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
是他立足社会的根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那什么是教养?
教养是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是一个人从小就习得的一种规矩,是待人接物处事的一种敬重态度。
丰一吟在《回忆父亲丰子恺》中说: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养,是一个家庭传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1
教养,是教育和养成,是文化的传承和后天学习的规范。
一个人的教养,不是先天就拥有的,而是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周身氛围所养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经过人生历练和修行所沉淀下的德性。
当我们呱呱坠地,生而一张白纸,往后一生的精彩都由自己去涂鸦,而一个人的教养则以自身的学习和规范养成的。
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因素,而父母的品行更是影响孩子的教养。
《三字经》中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若没有教养,便是父母老师的不称职。
“昔孟母,择邻处”只为孩子远离那些不良因素,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胡适先生曾回忆母亲时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可见,自身所处的家庭氛围与父母的品行和行为举止,都会在生活中慢慢渗透于孩子的品行和教养中。
英国切斯特菲尔德说: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要明辨是非就得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要学习,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更要学习,学习端正己身,立身处世,待人接物。
2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在《论教养》中说: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前提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教养,是发自于内心,是以成长环境,教育基础,自身经历等所综合成一种内在素质。
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不止是行为上彬彬有礼,更注重于其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
其中,文化,不单单指文化学识,更是一种以行为习惯和精神价值结合成的意识。
作家梁晓声说: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自觉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有一次,列宁下楼中途偶遇一女工端盆水上楼,女工见是列宁,就赶忙要给列宁让路。
列宁出声阻止,并且自己紧靠墙壁,让女工先过,同时说:
“你不必这样,你手中端着水盆,而我两手空空,请你先过去吧!”
列宁说话很温暖,并且“请”字说的很响亮,直至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是一件日常小事,却体现出他内心品质的伟大,他不以自己地位高贵而傲慢无礼,而是给予他人方便的善良。
文化修养是一种由内散发的一种气质,是从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且沉淀到一定程度所散发出的一股无形力量。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在于其学历高低,而是是否具有这种无形中所沉淀下来的气质修养。
有文化修养的人,总能发现事物中的美好和希望,更是对光明的未来充满着极大的向往。
3
教养,是为人以厚
4
教养,是待人以宽
丰子恺说过一句话: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