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招尖子生难,清华、北大该醒醒了
据媒体报道,一如考生家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要面对另外一种烦恼——通过高考,招收到优秀生源正在变得越来越难。
造成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皇帝的儿子也愁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命题难度的下降,科目结构的调整,招生过程中的区别度下降,从而不得不在一些地区减少统招计划名额,提升自主招生名额;另一方面,国外大学到中国来抢生源的现象增多,而“敢”来抢生源的大学,一般都是好大学,抢走的生源,也都是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需要的尖子生、高材生。
很显然,生源被抢,对清华、北大等原本只嫌人挤、不嫌人多的大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但是,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所有大学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不同的是,一般大学前些年就已经接受这样的考验了,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来得晚了些而已。
不过,早也好,晚也罢,这种考验都会到来,就看如何面对、如何接受挑战、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罢了。如果仍维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变,仍坚持传统的办学模式和培养学生思维。那么,就有可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失去竞争力。一流的沦落为二流,二流的沦落为三流,三流及以下的则被淘汰。
要知道,在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分数型”逐步转变为“能力型”,“评分优秀型”转向“技术专长型”,现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是开发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水平不足,将会成为一所大学今后能否与其他大学展开竞争的关键。凡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不强的大学,就很难吸引到好的学生,更不要说尖子生。即使象清华、北大这些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也会被逐步边缘化。
必须注意,国外大学所以能够在优质生源的竞争中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在如何开发学生思维方面,比我国的大学强得多。不然,这些在名气和地位上根本无法与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相比的国外大学,是不可能受到国内学生的信任的。毕竟,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外国已经不象改革开放初期那样让年轻学子膜拜了。相反,不是好的大学,是很难引起中国优秀学生的注意的。
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外国大学抢生源现象呢?原因就在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陷入增长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能力者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明显偏小,没有能力者则受到了极大冲击和影响。其中,也包括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譬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就是比较好的例证。
我们并不认为北大毕业生不能卖猪肉,前提是,人才培养出现饱和。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人才显然不可能饱和,至少,眼前不会饱和。所以出现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还是就业能力太差,适合他们“能力”的岗位太少。如果大学毕业生都能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兼顾好,把创业放到重要位置,人才“饱和”的现象会大大改观。
问题的关键是,从中学到大学,普遍关心的还是分数,高考需要分数,在校学习成绩需要分数,毕业需要分数,就业也需要分数。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数又根本没有办法代表水平、代表能力,更多情况下,只能代表“第一印象”。如果分数与能力匹配,“第一印象”还不会出现问题。否则,再高的分数,也不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面对高考思路和观念出现转变,以及高考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分数就是尖子生的旧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很多时候,分数高的未必是学校的尖子生。反之,尖子生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材生,未必就具有很强的适应社会能力。相反,那些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冒尖的学生,却在高考制度改革和学校开始重视能力培养的推动下,逐步成为高分数者。自然,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比传统的尖子生强。显然,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高考制度改革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从总体上讲,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面临招尖子生难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做出的改变。不然,是会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是会出现堕落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