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感受多伦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近一段时间,位于虹口区多伦路的多伦文化艺术空间,观众络绎不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正在这里举行。

宋庆龄,郭沫若,鲁迅,茅盾……展览中,历史上的众多红色文化名人穿越时空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少人,都曾在多伦路附近居住过。 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多伦路,这条全场长仅550米的著名“文化街”,正以其自己的方式向各界讲述着它的故事,展示着它的“风采”。

重现红色文化印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冯雪峰、丁玲、柔石等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都曾居住于多伦路周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亦在此成立。这些著名的人和事,积淀出多伦路上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这条路被步步蚕食,成为马路菜场;两侧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多伦路昔日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20世纪90年代初,虹口区文化局的领导认识到多伦路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多次呼吁对多伦路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体开发。

“当时的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设以鲁迅公园为轴心,以多伦路一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为内涵的'雅文化圈’。这一想法得到市区有关领导认可,在各方的努力下,多伦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最终被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中。

”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介绍,从1998年年底开始,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整治。 很快,杂乱的菜市场被迁走,破败不堪的建筑被修葺一新,多伦路逐渐呈现出如今的精彩——一个有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特色的,具有海派文化特有风貌和神韵的文化中心。

多伦路一期改造结束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相关单位深受鼓舞,也在进一步思考:“这么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应该考虑如何深度挖掘这些资源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教育和传播的作用。” 深度的开发利用,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不久,多伦路启动进一步改造,在之前保护修葺的基础上,更多考虑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盘活和开发利用,通过功能区域划分、产业化运作,重现曾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激活沉淀在这条路上的红色文化精神。

如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上海市首批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等,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播的一个典范。

激活红色文化精神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内山书店”这个字号。这家曾经是鲁迅“最爱”的书店,旧址还留存在多伦路上。而这里与鲁迅有关的遗存,可不止内山书店。

四川北路和多伦路一带,曾是鲁迅晚年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虹口区委宣传部组织各方专家学者,研究论证鲁迅在虹口生活轨迹。2019年,一条“鲁迅小道”应运而生。

“鲁迅小道”从鲁迅到上海后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选取了6处与他联系密切的场所,有景云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多伦文化艺术空间、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大陆新村,全长近1000米。

这条小道,如一根绳索,串联起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珠。“漫步在这条小道,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对此,何瑛颇有感触。

以专业的方法和形式,挖掘、整理、重现文化历史名人的生活、作为与精神,是多伦路开发利用中一个显著的特色。除了“鲁迅小道”,左翼文化人士经常聚会的“公咖”咖啡馆已经重新开业,瞿秋白旧居、中共上海区委旧址、内山书店、李白故居等也都相继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成为各界群众开展党史和思想教育的“打卡地”。

不仅如此,虹口区依靠多伦路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活动内涵和外延,《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的举办,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据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文介绍,去年国际博物馆日,29家场馆在虹口区成立了“虹·博汇”博物馆联盟。《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展览就是“虹·博汇”和“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的首次合作。他期待,双方能以此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等主题,创新开发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

走进红色文化“现场”

《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开展之前,有一出名叫《青春为祭》的红色戏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出戏剧利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景云里、公啡咖啡馆等真实历史资源,讲述“左联五烈士”牺牲前后的故事。其特别之处是,看剧的同时,观众也可参与到剧情发展中,甚至与演员一起互动,亲身感受那个动荡年代。 在景云里的一所石库门房子里,观众近距离聆听“鲁迅先生”与青年学生们的交谈,感受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悲愤;在主要演员的引领下,观众们化身“同学”们,跟随“'大先生’鲁迅”的脚步,走过景云里,走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情绪也紧跟“鲁迅”的情绪变化,时而微皱眉头,时而紧握拳头,时而又陷入沉思…… 这出戏的实景布局,是《青春为祭》最大的亮点之一。

据导演王丽鹤介绍,《青春为祭》的场景利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实景资源,通过带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围、互动叙事手法等方式,突破传统的观众与演员的观演关系,让观众拥有高度沉浸式的体验。

这出戏,是虹口区推出的一次利用历史地标讲述红色故事的崭新尝试。“历史地标是死的,如何让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真实体会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切身感受到当年那些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动足脑筋。”这出戏的出品人何瑛说。

同样是为了追求历史教育的实效,相关单位对鲁迅小道也进行了“包装”。鲁迅小道开放后,为了让市民更好地感知、体验、参与“鲁迅小道”,相关单位推出了涵盖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字的H5导览,还有面向线上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鲁迅小道”手游;面向市民群众的“红色文化人文微旅行”;面向文艺青年的“《循声探秘·鲁迅》城市漫游剧”,面向专业人士的“景云书房讲座”等。

“通过不同方式,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文化先贤们的探索与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何瑛说。

(0)

相关推荐

  • 多伦路上有支“海上旧里解说团”,让这里焕发着生机→

    你知道多伦路有几个称号吗? "现代文学重镇" 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多伦路还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 漫步多伦路就能发现,尽管这条路不长,仅有550米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山阴路,上海静水深流

    文/何菲 父亲有位要好的大学同学曾住在山阴路.他们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友谊. 小时候逢年过节,父亲总会带我去他家聚会.我们坐21路电车到鲁迅公园,然后走一小段路就弯到了静谧祥和,有着独特氛围感的山阴路. ...

  • 漫步多伦路,感受上海城市魅力

    多伦路 其实是非常短小精致的一条路 现在是极力往海派文化上靠拢了 如果有朋友让我推荐上海必去的地方 多伦路是很适合打卡拍照的 有老上海的感觉 也可以了解在这里居住过的文化名人 一块老路牌 立在小路的北 ...

  •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如果评选上海最有人气的路,南京路当之无愧,那上海最有文化的路呢,多伦路该名列前茅.550米的多伦路建于1912年,是当时越界筑路的产物,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 ...

  • 实地拍摄上海长宁路,叙叙长宁路的昨天和今天

    实地拍摄上海长宁路,叙叙长宁路的昨天和今天

  • #老寿读图#第81集多伦路

    老寿读图,精彩部分就在视频中. 正如所有的街道都有它的标志性建筑物一样,多伦路上这个钟楼应该基本上可以具备这个特性,虽然它的高度未必超过鸿德堂,但是它处在多伦路弯道的位置使它可以让两个方向过来的游人一 ...

  • 跟着林大记者游多伦路—杨帆 富春八小五(1)班

    少年文学院走读上海系列之1 跟着林大记者游多伦路 非常荣幸,我参加了郁达夫文学院走读上海的活动.第一天我们去了上海作家协会,和大作家甫跃辉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从中学到了不少阅读和写作的经验.第二天,我们 ...

  • 名家与多伦路(外一篇)——王煦淳实验小学五(7)班

    少年文学院走读上海系列之1 名家与多伦路 王煦淳 上海之行,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条不足五百米长的多伦路.它的幽静,它的闲适,让中国许多文人闻之若现,纷纷驻守此地.也正是这点,使得它有了深厚的文化底缊. ...

  • 走读多伦路——实验小学虎山校区五(5)班江奕恬

    少年文学院走读上海系列之1 走读多伦路 早早地洗漱好,顶着头上令人发晕的太阳,就是为了能快点到达目的地--上海多伦路文化街. 我们与林大记者碰了面,他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解说员.林大记者告诉我们,多伦路原 ...

  • 平遥古城:我小心翼翼的感受着你的昨天

    平遥古城:我小心翼翼的感受着你的昨天 宫 06-06 阅读 1180 关注 来自话题 #户外旅行记录 1.2万篇 一座古城,其实就是一本古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在临风开卷的时候 ...

  • 看展回顾 ‖ 第34期:多伦路山阴路徒步看展

    合影 本次看展活动共有19名朋友参与. 行程安排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公园内有上海最早使用沙滤水的地方,总体上保留了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