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空白之处

​作者:虎尘老师

读懂人间无字之书,才是真读书。趁你还活着,趁你身体还好;趁你尚有思想,趁你尚有主见;趁你还可以说话,趁你还可以表达。如果能把自已所想所思和所感所悟用笔写出来,就更好了。文字,既是一个人的思想轨迹,又是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生命短暂,再大的繁华,也会随烟而去。人生倏忽,再高贵也会随尘落土。读书,若能与行万里路共进,这是最妙的胜境。读书,若能与红颜知己映照,这是最佳的情景。

天下之书,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无字之书,一种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指的是不用文字标志的书,它常常躲在自然和人生,以及生活的暗处,或者隐匿在抽象和现象的背后,或者隐匿在语言和语气的深处,它的表达和表现方式是“悟”。“悟”,有时不立言,有时不立字。大自然的四季交替,就是按照不立文字的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生和生活的各种难言之隐,也是按照不立文字的自然规律运行的。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无字之书的具体表现。当人类觉得隐匿不如透明时,就开始创造各种文字。于是,有了有字之书。人类的文化和书籍,就是靠文字的演绎和传承下来的。在文化和书籍不太饱和的时代,人类穷尽一切思维方式,将无字之书未能明示的规律和真谛,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然而,能够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的科技、哲学、艺术、文学等等,尽管穷尽了心思,也未能达到文字的极处。

空白深处,往往最有文字的生机和活力。一杯白水的想象空间,在普遍的程度上,要比着了色的水的想象空间大,且丰富。书法绘画诗词中的留白,在普遍的程度上,要比已上色的和写出的墨彩和文字的想象空间大,且丰富。爱情中的距离美,在普遍的程度上,要比已占有的情感的想象空间大,且丰富。类似于这些不着颜色和文字的大文化现象,就是一种无字之书。

之所以称之为“大文化现象”,就是因为它提供给人的想象空间大,而且难以准确地揣摩。越是人生和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东西,越具有“空白性”,越是具有“大文化”的内涵。自从有了以文字为介质的文化和书籍以来,人们把对规律和真谛的认识和探究,单纯地依赖于有字之书。人们得到的基础性教育,也是从单纯地依赖于有字之书开始的。

在前人已备述的文字堆里,找寻人类的影子,找寻自我的影子,成了读书人庸常的常态。灌输式教育的模式,一方面促其启蒙的进步和成长,一方面阻碍和扼杀其发展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有字的书里,普遍的人们只看到别人的心思,而很少发见自己的心思。因而,所谓的“文化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把别人的心思,反来复去地演绎和传承。而对于规律和真谛的“空白”处,却很少去发见、发掘和创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