后来发生了好多事情,后汉明帝封大臣冯鲂为阳邑侯这是阳处父之后与阳邑有关系的又一个名人了。
冯鲂字孝孙,史载冯为南阳湖阳人也。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秦灭魏,迁于湖阳,为郡族姓。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鲂,鲂将季欲还其宫,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鲂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鲂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鲂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
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鲂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鲂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鲂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使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鲂诛之。鲂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鲂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十三年,迁魏郡太守。二十七年,以高等入代赵憙为太仆。中元元年,从东封岱宗,行卫尉事。还,代张纯为司空,赐爵关内侯。二年,帝崩,使鲂持节起原陵,更封杨邑乡侯,食三百五十户。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六年,显宗幸鲁,复行卫尉事。七年,代阴嵩为执金吾。
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十四年,诏复爵士。明年,东巡郡国,留鲂宿卫南宫。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其冬为五更,诏鲂朝贺,就列侯位。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冯鲂是个有情有意有胆有识的人,公元57年封为阳邑乡侯,公元85年元和二年,卒,时为阳邑侯18年。他所崇尚的是气节,他的事迹也是可以让阳邑人甚或阳邑后身太谷人为之敬仰的。他和阳邑得名之祖阳处父一样,是有高风亮节流传于后世的,足可以让人敬仰赞叹。可惜,阳邑并不知有这样一位先贤存在,后来的太谷县志也没有记载这样一个人物。我们时代的地方志,在受当时时代风气影响时就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双重意义的历史名人给淹没了。这不正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时代使命吗?我们不能放弃。放弃就是失职,就是逃避。
其实,与阳邑有关的还有另外一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这位就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自称为“太原白氏”的白居易,白居易是太原籍贯,但是太原那里人呢?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谜。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出土白居易族兄白敏中墓志,才揭开了这个谜底。白居易始祖是北魏时封为第二位阳邑侯的太原太守白包。
白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既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入据中原的武将,他的出现,记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陕西发掘出土的白居易堂弟白敏中墓志铭。在陕西省渭南县渭河北岸出土《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 上柱国 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敏中)墓志铭 并序》,《白敏中墓志铭》记载:“……谨按白氏受姓於楚,本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居秦,实生武安君,太史公有传,遂为望族。元魏初,因'阳邑侯’包为太原太守,子孙因家焉。逮今为太原人也。”(7)这是铁证如山的关于白居易先祖的第一手资料,这个墓志,揭开了历史俩个重要之谜,一是白居易的先祖是北魏初受封于阳邑的太原太守阳邑侯白包,有名有姓,铁证如山;二是白居易自称为太原白氏,但太原何处,则众说风云,就是这个墓志才揭开了这个千载之谜,白居易先祖为阳邑侯,他的祖籍自然也就明白了,不用再费心机了,感谢这块墓志,不然我们一是不知白居易是太原何处人,二是我们不知太谷阳邑曾有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祖先在这里居住生息,成为太谷的先民。是这块墓志给了我们一个极为明确的答案,使得太谷文化又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不是为能拉上白居易这位大诗人的关系而盲目高兴,我们是为能有机会探讨白居易先祖在太谷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感到高兴,毕竟我们的历史文化悠久而古老,能让我们如同阿里巴巴一声“芝麻开门吧”进入藏宝大殿一样兴奋无比,我们找到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历史渊源。我们为之而高兴,激动,这就是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的原因。阳邑是古老的,阳邑的历史更是古老的,也许这两位阳邑侯,汉代冯舫,北魏白包可以让我们看到阳邑古老而丰富的一面。
如果说,阳邑是太谷最古老的城邑,这还不大准确。实际上他在晋中平川也是最古老的。晋文公是公元前628年以前的人,阳处父是他的大臣。这就是说,阳邑的出现,应该是在公元前628年左右,晋中这块地方,在晋国时期前后有太谷阳邑,祁县祁邑,祁县贾令等几处。从这几座采邑出现的时间来说,太谷阳邑是最早的,他比祁奚采邑出现的时间要早70多年。所以它的历史应该是最早的。
阳处父是晋文公出亡时作为赵衰的家臣与晋文公一起流浪的,所以他是有双重身份的,既是晋文公的部下,也是赵氏家族的部下,既忠心于文公,也听命于赵氏,这就造成了他以后在晋国的遭遇,也造成了他在历史上的赞誉与毁谤。晋文公返晋后奖赏有功之臣,便把阳邑封为阳处父的采邑了,这就是阳邑的来历。阳处父是值得信赖的,后来辅佐文公,一直做到了太傅的地位,可见他是很的文公的信任的。也难怪文公让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陪臣,有了一处地肥水美可以尽情收取百姓租税满足自己生活的理想封地。正是作为阳处父的采邑之地的出现,使阳邑具有了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不言而喻,阳处父的个人色彩与历史功绩,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但他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首先是个性突出的,年轻时曾因为不谙世事,被人称为:“华而不实”,这个成语就是因为阳处父而来的。阳处父过友人的居住之处,让友人得出了这样的映像。可见阳处父年轻时候个性。
史载:阳处父访问卫国,在返回晋国的途中,路过鲁国的宁城。城里有个叫宁赢的人,趁机来投靠他可是相处了几天后,宁赢发现阳处父这个人性情刚烈偏激,而且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这样容易与众人结怨。宁赢担心跟随阳处父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带来祸害,所有他才离开的。后来,人们用“华而不实”来形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可能年轻时候的阳处父是有个人个性上的缺点的,但经过在晋文公麾下的艰苦卓绝的磨练,阳处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弱点缺点,成为晋文公可以信赖依靠的大臣,并在自己生死弥留之际,把辅助晋襄公的重任留给了阳处父,因此阳处父也尽心尽力为晋襄公着想,并且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为晋国的强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阳处父是个很值得纪念弘扬的人物。特别是他为国事不惜个人利益不顾人个人安危的精神,实际上为我们树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纵观他的人生,瑕不掩瑜,而且后半生无限光辉。他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应该上晋中历史文化名人榜上最重要的人物。
但在阳邑这个地方,尚处于被埋没阶段的还不为人了解的却是北魏时候的阳邑白氏家族的太原太守,阳邑侯白包与白包的五世孙白建以及白建的后裔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这个家族的历史世系是清楚的,现有材料完全证明了的,只不过是传播范围不广,好多人不知道,就连阳邑甚至许多太谷人也不知道在太谷历史上还存在这样一个庞大而且显赫的家族。目前还生活在太谷的范围很大的白氏家族人员,也不知道他们的祖先与北魏时侯直至唐朝的白氏家族有所关联。
白居易堂弟元和时的宰相白敏中墓志铭记载:"元魏初,因'阳邑侯’包为太原太守,子孙因家焉。逮今为太原人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白敏中先祖白包担任北魏太原太守,封为“阳邑候”。白包五世孙白建为北齐五兵尚书,而白建正是白居易与白敏中共同的祖先.白建的五世祖是白包。这就为我们清楚的提供了太原白氏家族的线索,所谓“太原白氏”是为太原太谷白氏,白包受封为阳邑候,子孙因此为家也。
这就是阳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陈瑞,1955年出生。山西省榆社县人。1972年参加工作,晋中地委秘书科收发室通讯员。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山西省委党校大学班。毕业后分配到晋中地委宣传部工作。1984年调晋中文联,后任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工作。2010年任晋中市政协文史委主任。2015年退休。爱好文学,多年从事诗歌写作,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退休后从事文史题材类作品写作。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