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大师:奥斯卡·柯克西卡

奥斯卡·柯克西卡1886年出生在 奥地利,曾经在维也纳美术学校学习,早期追求克里姆特式的精美的装饰风格的线条艺术,后来又到瑞士及柏林继续学习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因重伤而退伍,此后许多年中他在欧洲各地漫游学习。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风貌的绘画语言。这个时期的柯克西卡被艺术史家称为“掀起了表现主义的第二次运动”,对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团体“桥社”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现主义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主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表现主义在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意在使用这些颜色来表现感情。颜色的作用在于其表达能力,而不在于使用它来表达一个物件或者作品。表现主义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柯克西卡的作品在奥地利就不受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喜欢,画廊和媒体也排斥他,但是在邻国德国,柯克西卡的作品却慢慢被关注,接受和熟悉。但是后来德国的纳粹运动抬头,使得柯克西卡的作品受到打压,排斥,甚至人生都受到了迫害,这场运动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不得不离开德国,前往英国和捷克避难。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画风,至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并一直坚持绘画,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19世纪末的欧洲,出现了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1923年德国出现了后表现主义新客观社。

柯克西卡其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以呈现富有强 烈的动感和旋转的笔触、歪曲客体的变形和夸张色 彩的绘画性而著称。他选择了具象的客体来作为描绘的对象。这也是德国表 现主义与后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之间最大的不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纯粹抽象形式,完全放弃了对客观事物的造型描绘。而柯克西卡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还是有具象的客体造型。柯克西卡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非常注意色彩的表现,1914年他为情人艾尔玛创作的作品《风中的新娘》把他对线条的理解色彩的表现推向了一个高峰。

《风的新娘》现存于巴塞尔艺术博物馆

1920年前后,柯克西卡的绘画作品的色调开始明亮起来,他开始有原色作画,画面仍用深色的背景,油彩和颜料不在稀释,直接用 颜料管里挤出的颜料塑造画面,他用粗笔和调色刀涂抹,减弱了图形因素并用色彩回归到绘画的原始结构上来。由于纳粹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欧洲,柯克西卡不得不于1935年移居英国,在英国时期的作品画面基本采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画面更为流畅和有力了。1953年后柯克西卡移居瑞士直到80年去世。

柯克西卡作为画家度过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表现主义的精神,充满着痛苦和欢乐,对自然和人的内在本质的感受。

当绘画不再关注精神时,这门艺术就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力了,当今许多画家在绘画语言上掌握了不少新的技巧,唯独没有精神上的闪光,那么这种绘画作品只能起到怀旧的作用,一种家庭的装饰,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对象。绘画不能仅止于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再现,而不顾及艺术家个人精神状态和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视艺术的主观直觉。随着时代的社会内容和精神的发展转变,画家应该有自己新的艺术眼光和思考。

来源:微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