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红楼不是藏宝图——从《红楼梦的破译》说起(大嘴说红学之七)

作者附言:

这篇小文首刊于《博览群书》2002年第11期。那时笔者刚博士毕业不久,连红学会会员都不是,还没有如谩骂者所说的开始膨胀,但已经对红学乱象发表不同意见。

转眼之间,十几年过去了,《红楼梦》的作者候选人已经多达一百多位,但论证手法基本上还是如出一辙,那就是个人经历思想的简单类比加上汉字音、形、义之间的随意搭接,甚至更为简单粗糙。

学术乃天下公器,既然觉得自己做的是学问,那就必须用学术的标准进行检验,学术问题只能以学术手段解决。如果只是起个化名,不敢堂堂正正站出来,专门躲在阴暗角落里用污言秽语进行人身攻击,那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卑琐,只能败坏红学爱好者这个群体的名声,不仅解决不了学术问题,而且只会污染学术环境,增加人们对这类低素质红学民科的厌恶和鄙视。

这样看来,小文还没有过时,仍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有重新刊发的必要。

《红楼不是藏宝图——从红楼梦的破译说起》,《博览群书》2002年第11期。

老实说,我是看到多家新闻媒体对《红楼梦的破译》一书的报道才去购买并阅读这本书的。必须承认,那些老记们重大发现、红楼新说之类的渲染手段着实有吸引力,否则这本书我挺多在书店里瞄上一眼就会放回书架,是不会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来阅读它的。

说起来不怕作者伤心,读完该书后的总体感觉就是失望。作者在书中确实像媒体所渲染的那样,提出了一些很是惊人的观点,比如《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其叔叔曹頫以及作品的隐真问题等。

不过,这一在媒体看来十分新颖的观点对略曾涉猎过红学的人来说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同样的观点早就有多人多次提出过。

无疑,这是一部索隐之作,作者也有意强调这一点,并请同样为索隐派干将的许宝騤先生为之作序张目。

《红楼梦的破译》

与其他索隐之作相比,该书的特色在于,它更多地借鉴了考证派有关曹雪芹家世的研究成果,在索隐的方法上更为灵活,即不再坚持以往的张侯家事、明珠家事、吊明之亡等旧说,而是另辟新路,将《红楼梦》与曹家的家族史等同起来。

作者抓住了考证派在方法、结论上的一些失误及《红楼梦》有关资料缺乏这一缺憾来做文章,这是很聪明的一招。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考证派与索隐派似乎水火不相容,但如果考证派将自传说发挥到极致,往前多走一步,与索隐派就没有多大区别了,这也正是考证派需要警惕之处。

胡适《红楼梦考证》

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倾向,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则更进了一步。这样双方相互靠拢,就有了不少相同之处,那就是撇开作品的文学性,将《红楼梦》视为人物传记或家族史,它们都特别关注作者、版本以及作品内容与史实的对应关系。

只是在具体论证方式上有所区别,索隐派喜欢对已有材料进行别具心裁的解读,同时借助拆字谐音猜谜等方法。考证派则更注重新资料的发现和对已有资料的整合。

有了这些不同,两者的发展态势自然也有差异,如果没有新资料的发现,考证派往往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索隐派则不然,它们对新资料的依赖性要小得多,对原有资料的发挥空间要大得多,因而也就总是不断有新著出现。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自考证派成为红学主流之后,索隐派虽受重创,但并没有消亡,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生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它对探寻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和阅读思维当会有所帮助。

以此为界,可以将索隐派分为新旧两派。蔡元培无疑是旧索隐派的代表。新索隐派于20世纪5、60年代形成于港台,以潘重规、杜世杰、李知其等人为代表。

80年代后,随着政治文化氛围的宽松,新索隐派在大陆重新崛起。加之各路媒体的大肆炒作,呈现一派红火局面,其对公众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其他各派红学研究,比如霍国玲等人的《红楼解梦》就是如此。

该书虽然新近出版,但其完稿却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研究新索隐派的一个范本。

《红楼解梦》

较之旧索隐派,新索隐派的研究者有很多变通,方式也更为灵活,它们不再将自己与考证派对立起来,而且还能主动吸收考证派的一些研究成果。

同时,也不再拘泥于一些历史人物、史实与小说人物、内容的简单比附和对应。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寻找小说原作者、挖掘作品的寓意上,因而与考证派红学的差异逐渐缩小。

不过,方法虽有变通,但由于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即将小说当传记或家族史来读的方式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其结论自然又回到旧索隐派的老路上,往往自觉不自觉的将《红楼梦》当作了密电码或藏宝图,对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则视而不见。

尽管该书作者宣称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破译法,但根据其具体论证方式来看,似乎与其他索隐派的著作并没有根本的差别,比如近年来一直红火的《红楼解梦》,尽管后者的作者不承认自己是索隐派,而是宣称在索隐派、考证派、评论派之外新创了一个解梦派。

《红楼梦的破译》(再论)

在笔者看来,索隐派有两个致命缺陷:

一是其无视文学创作的规律,撇开小说的艺术性,将小说当作一部隐含政治历史信息的密码本来研究,其切入的思路和前提就有问题。

作为一部大书,《红楼梦》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供多角度多学科的开掘,历史学的阅读也是一种可以考虑和接受的角度,但索隐派并不是想挖掘《红楼梦》的史料价值,而是着眼于作品与史实的简单对应,挖掘作者隐含的微言大义。

前提有问题,结论自然就缺乏可信度。看起来索隐派将《红楼梦》捧得很高,但实际上是在贬低这部作品,因为即使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整部作品的价值也不过是证实了一些历史史实而已,而这样的作品又有什么文学价值呢。

甲戌本《红楼梦》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作者确实是有寓意在的,但对寓意的探求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不能将每一个字词都看作隐含着无限玄机的迷宫,进行没有节制的过度阐释。

二是索隐派对小说作品及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与一般人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该书作者就能从敦敏、敦诚、张宜泉、明义、永忠、裕瑞等人的诗文中读出曹頫的踪迹,从作品及脂批中找到作者是曹頫的内证,而一般人根本是读不出这一信息的。这并不是常人太笨,而是作者完全按自己独特的理解来处理有关资料。

再比如全书后半部分的破译,更是十分玄妙,贾宝玉不仅是玄烨、曹頫的幻像,同时也是石头的幻像;林黛玉是石头真性的幻身,又是曹頫真性的幻身;薛宝钗是李玉钗的幻身;凤姐是曹頎的幻身,也是雍正的幻身;探春则是曹頎的另一幻身,如此等等。

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

笔者相信除了作者本人以及极少数的读者,多数人根本弄不懂这种复杂的幻身安排法。笔者没有看懂,就连写序的胡文彬先生也觉得“有些过于‘玄奥’”。

老实说,按照这种破译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都可以读出具有轰动性的结果来。初看这些论证好像很有道理,但细细回味,满不是那么回事。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因资料的缺乏,确实还有不少可探讨的学术空间,但这种探讨应该建立在一些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即你所使用的材料和你对材料的解读必须和一般人的理解一致,即使有差别,但也不能相差过大。否则,连一个基本的共识都没有,其结论自然无法为别人所接受。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书中拿当年胡适与蔡元培的争论来做开篇,对胡适指责较多,并使用“弄虚作假,欺世盗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等字眼,摆出为蔡元培鸣不平、平反的姿态。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合影

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对胡适、蔡元培当年的论争,学术界研究较多,而且看法也较为一致,并不是像作者所说的职业红学家不去打假,而是无假可打。胡适的红学研究在具体结论上无疑是有许多可商榷处,但非弄虚作假者可比,其研究动机更不是为了以批评蔡元培的方式来出名,因为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是著名学者,他没有这个必要。

再说,胡适与蔡元培的关系一直不错,并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紧张。将胡适说得神乎其神自然不好,但只看到胡适具体考证上的一些疏漏,而看不到其在红学研究史乃至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失之偏颇。

这样的翻案本来就不存在,因此也就没翻的必要。作者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制造新的冤案,其对胡适的看法显然有失公正,是不能接受的。

《石头记索隐》

由阅读该书笔者还想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新索隐派多为非专业人士,这里所说的非专业是与大学及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员相对而言的。其专著多属作者业余研究的成果,与其本行无关。比如该书作者即是一位金融业人士。其他如《红楼解梦》、《红楼梦真相》的作者也是如此。

之所以刻意强调这种区分,乃是因为两者在学术规范的恪守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必须承认,尽管这些业余研究者有些也有着学者身份,比如是工程师、金融研究专家等,但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规范,特别是文学研究与一般的人文社科学科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这可以从他们的研究往往从历史着手而忽视作品的文学特点这一共同点上表现出来。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并不是说红学是专业研究者的专利,但进入这个领域无疑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最起码是对学术规范的遵从。

胡适手迹

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规范的失衡恰恰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专业研究者虽然也会出现这类问题,但毕竟大多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犯规的比率要小得多。

无疑,这些业余研究者的精神是值得称扬的,比如《红楼梦的破译》一书作者为写作该书就用了数十年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研究的思路存在问题、研究不合规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与所付出的巨大劳动不成正比,尽管这些作者都表现得十分自信,相信自己有新的突破。

另一个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业余红学家的成果面世后,往往是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学术界则表现出奇的冷静。

原因很简单,后者觉得前者的研究过于荒唐,缺乏对话的基础,不愿进行评论,但这种“傲慢”的态度往往又容易引起公众的误解或不满。这种情况此前已多次发生过,无论哪一方都有应该检讨之处。

胡适画像

对专业研究者来讲,对《红楼梦》这么一部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关起门来研究,将研究成果通俗化,进行学术普及,沟通学界与公众,也是一种必要的工作。

对业余研究者来讲,花一些时间在学术规范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也并非多余。

既然是在做学术研究,就要遵守学术规范,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对这个问题确实有强调的必要。否则,红学新说三天两头出现,媒体虽然炒得红热,但并未在研究上形成良性积累,反而出现混乱的局面,这恐怕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0)

相关推荐

  • 《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

    作者:张 麒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因为反映了清朝的社会生活,刻画了王熙凤.贾母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荣登世界文学的殿堂.然而,自它诞生以来就考据不断,附会迭出,一是说贾宝玉影射清世祖 ...

  • 红楼研究的“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在豆瓣的"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上暂列第二位.这剧开评8.3分,一路上涨,目前已经涨到了9.1分,可当选为3月最佳国剧. 这剧讲的啥呢? 讲的是觉醒. 创办& ...

  •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之争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之争 文/王海亭 网上近传<旧时真本横空出世,红学大厦轰然坍塌>一文,以所谓<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发现为名,断言<红楼梦>原创者 ...

  • 苗怀明:《寻梦金陵话红楼》前言

    编完这本小书,虽然面对的只是一个六百多KB的电子文档,但我可以想象一厚叠文稿堆放在一起.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情景,当然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它更为直观,也让人感到实在. <寻梦金陵话红楼>,苗怀明 ...

  • 苗怀明:从代际冲突走向红楼惨剧(大嘴说红学之十)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应该和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照来读,对该书所写悲喜之情当会有更直观更透彻的 ...

  • 苗怀明:九解《陶庵梦忆》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本<陶庵梦忆>,苗怀明译注,中华书局2020年4月版. 一解<陶庵梦忆>自序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自序,它并不见于<陶庵梦忆>现存各版本.细读该 ...

  • 苗怀明:《风起红楼》增订本

    <风起红楼>增订本,苗怀明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别致有趣的二十世纪红学研究史,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俞平伯.鲁迅.陈独秀.汪原放.周汝昌.李希凡.蓝翎 ...

  • 苗怀明:从循规蹈矩到花式翻新——红楼梦研究课程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自2002年在南京大学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转眼十八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刚接手这门课程的时候,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如今则是人到中年,这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回头想想,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话想说,这 ...

  • 苗怀明:紫禁城里的红楼热

    <红楼梦>自面世.流传之日起,便以其亦真亦假.虚实相生的奇妙艺术魅力对读者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这部优秀的小说在打动读者,赢得无数眼泪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作品所写人物.事 ...

  • 苗怀明:《东观阁梓行文畬堂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序

    文畬堂藏板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即将影印出版,这对关心<红楼梦>版本的专业研究者及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东观阁梓行文畬堂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g ...

  • 苗怀明:一入红学深似海 从此人生不太平——《红楼梦研究史论集》后记

    <红楼梦研究史论集>,苗怀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后  记 在我所出的几本小书中,这一本出得有些意外,说意外是因为它本来不在计划之中.自己近些年虽然也陆陆续续写过一些有关& ...

  • 苗怀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的小插曲(大嘴说红学之十一)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周汝昌在<我与胡适先生>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 没有文先生,拙著<红楼梦新证>这部书稿的命运如何,就真难预料了,所以至今心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