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26岁时的这诗成为她伟大一生的指南

寄情文学,阅读人生,用清白之眼、草木之身、慈悲之心体悟生命中的明亮与阴影。亲爱的朋友,你好!欢迎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你来到《亮影文学》,并阅读《亮影文学》推出的系列读诗文章。让我们一同放眼世界文学、品读经典诗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须知有个地方存在朴素的人生》,以及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与感悟。

《须知有个地方存在朴素的人生》

.

作者: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译者:郑体武

.

须知有个地方存在朴素的人生

和透明、温暖、和悦的光明……

那里的小伙子隔着邻居的围墙

在黄昏时与姑娘交谈,而蜜蜂

只把谈话中最温柔的部分倾听。

.

而我们却庄重而艰难地活着,

并为我们痛苦的相逢感到庆幸,

当毫无理智的风在匆忙之中

险些打断刚刚开始的置腹推心。

.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交出

荣誉与不幸的花岗岩之城,

这宽广河流的晶莹闪亮的冰,

这终日不见阳光的阴暗花园,

这隐约可闻的缪斯的声音。

作者简介:阿赫玛托娃(1889年6月23日至1966年3月5日),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病在莫斯科逝世。著有诗集《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在她诞生一百周年的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特点

阿赫玛托娃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她生活的时代,俄罗斯诞生了一群个性鲜明又极富才华的作家和诗人,比如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吉皮乌斯、勃留索夫等,这些闪耀的名字共同缔造出了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而在这一群大师级的作家与诗人中,阿赫玛托娃又几乎是最杰出的那个,于是她也与有着“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之称的普希金并肩,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诗歌细腻、纯洁、诗意,传承了俄罗斯传统古典诗歌诗情画意的特质,但并不局限于小清新、小伤感和甜言蜜语,其中透露着诗人坚韧的性格特征;后期的诗歌由于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苦难,诗风变得冷峻、沉着、严肃,即便是她最擅长的爱情诗,也会带给人坚毅和硬朗的感觉。这一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1946年,由于她的诗歌“无思想性”和某些消沉的因素,使她受到政府高层的点名批判(还殃及了两家杂志社),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也被扣上“颓废”、“色情”的帽子,她本人更是被指责为“半修女、半淫妇”,被苏联作协除名,直到1952年一切才得以平反。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伟大之处在于,即便经历最严酷的黑暗,诗人依然有着从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坚强勇气,她的诗歌因此具有了钻石般的耀眼光芒。比如在《别为我浪费很多时间》这首爱情诗中,诗人在结尾写道:

不,不是高傲,而是痛苦

使我把头高昂

这首诗虽然是爱情诗,但是这首诗的这个结尾,写的却是诗人面对苦难时决不屈服的坚决态度和生而为人的高贵品质。

  • 对这首诗歌的解读

这首《须知有个地方存在朴素的人生》阿赫玛托娃写于1915年,属于她早期的作品,但是通过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歌饱含着智慧与力量。诗歌一开始就写道:“须知有个地方存在朴素的人生/和透明、温暖、和悦的光明……”看得出诗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朴素的人生”的珍贵性,并对其充满着渴望。“那里的小伙子隔着邻居的围墙/在黄昏时与姑娘交谈,而蜜蜂/只把谈话中最温柔的部分倾听。”这几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画面:在夕阳沉醉的黄昏,年轻男女隔着围墙亲切交谈,说着只属于她们的私语,而在她们谈情说爱的过程中,蜜蜂“偷听”了其中最温柔的话语。这几句不仅美妙,还饱含趣味,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在第二节中,诗人的笔锋从浪漫诗意转向了沉重严肃。“而我们却庄重而艰难地活着,/并为我们痛苦的相逢感到庆幸”现实生活总是沉重的,诗人在那个年代活得并不轻松,而是极为艰难。在沉重的岁月中,能够为诗人带来温暖与欣慰的,是“我们”在严酷的生活中的相逢。可见这个相逢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当毫无理智的风在匆忙之中/险些打断刚刚开始的置腹推心。”在这句诗中,“风”只是一个意象,它具体代表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猜出,它肯定是冷酷、无情的事物的化身。

第三节诗写出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品质,诗人写道:“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交出/荣誉与不幸的花岗岩之城”,这是阿赫玛托娃的伟大选择,她不甘于妥协和后退,面对那些冷酷甚至残酷的人或者事,诗人知道,她只有一个选择:不放弃那座充满着“荣誉与不幸的花岗岩之城”,从“花岗岩”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城是坚固与硬朗的象征。“这宽广河流的晶莹闪亮的冰,/这终日不见阳光的阴暗花园,/这隐约可闻的缪斯的声音。”这最后三句,解释了之前的“花岗岩之城”具体包括了什么,原来这座城里,有着晶莹与明亮,有着从不被阳光照射的阴暗,还有着神的声音。读到最后,我们就可以断定,诗中提到的诗人绝不交出的“花岗岩之城”,其实就是诗人的信念。

纵观全诗,从黄昏时温馨有趣的优美画卷,到直面严酷冷峻的现实生活,再到最后确立勇敢无畏的坚定信念,诗人书写下的,是一个在诗意与冷酷相伴的现实生活中无惧风雨、勇敢前行的伟大诗人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首看似“平凡”的诗中,26岁的阿赫玛托娃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真是体现出了她卓越不凡的智慧与勇敢。当然,阿赫玛托娃也用她的一生,完美地证明了自己真的成为了26岁时在这首诗中写下的那个伟大的形象。

  • 结语

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代表人物,她令全世界的读者喜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她明亮、沉着、坚硬的卓绝诗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那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坚强性格。她在那样的年代,决意不做男人的附属品,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牺牲品,为了心中的信念艰苦跋涉,不惜被时代误解,真是让人心生疼惜又深感钦佩。她是一名女子,可是她用一生的诗歌创作和生命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一副柔弱的躯体也可以成长为一座巍峨的高山。最后,就用她《梦中》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和你,如同悲哀和悲哀相遇……

我和你,在人世间不会再团聚。

但愿子夜时分,你能够

穿过星群把问候向我传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