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写出境界的四个要点

这是 社科学术圈 推送的第2323篇文章

有人说研究生求学生涯主要是围绕论文展开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一点也不为过。课堂作业,写论文;期末作业,写论文;研究成果,写论文;毕业作品,还是写论文。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论文的“那些事”,或为此烦恼,或为此欣喜,或为此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如何写出一篇优秀高质的论文,成为每一个研究生都必须面对的攻坚难题。研究生论文写作要想达到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新颖的境界,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集思广益
(一)大量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我们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只有不断阅读相关书籍、期刊或其他材料,我们才会有好的写作主题,才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阅读是一个人增长见识最快速有效的方法,遨游在书海之中,往往能得到很多灵感和启发。研究生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要注意做好读书笔记,学习他人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自己论文写作的系统思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研究生应该阅读哪些书籍或材料才能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呢?
第一,阅读专业相关的国内外经典名著。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经典作品往往是本专业的理论来源,也是本专业的系统之作。有一些社会学经典名著里面的理论能够迁移到相关学科,这也是我们需要阅读的宝贵材料。
第二,阅读期刊论文。期刊论文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代表了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学会从期刊中发现本专业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为自己的论文选题确定好方向。
第三,阅读学位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资料。学位论文往往是一个研究生求学多年的心血之作,也是我们最终都需要完成的毕业作品的范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文章架构和写作手法,对我们将来完成毕业论文大有裨益。
(二)课堂讨论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与本科阶段相比多了许多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也是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讨论是能发散思维的最好的方法,从他人的发言中也能获得很好的思路和想法,这些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的基础。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往往能开阔个人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能提高个人参与课堂讨论的实效呢?
第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老师在上一节课往往会布置一定的作业,作为学生,完成作业是本分工作;作为研究生,更要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认真查阅相关的资料,需要时打印或抄写下来,形成自己的发言提纲和思路。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研究生才能在课堂讨论中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阐述个人观点。
第二,认真聆听并做好发言记录。在同学发言和老师点评的时候自己需要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应的笔记,以便自己在课后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讨论是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形式,也是大家相互学习的一个绝佳机会。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积极参与讨论,耐心倾听并记录,才能集“大家之所长”,为自己的论文写作积累丰富的知识并拓宽个人的视野。
二、立论成型
(一)确定主题
主题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和方向,确定主题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只有先有了写作主题,才能开展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写作的主题包括标题和摘要两个部分。如果说标题是论文主题的集中体现,那么摘要就是论文主题的具体说明。好的标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论文标题要能反映全文主旨,能让人一读标题就能猜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摘要应该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方法和结论。摘要要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有些行家一看摘要就大概知道论文的内容和质量,因此摘要也起着装点门面的作用。标题和摘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标题必须能够统领摘要,摘要也必须围绕论文标题进行写作。当然摘要可以在确定好全文框架后再进行创作,但是一定要紧扣标题,不能脱离论文的标题。
好的主题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主题鲜明。文章的标题和摘要必须能突出本文的中心思想,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切忌空洞无物。
第二,主题新颖。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文化创新既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主题,同时也是难题。创新的标题和摘要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增添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构建框架
如果把论文写作比作建筑大厦,框架就是大厦的支模,论文的具体内容就是混凝土。一旦支模做好了,只需要往里填充混凝土,这栋大厦就基本成型。论文框架要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凸显文章的脉络思路,切忌东拼西凑,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状况。论文框架就像是人的骨架,人需要骨架的支持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同理,论文也需要有框架的支持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或观点传递给读者。很多情况下,我们觉得论文无从下笔,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支撑文章主题的框架。一旦框架成型,我们往里填充文字就显得容易多了,可以说,框架成型意味着论文已经成功了一半。好的论文框架要满足两个特点:
第一,逻辑性强。论文框架是我们论文最终成型的“骨架”,也是论文的论据,因此论文框架要呈现很强的逻辑性,让读者能根据论文的框架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逻辑性强的框架也能体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减轻论文的不连贯程度。最常见的框架模型是“现象—原因—对策”,这个模型几乎可以说是文科论文的“万金油”,在探讨社会现象的论文中基本都用得上。
第二,紧扣主题。主题是论文的核心,框架一定要围绕这个核心构建。如果框架不切题,即使它再完整,再有逻辑性,也是于事无补。论文框架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必须能够为本文主旨提供论据支持。
三、锦上添花
(一)理论支撑
论文写作最忌“空洞无物”,写了长篇大论,却不在点上。限于自己的科研水平,研究生很难提出新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新的解读和说明。
如果通篇都是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话语,而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本文的论据,会让人产生作者的准备工作不足或知识面狭窄的感觉。通过阅读一些大家的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专业人士在其论文写作中从不吝啬引用相关的理论。引用专业理论一方面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彰显作者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能让读者觉得本文的论据是有理论作支撑的,能够增添文章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除了直接引用理论,我们还可以间接引用知名学者的话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名人的话往往透露了其理论的来源和依据,引用名人名句也相当于引用了其理论。当然理论的引用要注意与本文论据的契合,不能为了增添文章的专业性而胡乱引用相关理论,错误引用理论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巧用图表
一篇文章若通篇都是文字,而没有任何的图片或表格,会显得本文格局单调。引用图表可以丰富文章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直观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图表也是论文立论的依据。有时,图表的应用也可以成为论文的“点睛之笔”,让论文显得更加丰富饱满。图表主要有两种:
第一,数据类图表。如果论文有数据支持,可以将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相应的图表,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如果是作者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引用问卷得出的图表则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如果是引用他人的图表要注意标明引用来源,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第二,文字类图表。文科研究生在写理论性文章时没有数据资料,该如何插入图表呢?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线索或概念分类制作图表,按照时间线索制作表格,比起我们直接用文字叙述能更加直观地显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按照概念分类制作图表,会使概念的表述更加具体形象。图表一定要简洁明了,如果图表过于复杂也会影响图表的表达效果。图表可以说是论文的“调味料”,在通篇都是文字“主食”的时候,偶尔出现一两个图表会给论文增色不少。
四、完稿收尾
(一)一鼓作气
前面三步只是为论文下笔打基础,论文的形成最重要的还是要动笔书写。作为一名文科硕士研究生,自己和周边的同学经常感慨论文写作的艰难。论文写作之所以难,一个是自己“胸无点墨”,没有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另一个是因为自己拖拉松散,总是要等到临近截稿之前才完成。但是,在论文截稿之前,我们反而会更加焦急,越急躁,文章反而越写不出来或质量难以保证。大部分研究生或多或少地犯有“拖延症”,喜欢将论文拖到最后上交的时间才完成。如果你有思路,就马上开始写,不要想着还有很多时间,越拖反而写得越糟糕。如果写作断断续续,会造成论文前后思路衔接不上、论文逻辑不通、结构混乱等问题。论文写作一定要动笔,及时记下自己的思路或想法,以免出现遗忘。有人说,三万字的毕业论文只要三天就能完事,我们不主张这种做法,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写作潜力。在我们做足了前面的准备工作,论文框架已经成型的前提下,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论文写作。时间跨度太大,反而影响我们的写作思路,降低论文的质量。
(二)反思检查
初稿完成后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进行认真耐心的审查工作。论文审查主要是检查格式、漏字、错别字和句法语病,以保证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检查是论文写作的最后阶段,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正所谓“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越到最后越需要沉得住气,对文章进行一定反思和调整。论文的检查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自查。在写作完成之后,研究生应该自己调整好格式,按照学校或杂志的要求,对论文进行排版和校对。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论文,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进行改正。
第二,他查。鉴于作者本人的思维习惯和写作风格,有时自己审查自己的文章往往很难发现问题所在,由他人帮忙审查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论文提交之前,研究生之间可以互相检查,找出自己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发现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当然,如果条件允许,采用自查和他查相结合的方式,能在最大限度内降低论文的出错率,提高论文质量。
五、小结
论文写作并非要按部就班地遵循这四个步骤,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或者交叉进行。上面的写作步骤只是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和参考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但是一篇论文的最终成型基本上离不开上述四个步骤。论文写作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之一,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论文写作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作者郑越明,选自《中国研究生》(2017年第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