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怀想家乡的年味
儿时一过腊八,年味渐浓。
现在年关到了,年味淡了。
可以说现在天天在过年,吃好的,穿好的。不买窗花,不买年画,不买香烛,不买爆竹,不买灯笼,不垒火笼,到商店购物人家送二副春联,年货就齐备了。只等大年三十中午贴了春联,吃上一顿,然后睡上一下午,晚上七点多,边吃饭边玩手机,单等八点看春晚。现在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好看,不到十一点就不想看了。不用接神,不用发旺发,不用燃放烟花爆竹,连一个浏阳鞭炮也不用响。不要胆心睡下会被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惊的睡不着,天空大地死一般寂静,偶尔传来狗的叫声,算是一种惊动吧。
过年闻不到一点儿年味,心里不免失落,恍恍惚惚,自然怀想起儿时家乡那火红热闹的的过年情景,闻到那浓浓的年味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过小年,吃油糕,大烩菜,放鞭炮。日子过的飞快,一过腊八就一步步做好过年的准备了。碾米,磨面最缠手。那个时候一个村只有一两盘石碾,石磨,有时轮不上。头天睡觉前就得出去占碾子或磨(在碾盘或磨盘上放上个自家东西,别人就不抢了)。冬日天短,三四点就起来到生产队牲口圈里赶上驴或牛,碾谷子用驴,磨面驴拉不动就的用牛。不管使用驴还是牛都要和饲养员打招呼。预先把要碾的糜谷或黍子在炕上炕两天,容易去皮。磨莜面先把莜麦在水中淘过,然后上炒锅上炒熟,才能磨。要是磨小麦,豆面工序较多,很是辛苦。做完这两项大营生后还要压糕面,准备腊月正月吃,过小年那天就要用糕面。
腊月初八到二十三这半个月,女人们最辛苦。手在水里浸得通红,一湿一干,风一吹开了不少裂子,疼得钻心。营生一个接一个,拆洗被褥,缝洗衣裳,加班加点给大人娃娃缝双实纳鞋。白天缝,黑夜煤油灯下一缝就是大半夜。有一天黑夜我睡得醒来两回,母亲盘着腿还在不停地缝。屋里灯光昏暗,室外漆黑一团。那时候人们被子不套罩子,褥子不铺床单,棉衣贴身穿,一冬也不一拆洗,生活水平极度低。每家人口也多,年前这些事都得做完,脚手不闲着。
转眼小年到。小年其实并不小,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大年。这天就正式拉开了春节各种活动和仪式的序幕了。腊月二十三,民间有小年送灶君上天的说法。“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早上人们在灶王像前桌案上摆供,上香,祭灶。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大年夜再举行仪式把神接回来。
送走灶神后要进行扫尘。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意思,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把所有的房间或窑洞彻底清扫一遍,重点墙壁上的灰尘。打扫前用头巾把头包住,用布子将家具遮盖起来。打扫完尘土,接下来用白泥粉刷墙壁,擦洗桌椅柜子,冲洗地面,擦洗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破旧立新,辞旧迎新。
那时候村里人过年买年货都是到公社供销社买,走时先把要买的分类记一下。我和妈妈腊月二十五到公社供销社去买,一道沟沟,五里路,一个小时也没有就到了。供销社三间正房,一个绿色栏柜,里外隔开。后面是货架,摆满日用百货等东西。那时布要布票,棉花要棉花证,饼子要粮票,煤油,火柴,线等要在卡片上登记。其它酒、糖、盐、茶、炮、红纸等不限量。小小供销社里外都是人,热闹非凡。柿饼子,核枣,红枣散发着香味。小娃娃们手里握着大人刚给买的浏阳100响,脸上挂着自信,在院里跑来跑去。我和妈妈又精心选了窗花,年画,原路返回。一路上和妈妈有说有笑好开心。
腊月二十六又是一个吉日,好多人家要在这一天换窗纸,贴窗花,贴剪纸,挂年画。早饭后,在锅里熬浆糊。做浆子的面一般莜面,豆面,白面最好,那时过年一人分上十来斤小麦,过时节还支应门户,哪舍得用白面做浆糊。打好浆糊后,慢慢把窗棂上的麻纸扯掉,用小笤帚扫干净,用小刀把窗棂上的旧纸,干浆糊刮掉。选好窗花,窗花内容丰富,多为传统题材,如年年有余(鱼)、喜鹊登梅、竹报平安、五子登科等。有人物,动物,花草等。先贴窗花,再贴麻纸,需要细小有耐心,有时不小心,弄得手上衣襟上粘上浆糊。糊完这个家再糊那个家,我还给羊圈窗棂上贴了一张窗花。糊裱好窗子后,墙上贴母亲的剪纸,里外墙上挂上年画,花木兰、苏武牧羊、天女散花等。窗花窗纸贴好了,年画也挂上了,家里屋外焕然一新,小屋显得特别明亮有生气,年味十足,看了还想看,有时站在地下看好长时间。
二十七去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那时村里有一把理发推子那可忙乎了。男人们老的小的都要推头发,特别年纪大的剃个光头。小娃娃们两鬓剃光,头顶扎两根羊角小辫,打扮成哪吒样子。女人们互相剪头发,用线扯毫毛,嘻嘻哈哈,炸了锅。
二十八,二十九准备过年主食。把猪肉,猪头,猪蹄子,羊肉,兔肉,鸡肉拿回来慢慢消的。起面炸油食子,炸麻花,蒸馍馍,枣篮篮。有时忙不过来还得叫上邻居家过来帮忙。谷米面油食子捏好,外面裹上一层白面煎出来黄中有白。枣花馍,枣蓝,馍馍点上红点点,可观可口。白的馍馍,黄的油炸糕,棕色油食子,满屋浓香,年味十足。
大年三十天蒙蒙亮,远处就传来沉闷的爆竹声,紧接着近处也传来轻脆的鞭炮声。过大年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和孩子的欢呼雀跃声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上午家家户户准备大年午饭,打浆糊贴春联,挂灯笼。女人们大小铁锅同时开工,炖猪头猪蹄,蒸羊肉碗子,鸡肉丸子......大烩菜,捞隔年糜糜捞饭;男人们贴春联。春联小年后就写好了,人们你编一句我凑一句,一边编一边写。生活气息浓厚,读来特别亲切。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明灯高照”,“旺火冲天”,”出门通顺”,“抬头见喜”......识字的人们贴好自家春联,还要溜达出去,看看左邻右坊的,欣赏一番,评论几句,慢慢踱回家中,准备响个炮吃大年午饭。猪肉,羊肉,免肉,鸡肉......蒸笼八食,满满一大方桌。南峰白酒,青梅酒,个个尽显风流。满屋弥慢的是酒的醇香,肉的浓香。红红的脸膛,喜气洋洋,笑声琅琅,挤出门窗,在空中回荡。
酒足饭饱,太阳偏西,要垒火笼了。我小时候农村没有碳,做饭,取暖都烧柴。捆上一大捆胡麻秸或黑豆秸,立在当院,项部压上“旺火冲天”小帖子,完事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没有吃年夜饭的习惯。有的人家吃也比较简单,中午剩下的饭菜馏一馏,不像现在城里人丰盛,排场。那时没电,不存在玩手机,看电视一说。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打扑克,扑克如马戏丑角,美猴王,水泊梁山等,质量好。大年夜也叫除夕。据史料记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夕这种怪兽怕红,怕火,怕炸响。古人于是过大年门贴大红纸,挂灯笼,垒旺火,放鞭炮,麻炮。打那以后,夕再也不敢来了。现在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了。
大年夜,小孩们在炕上玩扑克,大人在地下准备初一中午饺子。家家户户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胡萝卜或茴子白。屋里小孩嘻嘻哈哈的打扑克声,砧板剁肉切菜声,大街小巷的爆竹声,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小年祭社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了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了,人们要接神。每年村与村,户与户接神时辰也不一样。现在春晚一结束便接神,只上香,不响爆竹,不点旺火。那时一般在五更以后接神。首先开门燃放爆竹,叫开门炮。一家开始接神,别的人家陆续也开始了。夜空里到处是火光冲天,到处传来响炮声。娃娃们跑着追着看人们响炮。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天亮以后晚辈跪下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角,二角,五角不等,逸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念书进步,懂礼数。过大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大年初一上午九点多,人们穿上新衣服,赶着牛羊,拿着烧纸,香烛,供品到村外土地庙边(没庙的地方,到沟堰畔,大路边)举行“出行”仪式。燃放爆竹,点纸,绕香,送钱粮,上供,磕头。有的把馍馍送给放羊的人,对放羊人辛勤劳动的尊敬。出行仪式结束后,各自行礼拜年,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互拜,做揖问好。过大年红红火火进行,正月十五闹元宵达到高潮(闹元宵本文略)。
家乡过年真是丰富有趣,热闹无比。
年的气氛,年的味儿永久留恋,难以忘怀!
呵,怀想家乡的年味!
作者简介
张建军,山西省五寨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在《经济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科技报》《忻州文艺》及网络平台发表过作品。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