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二四)】冠说 (《全国优秀作文选》2017年第4期)
冠说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二(4)班黄欢
一
“冠者,礼也!”
身为礼冠的我因这句话而感骄傲!倒不是因为作为礼冠被应用得广泛,也不是因为作为礼冠受人敬重得深,而是因为我的主人——孔夫子。
他视礼为根本,每日起来便要理好衣衫,再将我郑重地束到头上。在做这些时,他的双眼带着庄重的神色,仿佛这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只因他对戴冠这一日常行为的重视,我便愿为他做一切事。好吧,即使我能做的,只有束发。
二
丝丝沁凉的清风掠过,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身躯。我抵不住风的挑逗,抖着身子笑着;但我又不愿被风凌乱,便尽力稳着伏在主人的发上——毕竟眼前可是有好些弟子坐在主人跟前呢!主人如此重礼,那他一定十分注意在弟子面前的衣饰整洁。忽然间,主人微微晃了几下头,便说: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我微微眯着眼看那个身影。果然,他先站了起来,向主人作了个揖,便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这个跟在主人身边积极主动的弟子,主人该对他回答表示赞许吧,但主人却只是微微一笑,不作声了。
之后几个弟子也都一一站起来回答了,但主人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现,直等那个叫曾晳的弟子回答后,才听到主人叹曰:
“吾与点也!”
我疑惑着,为何“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回答能令主人赞同呢?
三
主人日日便坐在堂上,教诲弟子们读书。直到后来入了仕,得到鲁君的器重,却因群臣的阻挠,不能施展自己的谋略,于是他周游列国,到了卫国、陈国、蔡国……但“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太多了!
无论面对阻拦还是驱逐,主人却依然安然地向人们讲述他的仁义之学;他气定神闲、旁若无人的样子,令我深深折服。他历经过多少磨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他要让世界“大同”,即使“知其不可”仍然努力“为之”!
四
那场逃亡!
漫天黄土飞扬得厉害,连前路都难以看清。马嘶叫着,风狂扫着。子路在车前拼命地抽着马匹,希望它能快一些,再快一些。车后,几匹马拼命地追着。骑在马上的人嘴角扬着微笑,眼里充满着杀戮的意味,而他们手上拿着武器,也阴森森地散着寒光。可主人他并不着急,他理了理在风中凌乱的我,不急不慢地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仿佛能看到他眼里的坚定不移与凛然之志,而身后的追杀者,在他眼里却成风云。我想,主人以天下为己任,仁治天下的决心意志已坚强至此,那生死于他又还有什么意义?
那场断粮!
已是几日用野菜填肚了。主人的两颊深深地陷着,双眼浮肿而眼白又布满血丝。颜渊将最后一碗马肉汤端在他面前,哀求着他喝了,但当他看到其余弟子虚弱的面颊,果断只抿了一口,将剩了的递给弟子们。其他人不知道,而我又怎么不知道呢?那本就是苍了的发又更白了,那本就清瘦的脸庞又更削瘦了,就连那肚子的“咕噜”声,也从未停过。可主人依旧每日醒来,理好服饰,戴好礼冠,从未懈怠。而那眸子里的坚定也从未失去一分。皆说“民以食为天”,“天”都没了,但那份“仁义治天下”的决心却从未消亡!
五
主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历经了那么多,他终于不再颠沛着游列诸国了。他回到了鲁国,坐在了堂上,为弟子们讲授“仁”“礼”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每声都传得很远……
陪着主人那么多年,风吹雨打,早已将我磨得粗硬不堪了。而主人却从未丢弃我,将我戴起束发时,坚定与庄重的眼神也从未改变,就像从未改变他内心所追求的那样。
此时,主人正倚靠在门栏上,双眼望着远处高耸的山。他抬起手,想触一触那高峰,颤颤巍巍地,却不及,便已垂下——“啪嗒”,生命之弦已断,而他双眼却依然盯着那高峰,那渴望着登上却未登上的高峰。
风一阵吹,想拨乱主人的发。我却不愿。我束紧那苍发,望着那高峰。仿佛间,我看到了主人的魂灵,拼命挣扎着向往那高峰。
我轻声说:“主人,那就让我化作一缕清风,与你一起飘去吧,去那渴望着登上的也将要登上的高峰!”
简评:
从冠的角度描述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同时,作者不仅角度独特,而且对《论语》了解深刻,深有体会,所以才能扣住孔子一生中教学、逃亡、与断粮等几个片断,突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平和深邃、作为思想家的流离与坚守,并指出其思想必然是一座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奇特的想象与深刻的认识并,让本文在读后感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