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啥时候改成“由左向右”的书写习惯的?

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变成现在这样从左至右横写,其实是近几十年前的事儿。

在此之前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人都习惯于使用自上而下从右至左的书写方式。那么,为什么中国是这种竖写左行的方式呢?又是在什么时候正式改成了横写右行了呢?

我们知道汉字从殷商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是由上而下,从右往左的,这是从我们老祖宗刻写甲骨文就留下来的几千年的传统规范。

古时书写习惯

殷商时期,人们占卜记事。烧过的甲骨,经常会出现裂纹,裂纹是竖向的,竖着写更容易看清楚字的笔画。至于从右到左的写法,估计是便于刻画,因为那时用刀刻,也不存在墨迹会沾染写好的字的因素,就成了这样的传统。

后来,古人所用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这种书写方式也需要从右向左书写。

因为竹简是用绳线将一片片竹简连起来,在上面写上字,然后卷吧卷吧,就成为了“一卷书”。竹简书写时一般由右边展开至左边,阅读时也是左手展卷,右手合卷。你可以想象一下,用竹简的书写是不是“从右到左”最舒服?如果从左到右,未卷开的部分总是搁在手臂下面,写字就会变得十分的不便(左撇子除外)。

即便是宋以后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人们还是习惯性的按以前的方式书写: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这大概是因为即没有外界的刺激去改变,也可以和古籍保持一致,更加符合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新时期的书写习惯

直到1840年广州一声炮响,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外界的刺激以一种更文明、更强大的形态出现,于是近代中国开启了百余年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的层面,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术”的层面,最后到“两个赛先生”的全面学习西方。人们的观念渐渐发生改变,主动去和世界接轨。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认为西方的书写习惯更好。清人刘世恩就写了一本名为《音韵记号》的书。

其实,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

改革先驱 钱玄同

“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从左向右横向书写的外文古书

这种变革,也符合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破旧立新。新文化运动,首先要从汉字书写开始。横写的方式,还是比较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响应与推广。

民国时期从右向左竖向书写的书籍

但汉字正式由官方认定“从左到右 横向写就”的书写方式,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上世纪50年代初,由郭沫若、陈嘉庚等人提议,将汉语从竖写左行改为横写右行,书写习惯的开始正式定调。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又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建议全国印刷品采用横写印刷。

改革前的《人民日报》

1955年元旦,《光明日报》率先采用汉字从左向右横排的排版方式。此后,《人民日报》和各大地方党报也开始正式改为横排右行,报面上仅有少部分标题和文章采用竖排。至此,传统的书写方式才正式发生转变,从古代的从右至左竖着写,变成我们现在从左至右横着写了。

改革后的《人民日报》

横写的科学性更加强烈地证实了竖改横,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恢复繁体的提议多次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但是汉字横写却没有异议地执行了70多年。

现如今,搞书法的群体,是唯一坚持竖着写汉字的人,虽然横写便于书写、阅读,是一次很好的改良,但就书法来说,尤其是行书、草书以及行草作品,汉字的结构,起止笔画,都利于竖写,竖写才有行云流水,形成上启下承之势。

书法爱好者的执着,有时候就像孔乙己,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一样,不是迂腐,而是保留一种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