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飞: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下)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也即如何读帖并落实的问题。
主动临摹,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我临这个目的是干什么?我要抓他的什么特征?怎么去把它的特征呈现出来?
被动临摹,脑子不想,不仔细观察,依葫芦画瓢。
可以把读帖跟读书做一个比较。
只有具备下面两种能力,才能算真正会读书:第一、把书越读越厚;第二、把书越读越薄。
老先生讲唐诗,比如“白日依山尽”,就这一句,他可以给你讲一上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旁征博引,把它的来龙去脉都分析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这就是书越读越厚。
看了那么多书,比如看了李白的诗,能不能几句话把李白诗的特点表述出来,就几句话,不能多了。真正读通的人,他能够做到。这就是书越读越薄。
读帖何尝不是如此!
来看这两组图片,不同时期的“郡”和“平”。

以上“郡”分别出自《开通褒斜道》、《肥致碑》、《曹全碑》、《爨龙颜》、《元倪墓志》、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李玄靖碑》、宋徽宗《千字文》(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以上“平”分别出自《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锺繇《宣示表》、《崔敬邑墓志》、欧阳询《虞恭公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当你看到一个字,你会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是如何写的,都表现了怎么样的审美特征?
这不就是帖越读越厚?
通过不同时期的“郡”和“平”的分析,发现书法造型的演变,大致是一个重心不断提高,古意不断消逝的过程。这中间,《曹全碑》是隶书中的另类,颜真卿是楷书中的另类。
我总结了汉字造型的六个字:平、宽、横,斜、紧、纵,这六个字道尽了中国书法结构的奥秘,后世所有的结构的变化,无非就是在这六个字里面打转转,不断排列组合而已!
这不就是帖越读越薄吗?!
能把帖读透,真的是越读越薄,几根主线就可以把中国书法史用笔、结构、章法等等全都串起来,纷繁复杂的现象都是这几根主线上的蚂蚱,只要一扯,全都拎了起来。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想见古人挥运之时”,书法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怎么理解?
以公安破案来作比的话,可以换成“想见凶手作案之时”。事不同,理一样。
110接到电话,我们这发生了凶杀案,你们快来呀!真正有经验的公安,进门一看,门清,他能够把这个过程还原的丝丝入扣。
临帖也是这样。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古人的经典作品,脑子里面马上要还原当时作者书写的场景:用的什么工具材料?用了什么笔法?关于这一点,张羽翔老师说得很对,我们对笔法的摸索。其实都是靠蒙,因为我们看到的经典作品,《祭侄稿》也好,《黄州寒食诗》也好,大师已经作古,我们又没看到他现场书写,怎么知道用了什么样的笔法动作呢?
他只留下了这件经典作品,这就是他的作案现场,我们就要通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去还原。对毛笔的笔性了解的越到位,书写经验越丰富,还原的能力就越强。
拿本字帖给初学者,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

我们临帖,其实就是探寻真相、追寻真理的过程,是以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去研究。我不敢说我的这个笔法就是王羲之的笔法,谁也不敢说,因为谁也没在现场看过王羲之怎么写字,那个时候也没有高科技,能有录像把它录下来。

怎么判断?实践中去验证。谁的方法最能接近于真相,最能接近原帖的精神面目,我们就听谁的!

我希望每位书友都能成为书法破案的高手,解密古人的密码,古人玩点什么花招,都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与古人对话”,这个有很多书友也经常说的。
怎么去与古人对话?必须要有一个平台,对等的平台。
这个平台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种共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慢慢的去讨论一些问题。
目前的书法批评,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都不知道对方是在干什么,对等的平台都没建立起来,上去就开始打开始骂,那不是学术争论,那是打群架。
真正的与古人对话,我们就先要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一个就是对毛笔笔性的认知。想想看,如果王羲之拿毛笔写字,我们现在都拿钢笔写字,我们能和王羲之对话吗?不能,因为二者的体验不一样,永远谈不到一块来。
只有王羲之拿毛笔写字,我们也拿毛笔写字,而毛笔的笔性是千古不变的,也即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正是这个“千古不易”让我们和古人有一种共识,才有了对话的平台。
第二点,汉字造型的法则与规律,这个也是恒定的,同样构成对话平台的基础之一。
第三点,文化。虽然历朝历代,文化的内涵会有些变化,但相对来说它是传承有序,比较恒定的。正是文化这个脉的薪火相传,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还能看懂一两千年的书法作品。
第一点,要求书法家首先是个手艺人;第二点,要求书法家是一个汉字造型的研究者;第三点,要求书法家是一个文化人。
只有在这三方面取得了常识性的共同认知,我们才能穿越时空,穿越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与古人真心的对话。
而且,在这三个方面,你越深入,那么与古人的对话才能越深刻,越投机!
五、如何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转换?

所谓的创作,其过程就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去掌握书法的共性,再以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共性表达出来,此即个性风格。

个案的研究什么意思啊?我们临习颜真卿、临习欧阳询,临习董其昌、临习汉碑等等,这都是个案研究,注意,我们并不是就颜真卿而颜真卿,就米芾而米芾,而是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去掌握书法的共性。

很多朋友写了一辈子颜真卿,换了欧阳询,不会写了,写了一辈子楷书,换了行书,不会写了。什么问题?没有学通,没有通过个案的研究去掌握书法的共性。

掌握了这种共性就怎么办?再以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我理解的颜真卿是这样的,我理解的欧阳询是这样的,我理解的赵孟頫是这样的——去把它表达出来,当然,更牛的人物还可以完全抛开这些,即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去阐释这种共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面目风格。
如果理解到这个层面,创作就这么简单。
以我们学语文写作为例来说明书法的创作过程。
创作就是要写一篇大文章。
大家想象一下,到最后高考写作文,这期间经过了多少年的训练?
从进小学学拼音,然后认字、组词、造句,然后写日记,写记叙文,写议论文,这里面还有句式句法,疑问句、反问句、对比句、排比句等等。词汇量多,句法丰富,你才能写一篇好的文章。
当代人旅游,到了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哎呀,风景真美呀,美呀,太美了,实在没词了,最后一拍大腿,真他妈的好看!这已经是他对美的表达的最高境界了!如果是中国文学修养好的,他会怀古思今,他会通过这眼前的风景,产生与社会、人生、生命的联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就因为这短短的四句,在历史上就留下来了。
再回到我们的创作,有很多同学也说,老师我临帖还不错,为什么到创作就不行?
一方面词汇量不够,句式句法不够,同样的一横跟一竖,笔势关联上有多少种变化?你得总结。一些特点规律慢慢地积累,那么我们真正创作的时候,我们招数就会多,变化就会丰富。
临帖不思考,没有追问的精神,不从理上去追究。我觉得我们学书法还是要像小孩一样,要有一种追问的精神。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其实包含着书法中很深刻的道理。
比如,我们经常说,线条圆厚,同样在宣纸上写一笔,凭什么说我的线条就饱满圆厚,你的线条就单薄?因为我们用手摸上去,都是平平的呀,好像也没什么差别。那么线条圆厚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你弄明白了,怎么去写出圆厚的线条,其实也就水到渠成。
听有人说,捻管转指是古法用笔,有很多同学就开始依葫芦画瓢,画虎不成反类犬。我给你画一张毛笔运动的轨迹草图,几句话就弄明白,不要迷信,管它古法今法,背后总有一个理在。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一一展开了。总之,大家不要固守已成的概念,而要多发问,追究隐藏在背后的道理。
刚才我也以学语文写作来比喻我们的创作,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目前自己停留在什么阶段?是处在拼音、认字、组词阶段,还是还是在造句、写简单日记的阶段?还是已经到了写记叙文、议论文的阶段?
我也总结一下,不同阶段的创作方法。
用“偷”来概括,这里“偷”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们临帖,说雅点,就是学,说通俗一点,就是“偷”,我觉得用这个偷啊,可能大家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以“偷”喻从临摹到创作的三个阶段:“小偷”,“中偷”,“大偷”。
集字创作,谓之“小偷”。
这两件作品,是我们网络篆隶班同学们的习作,也是跨入创作的第一步,停留在集字阶段,当然这里面形式可以做一个变化,比如说把竖的写成横的。
很多朋友临帖时,从来不会去关注字帖的文本内容,其实里面有很多好的内容。比如说我随随便便,就从这个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帖里面就找出来几个,内容多好啊,总比一上来就写“上善若水”,“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显得更有文化些吧!
这种创作方式对于初学者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当然啦,停留这个阶段的,可能更多的是从古人那里学一些外在的形态,对内在的道理、精神气质各方面可能还不会太深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集字多了,慢慢就会有经验了。
当然,这种“偷”很容易被抓现行,“偷”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眼里认为变现比较快的那些东西,一眼就可以看穿的。
以自己的理解改造原帖,谓之“中偷”。
历史上这样处于这个阶段的也很多,大师们都干过。
典型的例子就是米芾,我们都觉得《中秋帖》是王献之的,其实是米芾所仿,已经证据确凿。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刻帖,看看那个跋就知道,收藏在米芾家里面,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董其昌上当了,乾隆也上当了,还建了“三希堂”供着。
王献之《十二月帖》
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仿)

米芾号称集古字,但他停留在更高的一个阶段,就是加了自己的理解。

董其昌也是这样干的,他遍临天下法帖,以《裴将军诗》为例,他临的跟颜真卿已经差别很大了,包括章法,都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慢慢从原帖当中脱开,去建立自己的一套语言。

颜真卿《裴将军诗》(局部)

董其昌临《裴将军诗》(局部)

王铎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王铎临的二王,临的阁帖,很多都是应酬,跟朋友喝了酒,然后高兴,临帖,帖又没带在身边,那就凭记忆,经常脱漏,还互相串,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王铎 《临王献之愿馀帖》
书法家,当到这个份上够了,临的语句都不通,还能传世,留到当代还能拍个几千万,厉害!
仪徵阮氏重抚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本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也是,《石鼓文》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临的跟原石鼓文也有变化,比如说左右偏旁的错位,增加动态感。到后来堂而皇之的拿这个临的石鼓文去卖钱,而且价格不菲,买家还趋之若鹜,也没谁谁了!
当代一些老师辈的比如张羽翔老师,也有很多这样的拟古,比如拟伊秉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说是拟,但是已经加了很多自己的意思。

伊秉绶“藏之名山”

张羽翔临作“藏之名山”

“藏之名山”,伊秉绶的作品,张羽翔老师的临作改变了不少,视觉冲击力更强。
另外的几件,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张羽翔作品

历史上很多造假的也这样干,原来我做徐渭研究就发现,哎呀,徐渭一个手卷里面的两句诗,最后怎么变成大字对联登上了徐渭作品集,成为真的了?

徐渭《捧读》手卷(局部) 29.3cm×193cm 荣宝斋藏
徐渭“水夕河间”联(伪作)

这个是真偷,还想着法子尽量不走样,为了牟利!

肖文飞习作

我也这么干过。临颜真卿的麻姑,王铎的手卷,把比较完整而且寓意比较好的的内容,选临出来,落个款,也是加了自己的理解和变化,这都是为进入到最后的“大偷”阶段做铺垫,当然能不能进入到“大偷”境界,完全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这个阶段,法官断案的时候,远看有点像“偷”,近看又查无实据,惊堂木一拍,来啊,无罪释放!

肖文飞习作
把原理弄明白后,自由组合, 偷理而不偷迹,浑化无迹者,谓之“大偷”。
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哪天我们有时间,再来掰一掰书法史上的那些“滔天巨盗”。这里还是以伊秉绶为例,很多人觉得他有秦汉的高古浑穆之气,朴厚大气中还不乏灵动。

伊秉绶“师俭堂”

《西狭颂》(左)《张迁碑》(右)

来源在哪里呢?宽博大气来源于《西狭颂》《郙阁頌》,古拙灵巧的部分,比如灵巧可爱的、很卡通化的小点点,来源于《张迁碑》,可以比较一下张迁碑里的“然”“无”。
学原理,不学外在形态,然后雅化、规整化。
雅化,伊秉绶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他有这样一个本事。
齐白石受《天发神谶碑》,《祀山公山碑》启发,然后借鉴了篆刻里面的单刀,嘎嘎独造,爽利且霸悍。

《天发神谶碑》

齐白石“持山与鹤”联

我们也来举一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例子。
“退一步斋”,伊秉绶非常精彩的一个斋号,精彩在哪里?那一横!当伊秉绶没写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要把一横写在上面。但是当伊秉绶写出来的时候,哎哟,这一横写得太高妙了,为什么?
伊秉绶磅礴大气,体现在内部空间的撑满上,同样外部空间也要完满大气,这一横的上移,移出了这样一个元气淋漓极富张力的空间!
伊秉绶“退一步斋”
有好事者,借了伊秉绶的这个内容也给自己弄一块匾,没明白伊秉绶的造型原理,把这一横拉到中间,整个气象与格局,一下就垮塌了!
接下来又到了法官断案时间,你说伊秉绶是偷东西,我楞没看出来呀,完完全全的诬陷,来呀,把原告抓起来,关进大牢!

六、从“经验”到“学理”

——对当代书法教育的思考

我觉得当代书法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一点就是“经验式”教学。
经验对我们学习书法有没有用?有用。但是,也非常的害人。为什么?因为这个经验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跟人生阅历,跟知识结构,跟性格,还跟生理习惯有关。它是个人化的,所以不一定有普适性。
还有更悲催的,可能这个老师的经验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碰到一个好的老师真的非常重要。但碰到一个好老师很难,有时就感觉像是撞大运买彩票。
“理”是什么呢?理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是从众多经验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具有普适性。
书法上的“理”也类似于自然科学当中的公理,从这里出发,建立起你的书法高楼大厦,才能靠得住,才不至于坍塌。
而从经验出发,万一这个经验是错的,后面推出来的所有的东西,也就跟着错了。
这也就是当代社会上大多数书法人的悲剧。
再来明确一下理和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理”的,书法也是如此。很多人学习书法,学的是一种“法”,而不明“理”。“理法理法”,先有理,后有法,法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法是知其然,理是知其所以然。如果只记住法而不明理,法就会变成束缚学习的僵化教条,让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明了理,才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而书法的理又和万事万物的理相通。
因此书道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是我们感知自然、社会、生命的一种方式。
常识是什么?常识就是共性、规律。
这是所有书法人必须遵循的,不具备这种共性,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也成不了令后人景仰的书法大师。我们对书法的学习,其实就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去掌握这种共性。
对共性及常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个性风格的高度。
我的创作、研究与教学,可以用“学书循理,回归常识”来概括。看似简短的八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来对书法的思考。
转自杖藜文化  特此鸣谢
(0)

相关推荐

  • 书法追求“妍美”好,还是追求“拙美”好,哪一种更能代表传统?

    文·段宏刚 书法在中国传承和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写法度和审美体系,古人根据经验,把不同书法的审美风格归类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秀美.壮美.拙美.奇美,它们各有各的艺术趣味,被不同的人所推崇. ...

  • 肖文飞 || 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五.如何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转 ...

  • 肖文飞: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上)

    转自  杖藜文化  特此鸣谢 本文提纲: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 ...

  • 肖文飞,书法是一种说理的艺术

    书法申遗主要参与者,中央美院博士肖文飞,书法是一种说理的艺术 肖文飞1968年生于湖南嘉禾,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联合国 ...

  • 想哪儿说哪儿---听肖文飞先生讲课

                  今天周日.尼克没来,也没公务,只有一个中午的约.懒觉睡到近八点,听门响,以为尼克来了,赶紧起来迎,却不是. 接东海电话,说肖文飞来讲座,约我一起去听.怕误点,东海驾车来接. ...

  • 肖文飞随笔|曾客花家地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来到花家地,汇聚在中央美院王镛工作室,使各自原本不同的人生轨迹在此交汇?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诚如作品集的名称所说,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来到艺术的圣殿,为的是续书法这一中国传统精 ...

  • 肖文飞|致广大尽精微

    书法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艺术.孙过庭<书谱>中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 ...

  • 书法专场:肖文飞、杨科云等作品上拍

    拍品欣赏 哈普都 篆书<宁静致远> 尺寸:136X34cm 郝峥 行书<陋室铭> 尺寸:178X48cm 李芳振 行书<宋词二首> 尺寸:136X34cm 刘睿 草 ...

  • 文飞右佐匹克隆片

    文飞右佐匹克隆片应自行给药,成人强烈推荐起止使用量为入眠前2mg,因为3mg能够更合理的增加睡觉时间,可依据临床医学需要起止使用量为3mg或提升到3mg. 现病史睡不着觉的老年人病人强烈推荐起止使用量 ...

  • 一文读懂便秘/教你如何应对便秘?附快速选择中成药思维导图

    第708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便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作为医者在临床碰见患者有便秘该如何给患者用一些比较常见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药选择呢?而又作为普通患者我们又怎样方便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