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威:释名——杨尚武、曾运乾、莫砺锋、虎踞路

以前读书时,比较讨厌考据。遇到考据类的东西,都是绕着走。记得研二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论》,读上篇“史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到下篇“考据”,我就不愿意看了。

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因为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看纯考据文字让我感到乏味。所以后来复印《唐宋词史论》,只印了“史论”篇。不过,平时我对于“释名”,却有着特别的执着。大概是由于从小欲求美名而不得,所以特别在意。

一、尚武——上午? 

我的释名之路,正式开始于幼儿园阶段。

可能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我们家三兄弟年龄间有个巨大的断层。当我和弟弟还在村幼儿职业技术学院主修摸爬滚打时,大哥已经冲出乡村、到县城读高中了。

那时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于名字的好坏,已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哥哥小名“高兴”,走向城市后,又用上了不知是哪位长辈赐的让我感到极为恐惧的大名——“尚武”。

以我当时的认知能力,一直认为哥哥的名字是“高兴”和“上午”。“高兴”,有啥高兴的?哭的时候,别人叫你“高兴”,你高不高兴?

张国立导演《今儿个高兴》MTV

那时解晓东有首《今儿个高兴》特火,但我尤其讨厌那歌词,“咱老百姓啊今儿个要高兴”“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高兴,高兴,今儿晚上真呀真高兴”,我听了很不高兴。

“上午”,就更加恐怖了!有些喜欢恶搞的长辈总会吓我:“你们家兄弟仨,你哥叫‘上午’,以后你和你弟弟就得叫‘中午’和‘下午’!”我当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那时爷、叔等老辈兄弟的姓名中,除了姓之外,都有一个相同的字。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字是代表辈分的,比如我们兄弟仨在宗族中就是“武”字辈。所以在搞清“尚武”与“上午”的区别之前,我一直被将来要叫“中午”的恐惧裹挟着。

甚至因为这个,我特别讨厌当时的一部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不为别的,只因为男主角名叫“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 剧照

我常常埋怨爸妈目不识丁,让人给哥哥取了“上午”这么奇葩的名字。因此,语文知识每增加一点,我就试着给自己取一个更好的名字,以便“中午”来临时,拿出来反抗。

然而,“中午”并没有来,琢磨名字的习惯却一发而不可收。

二、刑天舞干戚——曾运乾(运干)?

初入编辑行当时,正式接手的第一本书是钱宗武教授和秦力博士合作译注的《尚书》。对于如何做好这本“上古之书”,我心里有些发怵。

钱宗武、秦力译注《尚书》

想在开工前搜寻一些参考书备用,于是先看了稿件最后的参考文献。其中《尚书正读》的作者,是“曾运干”。以前不学无术,对于曾先生我是不知道的。又看了看繁简转换前的稿子,繁体稿件是“曾运乾”。

我有点迷糊:这“乾”念“gān”,还是念“qián”?

我想“乾”是“天”的意思,“运乾”就是“玩天”,那曾先生这名号可是玩大了!“运干”,干,“天干”,所以“干”也是与天有关的,叫“运干”委婉一些,不会那么伤天。

另外,还有“刑天舞干戚”,“运干”不就是“舞干”吗?嗯,这个名字挺诗意,富有战斗精神!

后来我给钱老师打电话,聊着聊着便说到了“曾运gān”。钱老师听了,直接在电话里给我纠正了,“那是曾运qián!”当时真的感觉无地自容:第一次交流,就搞出这么个“惊喜”!

挂了电话,我开始思考“运干”的问题。发现自己“意淫”的两条证据完全不对。如果真如我想的那样,繁体稿件里也应该是“曾运干”,而不是“曾运乾”。在古代,“天干”“干戚”二词都用“干”,不用“乾”。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那曾运乾的“运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独运乾纲”,感觉这含义还是有点大。查了一阵,没找到整体解释“运乾”的资料。于是把“运乾”二字拆解了查,重点查“乾”。

《说文解字注》曰:“乾,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运”与“行”义同,“乾”释为“健”,那么“运乾”是不是与“行健”义同?

著名华人作家高行健的名字,就是取“天行健”中的“行健”义吧?“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暂定“运乾”为“行健”义吧。这是个好名字。

主观臆测,无从核对。如有确知“运乾”之义的朋友,恳请不吝赐教。

部分朋友可能对曾运乾先生不是很熟,特附简介如下:

曾运乾履历表

曾运乾(1884—1945),近代音韵家。字星笠。湖南益阳人。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撰《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指出“切韵”不独韵类有洪细之分,声类亦有。声与韵须洪细相互配合,以切字韵。较陈澧考定的四十一声类,增多十类。又撰《喻母古读考》,兼用考古、审音之法,证明“喻母”三等古读“匣母”,其四等古读“定母”。另有《尚书正读》。[2]

三、宝剑锋自磨砺出——莫砺锋?

以前在超星网站上观看《莫砺锋谈文学经典》视频,开头有“莫说当年沧桑路,宝剑锋自磨砺出” 两句话。

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话时,心中生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莫砺锋”三字是“磨砺锋”的谐音?

马上“百度”一下,发现“果然如此”,于是立即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这一“重大发现”。

前段时间写《一切物象皆人象》,想把这个“发现”用上,证明我平时思维训练“成果累累”。

可是,有“刑天舞干戚”的教训在前,感觉必须查找莫砺锋先生亲自解释自己名字含义的资料核对。一念之间,避免了一场弯道翻车事故:

“我的名字是父亲为我起的。意思是不要砥砺锋芒,做人不要有锋芒,还希望我不要出类拔萃,这和当时的险恶政治环境有关。有人认为我名字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有关,他们的理解恰恰弄反了,我的姓名中明明有一个表示否定的‘莫’字,‘莫’就是不要的意思。”[3]

瞧,主观臆测,客观打脸。原先的“正面”积累变成了反面教材,只有“将错就错”,把这事故作为反面事例讲述了。

《浮生琐忆》

唉,“人间亦有痴如我”,入坑不止我一个——你们都爬出来了吗?

四、虎踞龙盘今胜昔——虎踞路? 

刚到南京那阵子,没事闲逛,看到路牌上写着“虎踞路”,立即想起了那句“虎踞龙盘今胜昔”:是不是应该还有“龙盘路”?

拿出手机,打开百度地图,搜搜搜!果然,附近真有“龙蟠路”(“龙盘”义同“龙蟠”)。当时脑中便有个想法:这两条路是因为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得名的吗?

现在想想,要考察这两条路与毛主席诗歌有多大关系,其实很简单。

第一,查资料,或是找一些“老南京”,考察一下南京解放前是否有“虎踞”“龙蟠”二路。如果有,那么这两条路的命名与毛主席诗歌无关。

第二,若这两条路是解放后建设命名的,那么查一查南京地方志或其他相关资料,看看有没有记述两条路得名缘由,命名时是否有主政者明确提到毛主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

清凉山(石头山)扫叶楼(龚贤故居)

最后,确定一下“虎踞龙盘”的最早出处。因为即使这两条路是解放后命名的,且与毛主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有关,那顶多也算是直接原因。查出“虎踞龙盘”的最早出处,考据才算最终完成。

以下是笔者获取的几条相关资料:

1、“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也比喻为英雄豪杰所占据。[出处]汉·刘胜《文木赋》:‘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4]

2、《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代张勃《吴录》:“蜀主曾使诸葛亮至京口,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5](笔者注:《吴录》已佚)

3、“最高处为虎踞关,与龙蟠里相望。因诸葛孔明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故名。其下即为武侯驻马坡。”[6]

清凉山武侯别苑

4.、虎踞路曾名城西干道。……1976年8月13日,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同意成立南京市城西干道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建设虎踞路、虎踞北路。……1976年10月开工,1981年10月10日建成。[7]

5.“龙蟠里……在南京市区南部。南起虎踞路,北至广州路,长0.7公里,宽六米,沥青路面。为市区古巷之一,因‘钟山龙蟠’而名。路侧有古籍收藏较丰的南京图书馆分布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等。”[8](笔者注:南京市现有“龙蟠里”和“龙蟠路”两条道路,前者位于鼓楼区,后者位于玄武区,全长12.8千米)

龙蟠里

6、“虎踞路……在南京市区西部。南起水西门,北抵盐仓桥,全长6.5公里,宽45米,为1976年新辟的城西干道。因穿过‘石头虎踞’的石头山(今清凉山),故名。自南至北分三段,水西门至汉中门段为虎踞南路,坐落在明代城墙基上;汉中门至草场门广场为虎踞路;草场门广场至盐仓桥广场为虎踞北路。”[8]

7、2020年9月11日下午,笔者到虎踞路旁边的清凉山公园做实地调查,采访了一位到公园锻炼的83岁佘性老大爷。佘大爷说现在的虎踞路是拆了南京旧城墙后修的,原先没有“虎踞路”。水科院西边的龙蟠里解放前就有,名字一直没变……佘大爷的说法与纸面资料基本吻合。

此碑位于虎踞关与广州路交界处

综上,在解放前,南京地名早已有用“虎踞”“龙蟠”命名的先例。“虎踞路”的命名,应该主要受历史因素影响。但是时代因素——“虎踞龙盘今胜昔”的诗句,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看看那虎踞路宽阔的路面,川流不息的车辆,从最初的城西干道改叫虎踞路,既有古韵,也散发着“今胜昔”的时代味道,挺好。

不少贪官在落马之后,给出的犯罪理由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穷怕了,特别在意钱”。

你们从小受过穷苦的罪,不是应该与下层人民有着更多的共情能力吗?

相较富家出身的人,你们更应该知道人民群众的疾苦。你们贪的钱从哪里来?

非得由你们践行“从群众中来”,国家帮你们践行“到群众中去”?在意钱不等于要贪钱吧?

《起名专用字典》

同理,小时欲求美名而不得、现在有能力施予的朋友,如果有人请求帮忙取名,答应了就请多尽点力哈,因为你们更了解名字之于一个孩子的影响。

名字,真的关乎一辈子!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 说文解字注 下[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285.
[2]邱树森主编. 中国历代人名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1300.
[3]莫砺锋,徐涛,等.无心插柳柳成荫:莫砺锋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1(11):155-160.
[4]《成语大词典》编委会编.成语大词典:双色本 2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681.
[5](宋)李昉.太平御览[M].浙江大学图书馆藏《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类书类·太平御览》扫描件,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888&page=32&remap=gb.
[6](清末民初)陈作霖,(民国)陈诒绂撰. 金陵琐志九种 下[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396.
[7]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志[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243-244.
[8]单树模主编;江苏省编纂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江苏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