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兴化八字桥!
▲四牌楼、八字桥原址示意图
历史原位上的四牌楼,向来被兴化人视为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由四牌楼往东至东城门口的一条街,称为“城内东大街”。城内东大街上有一座兴化城最负盛名的古桥梁——八字桥。
城内东大街的现存部分(四牌楼至八字桥)及其周边街巷,构成了今天的“八字桥文旅休闲街区”。
▲清代县志里的“八字桥”
古八字桥位于城内东大街与北大街交汇处以东,坐落在与北大街平行的东市河(今长安中路)上,是一座东西向、单孔、花岗岩石拱桥,它古称“中和桥”“登瀛桥”,因与南市河(今牌楼路)上南北向的长安桥相交如“八”字形,故别名“八字桥”。
八字桥始建于明代。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陈宇重修八字桥的同时,在桥上新建“凌霄亭”供往来行人歇脚,并于亭上高悬“宰相里”三字匾额,与桥西正门朝南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元老府”相呼应。
▲印象“八字桥”,江南某水乡
”
重修后的八字桥上嵌有李春芳之孙李思诚撰写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中和桥碑记》,此外还建有一座旌表李春芳爱女李如芷的“节孝牌坊”,桥洞东、西内壁又各有一座神龛小庙,东祀“河神”、西祀“桥神”,桥、亭、坊、庙集于一身,这种类型的古桥梁在中国十分罕见。
八字桥原为青石板构建而成。清嘉庆年间,兴化育婴堂董事金承烈与同乡徐象山集得一笔巨款,购买100多块花岗岩条石板对八字桥进行了整体重建。
重建后的八字桥更为坚固、美观,每逢阴雨天气,行人不再担忧昔日青石板桥面的湿滑难行,因此人人欢喜称赞。继金承烈、徐象山之后,还有孝子张烺等人捐资修缮八字桥的义举不断延续。
▲兴化八字桥及“过河楼”旧影
可以说,八字桥占据着兴化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它连通着商业最为繁华的城内东大街、北大街。随着“金东门”经济的迅猛发展,寸土寸金的城内东大街已无新开商铺的容身之地。于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依八字桥南北两侧建造起悬空于河面的“过河楼”,楼下便用作营业店面,过河楼与八字桥、东大街融为一体,使八字桥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商业廊桥。
由于当时的八字桥一带热闹非凡,遂有了“不逛八字桥,等于没逛过兴化城”的说法。
▲改造前的八字桥街区
以八字桥为中心的城内东大街汇聚了众多的老字号,尤以布店、绸缎庄、钱庄、茶庄为多。由张诗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张三泰布店”位于八字桥西堍。张诗虽为商界中人,却酷嗜风雅,他擅长培育兰花、又爱好下棋。相传吕洞宾曾化身乞丐来度张诗成仙,但因张诗道行不够而未能如愿,然而却因此流传下一个有趣的风俗:凡是兴化城的布店招牌上都绘有吕洞宾的画像,成为棉布行业恪守的一项行规。
张三泰布店后转售李姓,改名“李三泰”,在李法殷、李容甫兄弟的合力经营下,成为兴化首屈一指的布行。
▲当代仿其意而造的八字桥
”
无独有偶。清末时,八字桥东颇负盛名的“冯怡泰茶庄”亦因改换店主改称“洪怡泰茶庄”。洪怡泰茶庄的主人名叫洪仲祥,皖南茶商,太平天国战乱时为避难迁居兴化,在冯怡泰茶庄出任经理一职。冯氏店主病逝后,没有子嗣继承家业,遂由他的姑妈“冯老姑太”代为掌管冯家祖传的茶庄。冯老姑太不善经营,将店铺转让给了洪仲祥,只有一块由名家题写的店铺招牌不肯转卖,后经多方协商,以三百现洋成交。但冯老姑太觉得愧对侄儿,要求新茶庄仍以“怡泰”二字命名。洪仲祥表示理解,遂专请制匾高手将老匾中的“冯”字改刻成为“洪”字,以“洪怡泰茶庄”为名重新开张。
▲修缮后的八字桥街区
篦子曾是兴化的名优特产,篦子店以八字桥西的“刘正兴篦子店”最为知名。刘正兴篦子店历史悠久,因其店内悬有一方由郑板桥亲笔题写的“发光可鉴”匾额每天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为该店招揽了无数人气,其所制作的篦子因此十分畅销。
▲八字桥文旅休闲街区夜景
兴化有人力黄包车的历史开始于1934年。1944年,伪县长李恭简为乘坐黄包车防滑起见,命人在八字桥花岗岩石板上凿刻凹槽以方便通车,成为八字桥无法抹去的伤痕记忆,至今遗留在八字桥残存的桥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