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记宁海“红娘子”杨芝梅
杨芝梅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章 麒
审核:刘开文
官地村(现官地严家村),是宁海县前童镇辖内一个小村庄,它在解放前的革命中,发挥了掩护革命干部、发动群众、筹措物资、武装斗争等等许多重要作用,在宁海地区革命斗争中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历史。本文记录了官地村一位解放前入党的红色女党员,杨芝梅同志的故事。
一、兄长引领 追寻入党
杨芝梅同志,1928年12月出生在宁海县前童镇官地一个长工家里,家中贫困,兄妹三人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全家人靠给地主家做长工为生。
1942年,杨民奎回到家乡官地村开展革命工作,以官地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1944年3月,成立中共宁海县工作委员会,任县委委员,成立官地党支部兼任书记,发展了村里的进步青年杨国宾、杨民昆、杨新科等加入共产党。杨新科同志就是杨芝梅的哥哥,曾是宁海解放前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洪流部队”第一武工队队长,曾化名姜步行参加宁海地区的革命战斗。
杨芝梅的哥哥杨新科
杨新科入党后,与杨民奎、杨国宾、杨民昆等青年骨干一起组织农民夜校,除了识字普及文化教育之外,悄悄宣传党的理念和革命理论。杨芝梅就是农民夜校第一批学生,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杨芝梅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知识,用木棍绑着布条沾水来练字,认真刻苦,即使白天干农活很累,晚上也绝不迟到缺课,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哥哥藏回来党的宣传小册子、进步书刊则为杨芝梅打开了思想视野,埋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
当时官地农民深受地主的压榨和迫害,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庄稼都被地主剥削了,还经常挨打挨骂,鞭棍上身,遍体鳞伤,杨芝梅从小也深受其害,一直想改变这种命运。杨新科经常为妹妹介绍当下的形势,虽然抗日胜利了,但是国民政府腐败不堪,反动派残酷镇压和杀害进步人士,而共产党才是真正能领导劳苦大众翻身的好人。正是他的引领和教育,杨芝梅才积极投身红色革命。
后排左二杨芝梅,右一杨新科,前排依次是母亲、奶奶和父亲
在官地小学读书的杨芝梅受老师杨民奎(也是同族兄长)和哥哥杨新科等人的影响,思想上越来越先进,逐步认识到共产党能让贫困老百姓翻身,让穷人不再受苦,过上衣食无缺的生活,于是就想跟哥哥们一样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一开始,杨芝梅的奶奶强烈反对孙女参加革命,老人家认为共产党员投身革命,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会让亲人惴惴不安、牵肠挂肚的,不希望一个女孩子这么危险。后来,杨新科和杨芝梅两兄妹,不断给奶奶做思想工作,终于让奶奶点头同意。
杨芝梅经过组织考验,由老师杨民奎介绍,在1946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为宁海解放前入党的少数女性之一。
二、潜伏乡村 掩护递信
杨芝梅在入党前,就充分发挥了,既是当地人又是女孩子的优势,多次为游击队送信,入党后担任党内联络员工作,负责为杨民奎、童先林、杨新科等人递送信件、情报。在平时,则以普通农妇的身份,在官地带领村里人一起为游击队战士们制作干粮和提供物资,密切注意外来人员等。
在杨芝梅的印象里,送信是快乐又危险的事情。1947年左右,游击队经常在山林之间活动,隐蔽又灵活,经常是夜出昼伏。一次,杨民奎把一封信交给杨芝梅,他交代了和游击队接头的暗号后,让杨芝梅把信件送到游击队员手中。杨芝梅把信件逢进棉服夹层内,那次送信,杨芝梅特别手里拿着一把镰刀,拿着几根草绳,遇到敌人就说自己去割白茅草来喂牛的。到了一定位置,就用暗号来联络把风的游击队员,亲自把信交给了杨新科。这样的送信经历,杨芝梅曾多次经历,除了把信缝进衣服,还有藏进斗笠里、塞进竹筒里等方法。
宁海召开梅花村会议后,党的中心任务由原来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转为普遍点火、全面发动、跳跃式向前、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武装游击活动的方针。
按照以上方针,官地党支部即选送村里的党员杨新科、杨小昌、杨才友等参加游击队。而杨芝梅联络村内的党员家属、进步妇女们一起为游击队筹集运输粮食和物资。
南田起义后,1947年底,邵明、杨民奎带领武装队伍到山洋、大田头、杨家山等地活动,当时武装队粮食紧张,队员们经常都是忍饥挨饿。临近春节,为给游击队过个年,杨民奎、杨国峰等人,悄悄回到官地,与村里党员们一起,筹措粮食。杨芝梅与杨国宾、杨民昆等同志,到值得信任的村民家中,包括自己家里,在本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还是想尽办法筹措到一些米粮、猪肉、年糕、麦饼等食物,供给给山上的游击队给他们过了个好年。
杨芝梅(前排左三)在岔路合作社工作与同事合影
随着游击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物资需求也比较紧迫,官地留守党员经常到宁海县城采购日用品、文具、纸张等,为防止敌人的盘查,特意安排多人购买多次、少量的方法。杨芝梅就与其他地下党员经常一起采购、转移,为游击队解决物质缺少的问题。
1948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封锁山洋革命根据地,阻止我党的革命斗争,他们纠集乡自卫队,为苟延残喘的乡镇反动政权作垂死挣扎。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封锁,加强后勤物资保障,在官地设置了西南区联络站,由官地党支部书记杨民昆兼任联络站站长,负责根据地和宁海其它地方的情报、人员、物资的联络中转任务。杨芝梅作为党员,毅然承担了联络员的工作。有时候走山林小路隐藏行踪,有时候直接出现在大路上,只要镇定自若像一个赶路的普通农妇一样,总能圆满完成任务,每次联系好后则及时上报任务情况,并继续等待联络任务。
令杨芝梅还记忆犹新的几件事,有一次,哥哥杨新科在游击队里腿部负伤被送回家疗养,国民党政府派人来抓捕,刚好杨芝梅在村口田地附近远远看到,立即跑回家中。接到通知,杨新科立刻被父亲护送藏进另一户亲戚人家的壁橱中。敌人一进家,杨芝梅跟母亲佯装招呼他们去厨房吃东西喝茶,有个敌人急着去楼上厢房抓人,一抬手用手中枪托砸中母亲的手腕,导致手腕骨折。这次母亲受伤是最心疼的,杨芝梅假装特别害怕,赶紧抱着母亲的手就哭起来。敌人搜屋后无所发现,见母女两又哭又闹嫌烦就走了,就去了别的地方搜查,危机这才解除。杨芝梅赶紧送母亲去村医那里看伤,后经过医治虽康复,却从此留下手患,后来经年累月,老母亲遇到刮风下雨都会手腕作痛。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稽查员进村例行检查,凑巧几个官地的游击队战士隐蔽在村子里筹措干粮。敌人进村马上有人来报信,家中二楼的哥哥杨新科,已经得讯从窗口外的下屋檐,跑到隔壁杨民昆家,再从厕所遁走了。敌人刚进杨芝梅家道地大门,她立马淡定从厨房迎出来,端着几个麦饼和酒,招呼几个检查的敌人去村长家里吃酒。把敌人引走去吃喝,让哥哥和游击队员们几个人可以有时间安全撤退。
在解放前,官地联络站还要传递宣传资料,把“浙东通讯”、新华社电文、革命歌曲歌词曲谱等进行散发。杨芝梅就多次参与这些宣传活动,秘密隐藏、分发这些资料,在自己家中一处墙壁,就塞了很多宣传材料,并用砖头封住,再用石灰抹住裂缝,进行隐藏。
还有许多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和农民,是有官地联络站负责安全转送,他们有时候会暂住在官地农户家中,这期间杨芝梅家就接待了许多革命同志,并尽全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吃住,并做好掩护,对好口风,佯称是远房亲戚投奔,以免盘查时遇到危机。
三、宁海解放 建设新城
1949年7月5日晚宁海县城解放。之后,杨芝梅曾担任塔林乡妇女主任,还兼任官地村妇女主任,仍在官地继续务农,她安抚好群众情绪,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积极带领大家投入生产,也警惕防止流窜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对情报的刺探。
1950年,国民党残余王枢部队企图反扑,攻占前童,进而攻打县城,推翻我新生地方政权,建立反革命基地,配合台湾反攻大陆。前童当时是西南区区公所所在地,区长杨国宾组织民兵配合,一场“前童保卫战”即将打响。
当时,王枢部队已抵达前童,占据了鹿山。杨国宾与童遵锵、徐群等人带领区中队和县大队并联络正在官地的杨新科,指挥民兵,以塔山为防守主阵地,进行正面战斗。炮火的轰炸和机枪扫射,双方枪声大作,战斗十分激烈。
前方激战,就在战场后方官地村中,杨芝梅与村中留守党员一起,组织老弱村民躲避进祠堂,与几位青壮年坚守大门,随时隐蔽和警戒。
“前童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残匪的反攻阴谋,它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基层政权。官地民兵队在杨新科的指挥下,作战英勇,为保卫新生区政权,立下了功劳,受到了区、县的表彰,受到嘉奖的哥哥杨新科也鼓励妹妹杨芝梅,要一起努力建设新中国。
宁海县经历土改后,1952年6月,杨芝梅作为解放前入党的党员,组织安排她脱产到岔路合作社担任营业员,从事农副产品、小百货等经营,从务农到营业员的转变,从未做过生意的杨芝梅利用夜里休息时间苦练打算盘、算账记账等工作技能,没多久就成为熟练的营业员,并提拔为合作社经理。
1955年,杨芝梅受上级委派参加了宁海专职干部培训,被党组织信任和培养成为党员干部,1957年后调宁海城关镇政府工作,1960年后调至宁海白峤管理区管委会,后合并成城郊乡。
杨芝梅(前排右三)在白峤人民公社工作时与同事合影
四、相遇相知 红色夫妻
在岔路合作社工作期间,杨芝梅认识了终身伴侣杨泗坤。
杨泗坤,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赣榆县(现属江苏省)班庄乡东埠村。1949年6月,来到宁海县工作,是首批参加解放和接收宁海的20名南下干部之一,曾任宁海县东区区委组织委员,岔路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劳动局局长等职务。
杨芝梅(后中)与丈夫杨泗坤及六个子女
同样是解放前入党的革命者,两人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后经过组织批准结为夫妻,两人共有三子三女。夫妻两人不仅都是老党员,还是党和人民的干部,琴瑟和鸣、相亲相爱,一起承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
杨芝梅两夫妻都是党的干部,在家庭教育上,他们教育子女要勤奋认真,用心奉献,诚实守信,他们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和赞许。在父母的影响下,子女们从小都是品学兼优,成人后各自工作勤勉有所成就,家庭幸福生活和睦,特别是各自成家后,这个大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互尊互爱,对长辈孝顺,对晚辈爱护,婆媳、妯娌、姑嫂关系十分亲近,整个大家族相处和善,幸福圆满。
作者后记
文在写作中,93岁高龄的杨芝梅奶奶虽然年迈、听力不佳,但依然耐心交流,并提供了大量旧照、资料,不厌其烦接受访问。特别令人感动和敬佩。
,本文还得到多位前辈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宁海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刘开文先生不顾酷暑炎热,多次帮助作者查阅资料、勘正错误、斟酌语句,十分辛苦;杨芝梅同志的大儿子杨建华先生多次审阅文字,回忆当年家族长辈的讲述,助力本文撰写;《南下干部在宁海》作者之一杨小娣老师帮忙查找并提供了杨泗坤同志的资料。 □ 供稿:章 麒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刘开文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题词:林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