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 清涟河畔张家村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山西省道305的起点在原平市崞阳镇,终点在五寨县的神武路口,路口往南两公里处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张家村。
村子位于县城东南郊两公里处,东靠管涔山支脉,西临清涟河,踞守五寨沟口,南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芦芽山—荷叶坪约30公里,晋北名刹南禅寺距离村子仅1公里。
张家村是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小村庄,全村仅160多户人家,人口600多。村子小是小,但名气不小,素有“五寨菜园子”的美誉。
张家村种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八年(1892)。那年盛夏,暴雨持续十数天,滚滚山洪从五寨沟奔涌而出,村庄被毁,农田被淹,庄稼绝收。洪水过后,村民们重建房屋,平整土地,补种蔬菜,藉以糊口度日。
天无绝人之路,不曾想,到秋天收获季节,蔬菜大丰收。堆积如山的新鲜蔬菜吸引来了众多客商,他们或者拉走蔬菜,贩卖他方;或者拉来粮食,换取蔬菜。客来商往,市场繁荣,人气鼎盛。到民国初期,张家村的蔬菜种植业初具规模,村西、村北菜田盘盘,菜苗青青,菜香飘飘。
张家人种菜很辛苦。清明过后,开始培育秧苗。屋檐下向阳处,挖块土池,晒干的羊粪和园土按比例混合,过筛,填池。把婴儿眼睛般晶亮的种子撒入泥土,小心翼翼地用绵土覆盖,拿手掌轻轻拍瓷实。土池上架棍,上覆优质细棉布。用不了多久,缝衣针般纤细的绿苗就笑吟吟地冒了出来。
接下来,活儿就等不得人了。平地整畦,埋粪开窝;移苗浇水,除草灭虫;旱则补水,涝则排淤。天旱不误锄苗子,下雨不误捉虫子,种菜人早起晚睡,十分辛劳。
1949年前,张家村人卖菜靠肩扛扁担游走街巷。一根榆木扁担,挑两个大竹筐,筐里盛满菜,晃晃悠悠,风雨无阻。县城和附近的村民们亲切地调侃为“张家担担菜”。
凌晨三四点钟,卖菜人就摸黑摘菜。天微亮,用剪刀细致地除根、去帮、洗净、扎捆、装筐,地头边草草吃口早饭,挑起扁担上路。中午正是卖菜的好时候,随便啃口自带的干粮,喝瓢井水,就算吃过午饭。傍晚回到村里,已是掌灯时分。上炕一脱鞋,煤油灯下细瞅,满脚底血泡;肩上被扁担压得红一块,紫一块。
解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大大改善,张家人卖菜再也不用肩挑扁担了。人们用木头做成手推车,当地叫小平车。“担担菜”变成了“车车菜”。有了小平车这种先进运载工具,张家“车车菜”就可以卖得更远,方圆十几里地的人们都能吃上张家菜,张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愈来愈红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张家人卖菜的架势就更“野”了。他们骑着自行车,车后面挂着两个大大的白铁皮桶,向更远的地方延伸。东达神池县义井镇,西至岢岚县三井镇,北到五寨县小河头镇,都留下了张家人卖菜的身影。此时,他们的桶里,一只装满了蔬菜,一只装满了黄杏。
黄杏,张家村的特产,个大,肉厚,味甜,口感甚好,人们俗称为“黄绵杏”。张家人种菜缺粮,因此,他们就到产粮的地方用黄杏换粮。每到入伏时节,别村的孩子眼巴巴地盼望着张家“换粮人”的到来。大概那个年代的孩子,因为偷偷拿家里的粮食去换张家黄杏而被家长训骂者不在少数,他们快乐的童年记忆里恐怕深深地刻上了“张家村”这三个字。
进入新时代,张家村种菜不再囿于“老三样”——茴子白、黄瓜、西红柿,众多新的菜品接二连三上市。菜豆荚、油麦菜、白萝卜、秋葵、青萝卜、美国西芹、以色列西红柿……应有具有,样样鲜嫩。同时,新的果树品种也陆续在家家户户的庭院培植,黄桃、李子、葡萄、酥梨、海红果、枣树……硕果累累,果香扑鼻。
宽敞、平坦的政府路一直延伸到村口,清涟河边设置了蔬菜早市场。张家人驾驶电动三轮车运载蔬菜到早市,仅需3分钟。上午八点钟,当天收的蔬菜就能全部售罄。每天下午打理完菜园、果园后,换一套体面的衣服,到公园唱唱歌,跳跳舞,心情舒畅,悠闲建康。
如今的张家村是一幅风光壮美的立体画卷。村子四周被整整齐齐的松树苗圃环绕,油松、云杉、樟子松等树苗,四季常青。民居白墙黛瓦,大气雅致。庭院深深,蔬菜碧绿,果满枝头。酿酒作坊酒香飘逸,溢满全村。造醋坊间醋香腾腾,沁人心脾。
勤劳智慧的张家村人,正昂首阔步地行进在幸福的追梦路上……
作者简介:
徐茂,山西省五寨县人,生于1968年,五寨一中语文教师。散文代表作品有《活在五寨》《西行散记》《古镇缘南校情》等。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