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东流去 | 作者:李阳波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悠悠华夏,三山五岳风光无限,江河湖海波涛连天,山川、河流绘就了“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在这江山如画的大自然中,古济水已经淡出大自然的序列,付诸于“东流去”,从地平线上消失。
《三字经》有这么几句:“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翻译成白话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河流,有条不紊地流向大海。“渎”就是直流入海的河,是有独立入济源的水系。
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济水不达东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主要原因。
四渎最早的总称出自《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三字经》把江、河、淮、济作为中国河流的代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四条水系。然而到今天,长江、黄河、淮河仍然在汹涌奔流,而济水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不见踪影,悄悄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发源于太行山脉王屋山上的太乙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就是说,古济水蜿蜒千里,按照自然流向,惠泽沿途豫鲁大地之后,流入广袤的大海。
在古籍记载中,济水是四渎中最奇异的一条大河,时常伏见不测,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一出为济源,再出为荥水,三出为山东诸泉水”,留下了三伏三现的神奇佳话。相传禹疏导济水出王屋山后,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在济渎庙东南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
济水出济源后,经过沁阳、原阳诸县,行程约一百三十余里,穿过黄河,又在地下潜行百余里之后,溢出为古代荥泽。荥泽为古老的湖泊,它位于今天郑州市西北一带。济水出荥泽后,沿今天的荥阳、封丘、开封、兰考诸县市,行程千里,流入了齐鲁大地,经过定陶、菏泽、巨野、济宁,绕樑山再经过东阿、济南、济阳、邹平、博兴等县市,注入渤海。由源头至入济源,济水流经豫鲁二省,行程二千八百余里,最后流入渤海。
济水流域是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流域内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下了作证的不朽诗篇。
关于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种种解释。一是“济清河浊”说,认为济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济水从黄河中穿过而不混淆,越过黄河以后仍是清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是“地下伏流”说,认为济水从黄河北岸潜入地下,南岸复出。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地质结构方面的依据。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理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
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历史,也为解开济水穿越黄河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
除此之外,济渎庙等古代文化遗址,为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提供重要依据。根据以上两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出荥泽后向东流,经山东定陶、济宁、济南、邹平,在博兴入海。
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独流入海的大河。关于文献记载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可以从文献成书年代方面试探谜底。中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传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与济水有关的《禹贡》《左传》《诗经》《水经注》《尔雅》《山海经》等主要文献的成书年代,大都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内容虽然大都据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讹误,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在信史和传说的困惑之中。
不幸的是,济水这条承载着历史、孕育了伟大文明的河流,被滔滔黄河所侵占,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悲哀。温顺的济水,难敌黄河的强暴,深受暴虐的黄河洪水、泥沙以及决溢、改道的影响,而逐渐湮没消失了。黄河就是这么个脾气,它善徙善淤,咆哮时如同脱缰的野马,吞并温顺的济水易如反掌。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生物界弱肉强食,自然界也不例外。
历经年代沧桑变化,济水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济水昔日的辉煌仅能从历史文献中查找。唯有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这些地名还有济水的影子,还能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记载着济水昔日的辉煌。这些以济水而得名的地名,别看仅仅两个字,却凝聚着济水的历史沧桑,是济水的活化石,也是对济水最好的纪念。
古济水是神奇的河流,引起了后人多种猜测。宋代学者郑樵曰济水“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乃其本性,非真涸竭也。济水既伏流地中,则发地皆泉,不特历下一处为然。是故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三见为山东诸泉水,而溢为大小清河,其实皆济水”。
对于这些解释当否,现在无法详解。按此说法,济南的泉水也是济水涌出地面形成的。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的济南,素以泉城著称,其地势举世独特。济南泉水的形成,与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泉水来自泰山山脉,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巖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水经注》云:在济南境地,“济水又东北,濼水出焉”,又云:“济水又东北径华不注山"。也就是说,济南泉水流入济水,济水也涵养了泉水。
与济南隔河相望的济阳,因位于济水阳面而得名,至今还受到古济水的恩惠。济阳属于黄河冲积平原,陆地没有大型天然湖泊,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口密集的县城用水,只能从县城西南侧打井取水。据水文部门勘测,所开采的地下水是济水古道的储水。另有一个说法,是黄河渗水,无论咋说,没有离开济水,是古济水养育了济阳一方百姓。
民间谚语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能把大运河拦腰截断,它夺淮、夺泗、夺济,把一条条河流吞进腹中。虽然今天看不到济水,济水已“东流去”,但它永远留在华夏历史长河中,自然界的法则就是瞬息万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只有济水留下的痕迹,也只有对济水的历史记载。

“话说济水”全国征文大赛活动启事

作者简介:李阳波,男,多篇散文入选各地中考试卷和年度散文选,现为《读者》和《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