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谈发内劲体悟

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内功极高。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大师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悟。现根据大师生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大师的体会整理如下:
内劲的发出,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内外六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六合的能力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而用刚,以缓而用疾”,对此应全面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
一为“气血为一”,这是调气培元的功夫。凝气血为一体,聚内气于丹田,发劲才能得心应手。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二为”随机而生”,这是无念领气的功夫。领气发力是在有意而无念之中随机完成的。此即吸之气聚,呼之力达,无念而领,无意而成,力行于无念领气之时。
三为”曲住伸行”,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行为阳为实。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力于曲住伸行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起式时手动为柔,手在胸时出手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此即柔中发力,刚出柔中。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一起一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气,力行无念,曲伸拔力,劲发起落。此乃宋氏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车润田大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用之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体悟,解其妙意。
形意拳的劲法有三:即‘明刚之劲’、‘暗柔之劲’和‘化虚之劲’。一些初练者对‘化虚之劲’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意义。车润田先生生前对‘化虚之劲’的理解作过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后学者参考:
‘化虚之劲’是形意拳‘练神还虚’所得到的劲法功夫。‘练神还虚’其源理出于《洗髓经》。所谓练神,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心态修养。人在世间不可贪得无度,‘净心’是‘练神’的真谛。所谓‘还虚’,就是要回归自然的本体,一切顺乎于自然规律。‘练神还虚’也就是‘顺其自然’。因此,‘练神还虚’是心态、观念的一种修养。形意拳前辈将这种人生理念运用到拳术之中,总结出一套更优于‘明刚之劲’、‘暗柔之劲’的劲法,这就是‘化虚之劲’。
‘化虚之劲’是形意拳最高层次的劲法。拳谱中所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就是‘化虚之劲’。其特点有三:
第一、拳不见形。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此乃‘拳无拳’之义。
第二、随时而发。伸进曲回,起手落式皆为劲用。此乃‘意无意’之义。
第三、寂然不动。无入而不自利,无住而不自得,有感而自遂通。此乃‘无意之中是真意’。
‘化虚之劲’的‘虚’,并非‘虚无’,而是指‘精’的本体。‘虚’,也不是无力于彼,而是对方产生的一种无法破解的感受。‘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变化,无端不穷’,讲的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虚即为精,实则为灵。这是‘用虚’的真实意义。在拳术中达到‘拳去不空回’的水平,即已进入化虚之境。
‘化虚之劲’的习练,与明劲、暗劲的练法不同。明劲和暗劲带有‘划’劲的力法,故拳之起落俱短。而化劲形式上手足的动作与明、暗之劲相同,但用劲上不同。练习化劲,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这里所讲真意用力的实质,是用力时用意不着意,神意皆贯通,化至虚无时,还于纯阳处。暗柔之极即化劲之始,达到三回九转是一式,即可达到‘虚空无滞’的境界,练成出神入化的‘化虚之劲’。
1、腿的蹬踩反弹如同弹簧。形意拳站桩,很重视腿功的练习,下盘越稳,功夫也好。举个例子,跳高运动员,在最后起跳的那一步,就是用的蹬踩反弹作用力,和我们练拳用的是一个劲力。打拳以地为身,大家仔细体会下,打拳时腿的蹬劲,和前脚的突然刹车反弹,所组成的劲力感觉。
2、胯尾闾的抖动如同大海翻浪。腰胯的抖动,催动脊背的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段,干脆利落,使其达到骨动柔不拘,开如弓崩弦断之境界。俗话说的狮子抖毛之功。
3、腰脊拧弹滚翻如同滚珠。我们练拳时的每一拳一脚都是由腰轴的转动和划圆而产生的,卷放到极点,既是蓄发,如小臂出拳似拧绳,腰脊转动如同上了发条,所以身体转动应似滚珠。
4、后背发力如争牵。后背是整体力传递的重要一环,头与足相争,前腿与后跨相争,所以说。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就是这个道理。
5、出手如同链子锤。练拳时三节出现一点僵力都不对。要节节松柔,节节贯通,却不能把胳膊当木棍去练流星锤,那样劲力是不能练到梢节的。
6、整体螺旋如同触电。腿、腰胯、腰脊、后背、到手,形成了一个整体骨架。由腿的蹬踩、腰胯的转抖、形成脊椎的拧转蓄劲、的那种全身之力擎于一掌,一触即发的螺旋震力,类似触电之感觉。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