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知道,没有仪式感的家庭,无法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所有的家长都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有作为,至少要比同龄人生活得更加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始终关注着他们的学习,担忧孩子学到了什么样的技能,可是往往会忽略孩子是否生活的幸福。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痛苦和无聊。孩子只有从小生活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无论做什么都更加有动力。
想让孩子幸福,其实并不难,不必为他们提供多么优质的生活,也不用对他们许下多么难以实现的奖励。有时候在生活中多注重一点仪式感,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才能变得有趣,学习才能更加有动力。
曾经有一个研究发现,家庭仪式感比物质满足更能让孩子记忆深刻,从而让他们获得幸福感。那么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
仪式感不是说要多么隆重的场合,也不必准备过于奢华的装备。只要使得某个时刻、某件事情与日常生活中的有不同之处,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才能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仪式感不需要准备很多,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有些人来说,仪式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将所有东西准备妥当,打开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这就是幸福。而另一些人更加简单,什么也不需要准备,有时候真心实意的对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爱意,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就像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男女主人公的二儿子要去当兵前,问爸妈要不要拍全家福,带不带他去打靶?后来因为两者都没有实现,异常失望。对于他来说,当兵前做这两件事情,就是仪式感,就能够让他感到自豪和快乐。
01在生活中,仪式感对孩子非常重要
仪式感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
当他们小的时候,每次与父母分开时,能够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拥抱,对他们来说就能得到最大的勇气,孩子的心理会更加踏实,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焦虑。
仪式感能让孩子更加快乐
就像《小王子》中说的一样,有时候特殊的时刻能够让人的幸福感更高。
有时候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仪式感的时间,会让他们更加对未来有期望,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脸上也能有更多的笑颜。
仪式感能让家庭更加和谐
在生活中多制造一些仪式感,多和孩子互动,彼此间多交流,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家长要不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仪式感能让孩子更懂得爱与被爱
有些人似乎从小就充满了正能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积极乐观的面对,这都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
正是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中有仪式感的存在,才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家庭中爱的存在,也知道如何接受爱和表达爱。
仪式感能让孩子形成正面的价值观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孩子有更好的行为。很多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以让孩子记很久,能够让他们印象深刻。
0~6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种正面的肯定和评价,能够良好引导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注重仪式感,要从多个方面为孩子提供更有意义的活动,正确引导到他们的发展。
02用心创造仪式感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人对仪式感的要求和标准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方面:生理的需求,每个人所需要的东西都不同,与他们的生长环境等有巨大的关系,而孩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家长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孩子,用心去创造独属于孩子真正需要的仪式感。
要做到少而精
在创造仪式感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做到少数、精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感受到仪式感的珍贵和快乐。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却也不必每个节日都去创造所谓的仪式感,因为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对此提不起兴趣,会显得无趣且多余。所以父母平时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时刻,同时每个环节应该稍微精致一些,尽可能给孩子最大的惊喜,让他们印象深刻,这样才更有意义。
看到仪式感的本质
仪式感不是攀比,不必用华丽的装饰去修饰它,其实孩子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只关心自己是否被尊重和需要。家长也不应为了所谓的排场去营造仪式感氛围,最重要的是孩子开心就行,仪式感其实是演化出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很多时候,只要对孩子的事情上心,认真为他们准备惊喜,孩子并不在意排场的大小和物质的精致程度,他们更关心的是父母的心意和爱。
在童年时期,尽可能地给孩子少而精的仪式感,能够让他们的童年生活过得更加快乐有趣,留下最珍贵美好的回忆。
03结语
在0~6岁时期,也是孩子建立各种观念的关键时间段,一些小小的举动,可能会影响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家长应该格外注意。要用良好积极的语言和行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家庭中只有拥有良好的仪式感,孩子才会更加幸福快乐,有不断的动力向前发展,将来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