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感受多伦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近一段时间,位于虹口区多伦路的多伦文化艺术空间,观众络绎不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正在这里举行。
宋庆龄,郭沫若,鲁迅,茅盾……展览中,历史上的众多红色文化名人穿越时空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少人,都曾在多伦路附近居住过。 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多伦路,这条全场长仅550米的著名“文化街”,正以其自己的方式向各界讲述着它的故事,展示着它的“风采”。

重现红色文化印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冯雪峰、丁玲、柔石等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都曾居住于多伦路周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亦在此成立。这些著名的人和事,积淀出多伦路上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这条路被步步蚕食,成为马路菜场;两侧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多伦路昔日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20世纪90年代初,虹口区文化局的领导认识到多伦路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多次呼吁对多伦路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体开发。
“当时的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设以鲁迅公园为轴心,以多伦路一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为内涵的'雅文化圈’。这一想法得到市区有关领导认可,在各方的努力下,多伦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最终被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中。
”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介绍,从1998年年底开始,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整治。 很快,杂乱的菜市场被迁走,破败不堪的建筑被修葺一新,多伦路逐渐呈现出如今的精彩——一个有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特色的,具有海派文化特有风貌和神韵的文化中心。
多伦路一期改造结束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相关单位深受鼓舞,也在进一步思考:“这么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应该考虑如何深度挖掘这些资源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教育和传播的作用。” 深度的开发利用,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不久,多伦路启动进一步改造,在之前保护修葺的基础上,更多考虑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盘活和开发利用,通过功能区域划分、产业化运作,重现曾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激活沉淀在这条路上的红色文化精神。
如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上海市首批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等,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播的一个典范。

激活红色文化精神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内山书店”这个字号。这家曾经是鲁迅“最爱”的书店,旧址还留存在多伦路上。而这里与鲁迅有关的遗存,可不止内山书店。
四川北路和多伦路一带,曾是鲁迅晚年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虹口区委宣传部组织各方专家学者,研究论证鲁迅在虹口生活轨迹。2019年,一条“鲁迅小道”应运而生。
“鲁迅小道”从鲁迅到上海后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选取了6处与他联系密切的场所,有景云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多伦文化艺术空间、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大陆新村,全长近1000米。
这条小道,如一根绳索,串联起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珠。“漫步在这条小道,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对此,何瑛颇有感触。
以专业的方法和形式,挖掘、整理、重现文化历史名人的生活、作为与精神,是多伦路开发利用中一个显著的特色。除了“鲁迅小道”,左翼文化人士经常聚会的“公咖”咖啡馆已经重新开业,瞿秋白旧居、中共上海区委旧址、内山书店、李白故居等也都相继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成为各界群众开展党史和思想教育的“打卡地”。
不仅如此,虹口区依靠多伦路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活动内涵和外延,《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的举办,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据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文介绍,去年国际博物馆日,29家场馆在虹口区成立了“虹·博汇”博物馆联盟。《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展览就是“虹·博汇”和“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的首次合作。他期待,双方能以此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等主题,创新开发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
走进红色文化“现场”
《追求与探索——文化名人的历史印记》特展开展之前,有一出名叫《青春为祭》的红色戏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出戏剧利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景云里、公啡咖啡馆等真实历史资源,讲述“左联五烈士”牺牲前后的故事。其特别之处是,看剧的同时,观众也可参与到剧情发展中,甚至与演员一起互动,亲身感受那个动荡年代。 在景云里的一所石库门房子里,观众近距离聆听“鲁迅先生”与青年学生们的交谈,感受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悲愤;在主要演员的引领下,观众们化身“同学”们,跟随“'大先生’鲁迅”的脚步,走过景云里,走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情绪也紧跟“鲁迅”的情绪变化,时而微皱眉头,时而紧握拳头,时而又陷入沉思…… 这出戏的实景布局,是《青春为祭》最大的亮点之一。
据导演王丽鹤介绍,《青春为祭》的场景利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实景资源,通过带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围、互动叙事手法等方式,突破传统的观众与演员的观演关系,让观众拥有高度沉浸式的体验。
这出戏,是虹口区推出的一次利用历史地标讲述红色故事的崭新尝试。“历史地标是死的,如何让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真实体会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切身感受到当年那些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动足脑筋。”这出戏的出品人何瑛说。
同样是为了追求历史教育的实效,相关单位对鲁迅小道也进行了“包装”。鲁迅小道开放后,为了让市民更好地感知、体验、参与“鲁迅小道”,相关单位推出了涵盖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字的H5导览,还有面向线上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鲁迅小道”手游;面向市民群众的“红色文化人文微旅行”;面向文艺青年的“《循声探秘·鲁迅》城市漫游剧”,面向专业人士的“景云书房讲座”等。
“通过不同方式,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文化先贤们的探索与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何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