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信 | 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要

常熟记忆

作者简介

余信,出生于中医世家,近年专注中医文史抢救工作,建有常熟“得一堂”中医史料藏展室。市建公司退休医师,曾发表文学性文章、册子,并数次获奖。

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要

余信   常熟“得一堂”中医史料藏展室

摘要:介绍了常熟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予按评,力争真实地回归其完整性,对目前中医药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将有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常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R2-09;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81(2008)01-0052-02

常熟属江苏,历史文化悠久,中医文化底蕴深厚,但对其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并不到位。在工作中,深感该地区这些遗产已经丢失了不少。如“由儒而医”,一种千年以来当地医家成材实践的表现形式。又如“药籤”,这种在那个时代为方便唯心人群及穷苦百姓患者、流传民间百年“屡有效验”的、由该地名医主创的由中医方药理论所衍生出的独特的表现形式等。笔者包括本地及外地专家曾追访常熟相关的亲历人、调阅相关史料,认为由于各种原因诸多遗产已无法恢复了。对以上两种的叙述,本文从略。

目前国家和地方级如针灸、中医诊法和中药炮制技艺等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申报成功,深感高兴。由此,注意到江苏常熟正在丢失的相关遗产,还来得及抢救和保护。

 一、唱诊案、唱诊方与裴麦粉

1. 唱诊案、唱诊方:过去该地名医带徒诊疗时,被称为“先生”的名医,凝神端坐,望问闻切,被称作“小先生”的学生们各备纸笔,围坐先生旁病家侧,屋边是病人的家属。“先生”诊毕,“小先生”忙不迭地轮番试诊。诊毕,屋内肃静片刻后,有一抑扬顿挫的“唱词”响起,是“先生”的声音:“×左(男),……(诊案),拟××方加减,×药×钱,×药×钱……(诊方)”,这时,“小先生”们个个敛神速记,病人和家属恭身聆听。

【按】那一唱一记,那份恭敬,将中医医疗笼罩在一派神奇的氛围里。这是一种医家教育实践时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造就一种医药学教育的文化氛围。

2. 裴麦粉:由清代乾嘉年间的裴蕙芳所创,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裴应钟推广。两人均为常熟名医,住支塘裴家桥,长于婴幼儿诸症。小儿不便服药,“乃炒麦磨粉,择相宜药品,拌匀与之,加以食糖,少儿更易服食,且不留一渣一滓,尽数食完药力较大,祛病乃速,多有奇效,人遂呼为‘裴麦粉’”。史料又载,由于影响大,乡人遂称“称(裴)应钟(医生)为‘裴麦粉’”。流传我乡间近300年。

【按】炒麦粉既作中药又作佐剂,帮助小儿服药获得“奇效”是有道理的,那是按中医“因人而异”思想创造的一种方法。年代一久,这“裴麦粉”的称呼,竟在乡间演绎为一种奇特的含义:将尊称裴医生或特指炒麦粉混称,成了似人似物又非人非物的抽象意义,又成为本土中医文化的一种意境了。事过境迁,现今“裴麦粉”是否还受“欢迎”,有待进一步考查。

二、药名文化

常熟地区现存的,并为医家、医学学生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与中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量的“药名文化”即药名诗、词、文和药名谜等。虽然这些“药名”与中药功效无多大关系,但足以见证这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源于中医药的深远影响,也证明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另外,一种对其用古韵“咏唱”方式,目前还存在。现举其数例并作说明(至于“药名楹联”,现存也多,但可作“楹联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专题介诏,这里从略)。如下:

1.药名诗举例:

①“知母年高独(活)恬淡,当归奚事向天南(星)。”

【按】见《柳南随笔》卷一记。作者常熟席启竑,字文表,吴庠生。

②《西湖春景》:“西湖柳畔晓莺飞,大道连硚日影围。芍药色恋君子袂,牡丹艳映美人衣。呢喃紫燕窝已就,零落红花飘未稀。锦马兜铃归去疾,夕阳斜照竹青微。”

【按】见手稿《随吟拾草》。作者晚清寓虞名医余听鸿。诗中有药九味, 依次为西河(湖)柳,连翘(硚),芍药,使君子,牡丹皮,燕窝,红花,马兜铃,竹茹(青)。

 2. 药名词举例(含用古韵“咏唱”):

《十二思君·之一》:“丑时思君最可(枳壳)怜,橘红灯高挂石床(蛇床子)前;槟榔未卜当归日,生地难将红信传。思君子,菟丝牵,苦心(苦参)凄惨比黄连……”

【按】见《现代中医》(民国,上海)第一卷第四期(1934)。《现代中医》主编:常熟余鸿仁,作者郑叔纶。

【又按】此外,能用古韵“咏唱”该类词者,现已不多,笔者尚能一咏,回想乃少时,父辈为培养余之中药兴趣而教诵。

3.药名文举例:

《桑寄生传·节选》:“桑寄生者,常山人也,为人厚朴,少有远志,读书数百部。长而益智不凡,雌黄古今,谈辞如玉屑。状貌瑰异,龙骨而虎睛,臂力绝人,运大戟八十斤,走及千里马(即烂草鞋)。与刘寄奴为布衣交。刘即位,拜为将军。日含鸡舌(丁香)侍左右,恩幸无比。荐其友秦艽、周升、杜仲、马勃,上见之,曰:‘公等所谓参、苓、芝、术、不可一日无者也,何相见之晚耶!’生即进曰:‘士以类合,犹磁石取针,琥珀拾芥,若用小人而望其进贤,是犹求柴胡、桔梗于泽泻也。’……”

【按】文见《海虞文征》,作者明代宣德年间常熟萧韶(字凤仪)。用药名所写之传文极罕见。

4.药名谜举例:

纯阳救疾效如天(威灵仙);慈亲染病药延年(益母草);晓来披露挂征袍(砒霜);医生铺里尽皆空(没药);行到街头跌老翁(滑石);采取灵根第一品(人参);人身强壮旬百春(千年健);张飞酒醉树头顶(白前)……

【按】收录于(民国)《常熟医学会月刊》出版的共26期中,总计120余药名谜面。广为开展的该类活动,有普及中药、文化娱乐和益智等功能,该类谜面又新创制了许多,是中医传统文化目前最活跃的表现形式。

三、余听鸿的“看小儿面色捷径法”

民间百姓常将某名医的点滴经验视为至宝、相传至今。如何“看面色探断毛病”,已是很多长者的经验了(注意:那不等于是医生的诊断经验),这就涉及到“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寓居我地的晚清名医余听鸿(1847~1907)的经验“看小儿面色”,近年被发掘,被认为是对“疾病认知”的较权威“方法”。听鸿原籍宜兴,少年时去武进孟河天宝堂药店当学徒,又从当地名医费兰泉习医。1882年,在常熟行医,屡愈危疾,名誉大振,被时人誉为“余仙人”,著有《余注伤寒论翼》、《外证医案汇编》和《诊余集》。近检其未刊手稿《随吟拾草》,特录其中“看小儿面色捷径法”,以飨读者:

“面青属风,腹痛面亦青。风之青,青而发暗;腹痛之青,微有暗色,内隐隐有白色。亦有腹痛颧红,此腹痛过久,虚火上炽。面赤属热,热甚目中起红丝,此热气上迫于肺。面赤两目无神,此暑热内迫,泻后困倦。亦有大泻之后,两目珠起翳遮精,如市售死鱼之状,不见瞳人,如水翳,只要养其元气。面青,唇有白点,虫痛。虫痛,胸胁下肋中有硬筋突起即是。面黄属湿,面黄肿胀,燥湿健脾,一周之內半夏,一周之外苍术。湿邪困脾,风寒外束亦主面青,其青中内隐黄色。色白属噪,唇干舌燥,鼻起煤,即燥黄,玉竹、麦冬之类润之。”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笔者主持着积累有250余年中医史料的常熟 “得一堂” 藏、展室,其目的在为存实、研究和利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中医史料。另外,本地中医前辈褚玄仁和我友戴祖铭医师对中医的研究,和戴医师惠赠我处的资料,对本文的写就有很大帮助,深表感谢。)

【附图】

余听鸿《随吟拾草》手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