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宿命论”,改变现状,从“心”出发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自古有之。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有太多的人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古希腊、罗马也有“服从命运”的主张。命运当真不能被改变吗?
如果命运不能改变,为何有的人能够心想事成?如果命运能够改变,为何很多人的一生被人算定,不曾改变一毫?
大学期间,我读了《了凡四训》,说实话,此书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特别是“立命之学”让我懂得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过对文中的一些东西仍然有所怀疑,感觉它只不过是在教人行善,并且夸大了行善的结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前段时间,我很高兴学习了翟海潮老师的《心想事成:如何成为一个成功、健康、幸福的人》一书。我更坚信:命运是能够改变的!
翟老师认为:人的境遇、心情、健康都是自己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的结果。积极的思想带来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思想带来消极的结果。这和“吸引力法则”是一个道理,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心想事成,自己去主导结果,然后改变命运呢?
在书中,翟老师提出三要素:志、识、恒。“志”就是指志向、目标、理想。“识”就是指胆识、学识、能力。“恒”就是指恒心、坚韧、执着。
首先说“志”字:要想改变命运,立志是前提,每一个掌握命运的人无不心怀大志。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无论以后条件如何刻苦,仍不改初心。
当然“志”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去建立的。如果好高骛远,所定的目标不切合实际,那么在付诸行动的时候往往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眼高手低。
只有发掘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擅长的事情,然后立下雄心壮志,矢志不渝,定会成功。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志”是一个人奋斗的力量源泉,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其次再说“识”:这个字不但包含胆识、学识,也是指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如果只是单单的立大志,而无行动,身无一技,那么改命就无从谈起,可以说“识”是改命的一种工具。
正如翟老师所说:“心再高再大,如果缺少行动的助跑,它怎么也飞不起来。”所以要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去提升自己的学识。
最后说“恒”:“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说的就是“恒”,只有持之以恒,有足够的耐力和决心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毕竟好事多磨,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然后再实践、再学习、再总结,就会不断突破原有的生活轨迹,最终由量变产生质变,改变你生命原有的方向,向着你计划的方向航行!
这也让我想起了《了凡四训》中主人公袁了凡的改命过程:在见到云谷禅师之前,命运是不曾改变一丝一毫的,通过与云谷禅师的对话,深入实践了云谷禅师的理论,从此命运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
于是我重新又翻阅了《了凡四训》,发现和《心想事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了凡先生在佛前立誓改过行善,正是翟老师所说的“志”字;了凡先生终日兢兢,行善去恶,正是“识”字;了凡先生的善事三千件正好符合一个“恒”字。
有的人稀里糊涂的就过了一生,有的人崇尚缘分,认为一切随缘,不苛求其它,得过且过,放任自己;还有的人虽然不认命,但是缺少改命的基本要素,这些人都仿佛被命运主宰。
事实上,只要我们遵循改命的基本原则,立大志、怀大识、有恒心,我们都可以心想事成,正如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健康长寿,都可以求而得之。
在佛教中,也比较注重因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有句话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的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指出如何由因导果。
所以,改变命运不是痴心妄想,正如翟老师所说:巨变始于心,如果想要境遇改变,首先做的就是从心出发。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要把握好当下,立足当下,改变内心,从心出发,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