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鉴定唐代越窑?
唐代最著 名的窑口为越窑与邢窑,其中越窑在南方浙江省,主要制造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其中著 名的秘色釉,是皇 家专 供。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 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 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唐末五代之后,越窑茶器就变得“高冷”起来——它成为了宫廷的御用器具,普通百姓就算有钱也用不上了。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茶器,尽管在工艺水平上提升了许多,青绿的釉色也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造型却日渐单一。表面丰富多变的纹路不见了,只是采用湖绿色的素面,来表现青瓷釉色“类玉似冰”的特性。
初唐时期越窑的瓷器基本沿袭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色青黄,胎、釉结合不紧密,易剥落。器型的种类也比较单一,有瓷盅和鸡首壶等,还盛行折腹碗。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的显著提高还与匣钵的使用和装窑工艺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唐以前,越窑还未使用匣钵,坯件多数采取叠装,用明火烤成。装窑时,凡碗、盘等口大底小能够重叠的坯件,都逐层叠装,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以便承受重压。碗、盘的内外底留有窑具支烧痕迹,釉面常有烟熏或粘附砂粒的缺陷。晚唐开始使用匣钵,除罌等大件器物外,坯件都放在匣钵内叠装成匣钵柱烧成,坯体受匣钵保护,不再重叠,不易损坏,为制造精细瓷器创造了条件。所以晚唐时越瓷胎体细薄,釉面光滑,圈足外撇,印盒、粉盒等精致的小件瓷器大量出现,质量显著提高。
晚唐时期,由于越窑制瓷业的发展,中 心窑场上林湖大量器物用匣钵烧制,使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釉色大为改观,另上窑炉烧造技术改善与提高,使制品呈色以青翠色为主,所出土的“贡窑“烧制的秘色瓷就是典型的器物。其中有的大器也有青中泛黄釉色,唐水邱氏墓出土香熏就是一例。唐未到五代初,所烧的器物多为满釉,呈色达到青翠、湖绿,釉面“似水”、“类玉”,晶莹滋润。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烧造的青瓷就非常完 美了。越窑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出现得最早,历史悠久。越窑是唐代最著 名的窑场,位于长江以南,南青北“白”形成了青白对峙的局面。唐代的青瓷颜色偏黄,到了唐代后期、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开始出现湖绿色的越窑,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