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词,发现物理之美

追梦人 徐杰初中物理工作室 昨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更犹如其中的耀眼明珠,处处闪耀着韵律美、音乐美,以文字的形式描画着丰富世界中的万千变化。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用简约的数学表达式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简约美、和谐美、对称美。当物理遇上古诗词,又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积累与物理相关的古诗词内容,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内容,善于用古诗词的意境创设物理情境,阐释科学原理,设计实践作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借古诗词的美妙意境创设教学情境
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风起云涌、世事变迁,古诗词中丰富的场景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瑰丽的生活画卷,恰好是物理课堂上创设情境的绝佳素材。在学习《声现象》时,为了引入新课,我通过古诗营造出了“声的世界”,分别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四首诗分别展现出了“风雨声”“人声”“流水声”“折竹声”,配合PPT上出示的四幅图片,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声音是这样产生的?孩子们沉浸在诗句描绘的美好意境中,兴趣盎然,对诗句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对比、归纳,最终得出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在学习《光现象》时,我引用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两句诗并配上了阳光穿过树林显示出光束的图片,非常直观的引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美妙意境,既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穿越时空,利用古诗词设计个性化练习
一节好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又要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加强针对性训练以巩固所学。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我搜集了相关古诗词,精心分类设计出了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徜徉古诗词的旅途中寻找到物理之美。
在《声现象》的复习课上,我设计出了这样的问题:请描述下列诗词中所反映的物理知识。
1.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响度)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音色、空气传声)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音色,声可以传递信息)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音调、响度)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振动发声、音色、空气传声)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空气振动发声)
在学习《光现象》时,我列举了“风吹草低见牛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去,人在行云里”“潭清疑水浅”“香庐初上日,瀑水喷成虹。”等诗词内容,以此来引发大家思考。其中,分别涉及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既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又结合实例强化了对知识的应用。同时,孩子们也在品读诗情画意中领略到了物理学科丰富、深刻的科学之美。
三、徜徉诗词世界,书写物理之美
在课后作业环节,除了常规的知识性练习,我还经常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通过品读古诗词从物理视角阐述自己的理解。在《物态变化》的复习课后,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诗词内容:“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要求大家谈谈自己对古诗词中物态变化的理解。
针对第一首内容,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雨后,雨雾朦胧,缭绕群山,雷声阵阵伴着最后的细雨。这里包含了雾的形成和雨的形成,其物理原理是:在晚上,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降下即为雨。这也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大自然如此奇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它的美。
针对第二首内容,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根据这一章学习的物理知识判断,诗句中存在错误。白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霜的形成是由于气温特别低,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属于凝华现象。而在古人眼中则认为霜是在温度进一步降低时由露水变化而来的,是错误的。看来,美好浪漫的场景如果少了科学的真实,就不够完美。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分子热运动带来的梅花香,而物理学中的声光热力电就像这凌寒绽放的“数枝梅”,每当我们带着观赏的眼光走近它,细细品味它,你就能“有暗香盈袖”,就能沉浸其中,体会到物理的丰富深刻之美。就算遇到一点点困难或是阻力,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也终将“依然香如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