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笔断意连,字断气连”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不光在草书中是这样的,在行书中也是如此。要想正确看待这句话,就要将草书和行书的特点弄清楚,然后将这句话拆分成可以论述的两段内容,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一、行草书的特色以及与楷书的区别。
行草书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这是相对于楷书来说的。相比于楷书来说,行草书的书体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笔画
楷书的笔画是相互独立的。虽然笔画之间是有呼应和关联的,但是并没有实质上的笔画相连情况,只是在笔画的神态上有呼应。
比方说欧体的三点水,这三个点之间虽然是互相关联的,成为一个整体,但是这三个笔画之间并没有游丝引带,他们还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但是行草书就不一样了。行草书的笔画是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而且每一个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不仅要体现在神态上的顾盼,还要有实际上的连接。这不仅仅是书写速度上的要求,更是书体本身的特点——简约、快捷。
楷书的笔画平直,虽然有倾斜和变化,但是都不大,相对来说粗细均匀。但是行草书就不一样了。孙过庭曾经在《书谱》中就说: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这句话其实用来形容行草书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行草书的特点就是有时候笔画非常细弱,就好像一个人的头发丝那么细,有时候又像是一大片乌云那样厚重,非常粗壮。
这样的变化,是你在楷书中见不到的。
(2)结构
结构上,楷书和行书草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楷书基本上无论字怎么变化,不论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基本上外形都是比较稳定的,呈现方块状,所谓的方块汉字,就是这个道理。
结构上,汉字的楷书书写讲究避让、迎合、呼应。尤其是避让穿插的技巧,是楷书中尤为关键的。
楷书所要达到的境地,就是像道家阴阳图那样的两极平衡,阴阳协调。所谓字内含乾坤,就是达到这样至善至美的境地,达到儒家所说的中和中庸的境地。
每一个汉字楷书的笔画都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没有冲突,和谐相处。
但是行草书就不一样了。字体形态有方形有扁形的,或者长瘦,或者矮胖,形态万千,并且大小不一,斜正也不完全一样。
(3)章法
章法上,行草书和楷书就更不一样了。楷书的章法布局讲究的是匀称,是规矩,像仪仗队或者检阅军队一样,要整齐划一,不能有任何一个字是突出的,或者说是显眼的。这样过于突兀,会破坏整体全篇章法的布局。
但是行草书完全不一样,不仅一个字可大可小,可长可短,而且整体上布局安排越是随心所欲,越是自然潇洒就越好。
与楷书的工整相比,行草书章法上更在意性情的自然流露。
通过对以上行草书和楷书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行草书的特点是表达性情比较多,而楷书技巧性的东西比较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理解笔断意连、字断气连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二、笔断意连与笔画、结构
笔断意连更多存在于笔画中,尤其是行草书,当然楷书肯定也有笔断意连的意思在。但是表现的是没有行草书那么明显的。
行草书的书写,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每一个笔画,都不是独立的,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笔画相互呼应,互相影响,存在于互相联系的关系之中。
而所谓的笔断意连就是虽然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没有了联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神韵还在联系着。
这里的“笔”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笔画,行草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虽然会断开,但是他们的神韵是断不开的。这里面的意,就是指的神韵、意韵。
而这样笔断意连的特殊安排,在结构上就造成了笔画之间顾盼生姿的姿态。对于行草书来说,这样的笔断意连所塑造的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即便是在楷书上,也绝对有重要意义。比如,欧阳询楷书中三点水的运用,如果没有三个点之间的顾盼生姿、笔断意连,就不会有三点水那样的书写形态了,其结构肯定会呈现不一样的感觉。
三、字断气连与章法
字断气连更多着眼于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行草书中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明显,而且行草书往往是字与字之间是互相粘连的,是有游丝引带的。
这些游丝引带,所连接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神韵、气息。或者说在章法上,叫做行气。这种行气,依靠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来酝酿。
真正断开的,在楷书中比较常见。楷书中虽然把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但是字与字之间年内在的神韵气息是断不开的。
但是行书和草书也不是完全的粘连在一起的,相互之间还是有断开的时候。一般而言,粘连也就粘连两个字,再多就不太常见了,除了王献之的书法,大概很少有连续粘连书写的。
这就是对行草书中“笔断意连,字断气连”在书法中章法、结构、笔画三个层面的考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