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彩陶与宜兴均陶

人间最美四月天。有幸在仰韶村遗址目睹了8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精神及又收到著名收藏家谈总的宜兴均陶珍藏本。让我就在这熙和的春光中,欣赏到中华民族悠久美妙的陶瓷艺术。

人类劳动和生存产生了工艺和美学。而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又得到许多热心的爱好者和企业家代代传承。中华文明就在这让人无比陶醉的陶瓷艺术和收藏鉴赏中绵延流传,生生不息。

仰韶彩陶礼乐传承

四月上旬在三门峡学习考察文旅醒目。

四月七日先参观渑池仰韶酒厂。年营收近30亿。

八千年仰韶文化与酒文化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秦赵会盟渑池,美酒助兴。

陈凯歌解说的酒文化宣传片富有韵味。对“陶醉”词语有了深刻认识。

后参观仰韶文化遗址公园。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中国考古学一百周年,也是执政党一百周年。

遗憾的是因百年纪念,仰韶文化博物馆正在提升改造不能参观。

问当地专家,仰韶村背面有韶山,当年舜帝带领妃子在山上奏乐名韶乐。

想到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此地村命名为仰韶村,富有文化底蕴。

仰韶文化已陆续挖掘了四次。

当地专家领我们参观遗址保护地。

这里有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唯一挖掘完整的月牙纹彩陶罐就是在这里挖掘出来的。

遗址土层中偶尔还依稀可见零星陶片。

专家最后带我们看一个土层,发现原有的7000多年前小孩髌骨化石被参观者偷走了!

仰韶博物馆里面物品已搬迁一空。门前有四座人物雕塑。

是安特生、袁复礼等一批第一次参与挖掘的中外考古学家。

渑池县候县长对文旅十分精通。今天接待来自北京的专家。商议五月十八日中国考古界纪念一百周年五个一百项目启动仪式的筹备。

他和宜兴陶都也有紧密合作。透露:将在仰韶文化遗址公园建立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展示。集中展出中国各大名陶及宜兴紫砂壶的珍品。

从仰韶文化中国陶器起源地可窥见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

   宜兴均陶均临天下

四月上旬,从三门峡回来。收到宜兴企业家谈总快递来的《均临天下:记谈伟光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精美彩绘本。

打开本书,序言由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所作。

2018年10月16日,“均临天下谈伟光先生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在宜兴市博物馆开幕。

“均临天下”,是当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次展览之一。

虽然这次展览展示的是谈伟光先生的个人收藏,但无论是从展品的高规格、多数量,还是成体系、成组合上,都让人赞叹。

通过本次展览、该批展品,我可以看到谈伟光先生在收藏之路上付出的心血,更能看到他对家乡文化的情怀、对陶都宜兴的热爱。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宜兴均陶蕴含的丰沛陶瓷文化,带着浓厚的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在秦汉、唐宋的宜兴釉陶影响下一路走来,经历上千年的艺术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如今,作为陶都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依旧秀丽多姿,风韵独具。

每每提起均陶,不得不提到它最显著亦是让人最津津乐道、让宜兴人最引以为傲的两个特色——堆花技艺与均釉艺术。

 一、卓绝的堆花技艺

堆花作为均陶独有的装饰手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被称为是“大拇指上的艺术”。

早在西晋时期,就出现了原始堆花的器皿。宜兴陶瓷博物馆古陶馆中收藏的西晋时代的陶器“谷仓”,见证了堆花装饰手法的早期形象。明永乐年间,宜兴窑场上的大拇指堆花,多是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成为宜兴陶业中一门出色行当。

堆花艺人在精于技艺的同时,多精于书画、精于专业工具的创制,使得宜均的堆花装饰端庄高雅,韵致清绝,体现出当时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艺人们的不凡才智。

所以,均陶堆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其作品更是在国际性展览中屡屡获奖。例如20世纪60年代,均陶堆花龙缸、金鱼缸先后参加法国里昂国际工业展览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展览会展出。

80年代,均陶龙亭等园林陶瓷新品参加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荣获大金奖、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等等。

   二、璀璨的均釉艺术

宜兴均陶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除了堆花,还有就是均釉。说到均釉,这是宜兴窑场值得自豪的成就。

早在4000年前,宜兴就采用红土泥浆作为陶器装饰。至明清,宜兴陶人已创造出多种色彩的陶釉。其中以灰蓝釉最为珍贵,“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就是对它的赞美。《匋雅》作者陈冽,也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

经过数百年来对彩釉的研制和创新,当下宜兴窑场上的陶釉品种已多达数十种,在高温下窑变、流窜、交融、聚散,呈现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宜兴均陶利用这一地道的地方元素,书写了均陶文化的灿烂篇章。

谈伟光先生在“均临天下”中展示的均陶藏品,很好地体现了 上述两点,让人叹为观止。通过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藏品,我们可以看到宜兴均陶的精湛技艺、光辉历史和荣耀,但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它保持生命力。

均陶的生命力,来源于传统,而它生命力的延续,我想更多地应该倚靠当代有情怀、有热爱的手艺人、收藏家和研究学者的继承。学艺之路是漫长的,收藏之路是艰辛的,研究之路是枯燥的,但只要家乡情怀、钟爱之心是热忱的,我相信宜兴陶艺的传承发展之路,一定是光明且璀璨的。

最后,借此文向谈伟光先生表示敬意,同时希望有更多像谈伟光先生一样的志士,投入到宜兴陶艺的继承与家乡文化的发展中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储红飙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20年7月

          家国情怀系于珍藏

我和谈总是在去年10月宜兴来沪举办招商引资大会上认识的。他的儒商气质温暖待人。尤其是看到他几十年来精心收藏的古代紫砂茶壶图册,更让我十分仰慕。

这次他的宜兴均陶珍藏又让我增添惊喜。谈总在本书中十分深情地谈到他的均陶收藏情怀:

陶都宜兴,天下闻名。我生于斯,长于斯,创业于斯。月是故乡明,陶是宜兴好。家乡的陶,心中的傲。

宜兴陶瓷七千年窑火不断,自宋伊始,虽然产量较大,却都一直是民间生产而与官窑、御窑无缘。世上事往往有它的辩证关系,宜兴陶瓷正因为是民窑,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才长盛不衰,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日用陶的基础上繁衍、发展出两个具有宜兴特色、中国陶瓷界独特的陶种,那就是宜兴均陶和宜兴紫砂,从此名扬天下。

宜兴均陶,据史料记载,始产于宋代,到了明代中后期,有宜兴人欧子明在丁蜀地区烧造釉色独特的“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而独树一帜,开创并奠定了欧窑在宜兴均陶的历史地位。

到了清乾隆年间,又有丁山白宕里人葛明祥、葛源祥兄弟,在欧窑的基础上变革创新,制作烧造的产品造型众多,朴雅端庄,在釉色上更为浑厚鲜艳,时人赞美为“夕阳紫翠忽成蓝”,从而走俏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宜兴均陶装饰上除釉色外,另有一门独特的手工艺,即是用大拇指在陶坯上用不同于坯体泥色的、细腻如脂的白泥,堆贴各种花样图案而令人拍案叫绝。均陶堆花手艺卓越,艺人在大缸上堆贴的花样图文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记录了江南一带的人文历史,它与同时期、同步发展起来的宜兴紫砂陶器,均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由于种种原因,当今宜兴均陶的研究收藏热度落后于宜兴紫砂而令人惋惜。我产生收藏宜兴均陶的想法,启蒙于家庭的影响。父亲是一名从教四十多年的知识分子,家中藏书丰厚,我从识字记事开始,便通过家里祖传的一只乾隆年产均陶堆花缸,以及在父亲收藏的图书中,了解到宜兴陶瓷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朴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80年代末,我由工厂调入宜兴市计划经济委员会工作,具体分管全市工业产品的创优和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大力培育“名、特、优、新”产品,争取各级优品奖项。而宜兴每年获得的省部级优奖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宜兴紫砂和均陶,其中均陶堆花作品常被评为“部优、省优”,宜兴均陶工艺厂也获得轻工部和江苏省质量管理奖等,宜均是陶都宜兴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进入新世纪,我在工作之余,开始正式收藏宜兴特色的紫砂与均陶类历史作品,特别是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国家非遗项目之后,我更加感觉到作为宜兴人,对保护与传承宜兴陶瓷文化的责任,源于“记住乡愁,光大陶文化”的情怀, 我想把源远流长又精美绝伦的均陶历史文化与当代均陶艺术连接起来,为家乡宜兴的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资深收藏家焦建洪老师以及均陶界广大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从全国各地及至海内外,我陆续搜藏到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堆贴花及纯均釉历史作品400多件,希望这些精品能留在宜兴,供宜兴均陶爱好者与从业者研究和借鉴。

2018年10月在宜兴市文广新局、宜兴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博物馆举办了“均临天下”宜兴均陶收藏展,展出时间长达6个月,参观者踊跃,总人次超万,在全国收藏界、宜兴均陶行业引起了共鸣与赞美。

展出结束后,又有均陶文化研究学者、专家及行业内的大师们在宜兴市博物馆的主导下,召开了一个“均临天下”的宜兴均陶历史研讨会。会上,数十位学者、专家及大师对这批均陶藏品、均陶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论述与肯定,一致认为对继承、弘扬宜兴均陶起到积极的正能量的作用。在此,我对所有支持帮助过我收藏宜兴均陶的朋友、专家和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谈伟光   于2019年6月22日

谈伟光 宜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宜兴紫砂、均陶知名收藏家

阅读于此,我对仰韶文化与宜兴均陶艺术油然顿生敬意!同时也不禁想问:位于河南的仰韶彩陶与位于江苏的宜兴陶瓷,两者产生距离时间约一、二千年。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先后同时孕育产生,还是由仰韶文化的支脉传承而来?显然,宋代始的宜兴均陶,又把仰韶时期的彩陶艺术予以出神入化。而在这艺术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又流淌着无数艺术匠人和收藏家的心血。才能让我们后人一饱眼福,沉浸在美好生活和美好鉴赏的现代审美氤氲中。

2021年4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