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朱若琦:品读经典 ​滋养人生

编者按:

多年来,常德市一中鼓励教职工读教育原著,写教育心得。2020年度常德市一中教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刚刚结束,老编特意推出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喜欢,原创作品,欢迎纸媒采稿。

品读经典   滋养人生

——《爱的艺术》解读

常德市第一中学   朱若琦

一、关于本书作者及核心思想的基本认识

埃里希·弗洛姆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是继弗洛伊德、荣格之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爱的艺术》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观察社会的新角度——爱的视角。在这种“爱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种种问题都可以归根于人追求绝对理性而放弃了“爱”这种情感,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放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条件(即理性),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学会去处理爱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学会去爱彼此。

他在本书中提出以“爱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人类问题既新颖又古老。与当时西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相比,这是很新颖的;但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这又是古老的,例如在二千多年前的墨子就认为社会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之间缺乏爱,并据此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再比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仁”之于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地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乃“礼乐”之本。虽然《论语》中的“仁”未有明确定义,并且是含义多元的,但“仁”是“爱人”是一个基本含义,孟子就直接进行了阐释:“仁者,爱人也。”并且主张诸侯应依据“仁”来行“王道”,从而使天下归服。

“爱”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它可以解释自身与社会上的很多问题,“爱”的力量又是如此强大,我们可以运用它解决自身与社会上的许多困难。而《爱的艺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实践性强的关于“爱”的解释视角和操作指南。

综合本书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真正的“爱”是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具有尊重、理解、共情、关心性质的情感范畴。

二、“爱”是什么

什么是“爱”?“爱”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千百年来也有无数哲人对其作过注解。基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柏拉图提出了“理性之爱”与“精神之爱”。而中国传统主张“诗言志”的诗歌中则显得热烈轰动,汉代乐府民歌《上邪》曾歌唱:“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后世,“爱”的情感则广泛地为相恋、闲愁、相思、闺怨等,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再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其实,以上都是“爱”中的一种——“爱情”,而“爱”的概念比“爱情”的概念要广泛一些。

(一)爱的实践四要素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应该有四要素,分别是:“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我认为,这具有了这四要素,就可以称之为“爱”,如果缺了任何一个要素,这种“爱”都是不完全的。

我认为“关心”是“爱”的最突出特征,以致于我们往往把“爱”等同于“关心”。比如父母关心孩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父母绝对是爱孩子的;教师关心学生,人们也会认为教师爱学生;如果一个人关心身边的遭遇困难挫折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世界上的苦难民族,这个人也肯定会被视作“有爱心”。这些认识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其实“爱”不等于“关心”,“关心”只是“爱”的必要条件。最典型的是父母往往过度关心孩子而起了反作用,正所谓“关心则乱”,过度关心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在孩子眼中这是“啰嗦”而觉得“好烦”,在父母眼中又这是“讲出血来汗菜汁”、“不懂事、不听话”。但父母的这种过度“关心”实质上是只有“关心”但没有“尊重”,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有被尊重的需要。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关心学生,但不能仅仅只是关心,要平衡“关心”与“爱”的其他要素——“尊重、负责、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也应该要“积极关注”,不能只关心学生的退步、缺点与失败,而要关心学生的进步、优点与成功,全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同样是“爱”的基本要素。我认为,如果没有“尊重”,那么“爱”就会变得畸形,沦为支配于人或者对人的支配,而这根本上是与“爱”相悖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在人格尊严上与教师平等的,教师只是在某些方面是学生的引路人,不能因为学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就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是年轻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这恰恰是他们热爱生活,具有创新精神的表现;如果要让一个学生老实巴交,对别人的话无底线顺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戕害人性的,因此,在不违反规则、不违反公序良俗价值观的前提下,对学生们的独特个性予以尊重,我认为也是教师爱学生的表现之一。

“负责”,这是“爱”的基本要素。一个人对自己负责,就是爱自己,一个人对他人负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爱他人。作为教师更应该这样,对岗位负责,就是爱岗位,对学生负责,也就是爱学生。要让人们回忆起爱他们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严格乃至严厉——也就是责任心强的老师,这说明“负责”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如果一个老师怕这怕那,怕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敢管学生、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敢对学生负责,可能在当前他们的心中这个老师是好老师,但等他们成熟后,一定不会觉得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

“了解”,就是要求我们要在真正了解对方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爱。不要以为这与“爱”无关,恰恰相反,这是“爱”的前提条件。如果不了解一个人而去爱他,往往可能适得其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庄子所讲的“混沌之死”也是这个道理:众神为帮助混沌开窍,一天给混沌凿一个孔,结果七天之后混沌死了。没有真正地了解他人,所有的关心、负责也只会沦为空谈,并且不可避免地会把爱沦为道德绑架的工具,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使他人感受到压力。作为教师,我们爱学生也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不了解学生,去盲目施之以“关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

(二)“爱”是一种能力和人格

“爱”是一种能力和人格,弗洛姆开宗明义地讲:“这本书的关键不在于给那些想如何更好地学会爱的人一些简单诀窍,而在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一种具有‘爱的能力’的人格”。这种具有“爱的能力”的人格,在本书的观点中是实践爱的关键性和前提性因素。费洛姆始终强调“爱”不是我们现在社会普遍认为的相互吸引,而是一种能力,一种人格。

当今新闻爆出来的各种“PUA”、“恋爱训练”、“名媛培养”、“网红孵化”等等新闻,不断地在刷新着良知的下限,突破着群众的认知。参加这些训练的人,已经把“爱”这种神圣的东西理解可以花钱学习、提升、掌握的诀窍和工具,一种能控制他人情感而实现占有他人身体或财产的工具,往往许多单纯无辜者被这些“PUA”者实施精神虐待,走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伤害等。这些“PUA”者执着的的所谓“求爱本领”,是以能控制他人为目的,不仅违背“爱”的要求,甚至与基本的人性都是相违背的,毫无疑问,这也与弗洛姆所谓真正“爱的能力”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人能不能爱别人,既与花钱提升的“求爱本领”无关——那是一种邪教;也与别人的受吸引因素无关——那是一种痴迷。能否爱别人,取决于自己是否具有一种能力,与外在无关。

换句话说,“爱”不取决于别人,只取决于自己。不能说这个人有钱,所以我爱;也不能说这个人很高很帅,所以我爱;连这个人有才华、有品德,所以我爱,这也是不成立的。这些所谓的“我爱这个人”,实质上是这个人具有某种条件我才爱,换言之,就是具有某种条件的这个人我都爱,这个人不具有的这个条件消失我就不爱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是与“爱”违背的,把“爱”和“吸引”搞混淆了。因为对于那个被爱的人来说,爱必须是无条件的,就像西方结婚前神父问新郎/新娘的:“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我认为,“爱”既然对那个被爱的人来说须是无条件,也就是说,“爱”完全取决于“爱”的发出者,就是烙印在“爱”的发出者的一种能力与人格。

(三)爱是一门艺术

弗洛姆同时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了现在人们对爱的两种认识,即两种假设:第一种就是弗洛姆所认为的“爱是一门艺术,并且同其他所有的艺术那样,需要理论加实践”,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一种假设上;而第二种就是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即“爱”并不是一门艺术,而是只有“少数幸运儿所能坠入的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

在这两种假设之中,我认为,第二种假设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健全的人都应有“爱”、都应享受“爱”,如果“爱”是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具有的情感,那可以假定——世界有没有爱都一样,因为那些没有“爱”的健全人不都是生存、生活下去了吗?显然这个假定是错误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爱”是难以想象的。

费洛姆则在本书中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对“爱”的错误认识的三个前提。

1.第一个前提

人们把爱看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即“爱”就是“被爱”,而非去爱。为此人们把自己弄得相当具有吸引力,通常男人们尽可能的取得成功,取得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匹配的权利和财富,而女人们则梳妆打扮、衣着华丽,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2.第二个前提

人们把“爱”看成一个对象问题而非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而之所以爱很困难是因为人们很难找到一个爱的对象成为其所爱。

因此,现代社会也的确如此,“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买卖和交易,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比如“相亲市场”的明码标价;比如“相亲节目”嘉宾挑选对象对条件好的趋之若鹜;再比如现在谈恋爱、结婚,双方都以“找感觉”为幌子来挑选条件好的另一半,如果对方条件不好,动辄就发“好人卡”,说“没感觉”等放弃。种种乱象,令人担忧。

就像是费洛姆所说:“人们如此迫切地需要爱并且又把自己粉饰得十分富有吸引力以便提高价值,来换一个好的商品对象。”

3.第三个前提

人们混淆了爱上某个人的最初经验和一个人“爱”的永久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混淆了一见钟情与爱的区别,所以才导致了人们所认为的爱不可能天长地久,所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心动”的体验,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电视剧、综艺节目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心动”的感觉更多是来源于对方的“繁衍价值”高,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颜值高”,因为“颜值高”意味着后代存活率往往高、智商高,千百年的进化使人们愿意挑选“繁衍价值”高的另一半刻在了骨子里。动物世界里也是一样,如雄孔雀的开屏就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异性眼中的最美雄孔雀,也就有更多的交配机会。

可人们毕竟不同于动物,人有独属于自己的心灵、意识、灵魂,将这种来自于生理的本能荷尔蒙冲动,与神圣的“爱”混淆,显然是降低了人作为人的品格。“爱”更多的是一种需要自己去努力每天践行的东西,是一种可以不断提升的艺术。

总之,“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实践的艺术,但也是一种需要被人们尊重、不能被“物质化”、“庸俗化”的艺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就沦为“技术”、“商品”之流的末品了。

(四)爱是对人类所有生存问题的根本回答

启蒙运动后,西方人普遍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从动物界、从本能适应中超越出来而产生的理性。

而弗洛姆认为:恰恰是人的理性让人们意识到了孤独感和疏离感。这种孤独和疏离感。这种理性有利有弊一方面,切断了人类所有跟外界的联系,让人感觉到无助,进而使人们焦躁;而另一方面,疏离也使人们认识到了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

费洛姆提出,所有这些问题可以由以下三种方法解决,现在我将对这些方法予以一一评析:

1.人们回到自然界去,而“手持喷着烈焰的天使挡住了去路”。我认为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不断进化着的,社会是不断在发展着的,违背了这个规律去解决人类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是弊远远大于利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既然是人类发展出了“理性”才产生出的问题,这本质上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理应在继续发展中予以解决,而不应该以停滞发展、甚至回到原点的方式来避免产生这种问题。

2.根本地逃避这个世界,达到疯狂的程度,在疯子眼里,产生孤独的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是没有的。我认为这个同样也行不通,正所谓“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对于人类整体来讲,如果采取这种方法则会导致人类的整体疯狂、紧接着就是灭亡;对于人类个体来说,采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孤独感同样也是自取灭亡,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一些人在失恋后、丧失所爱后、被父母抛弃后,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以让人短暂忘忧但又让人成瘾的行为来不断地自我逃避,如打网游、嗜酒、赌博、甚至服用违禁品等等,导致了问题的恶化,最终家破人亡。

3.通过“爱”来解决。我认为,如果说第一种方法是要求人放弃理性,第二种方法是要求人逃避理性,第三种方法则是要求人补充、发展、完善理性。发展的问题当然要让继续发展来解决,如果一个人很孤独寂寞,那么他就应该实践“爱”,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灵魂上的互融和接纳,以达到克服孤独感的目的。“爱”是解决孤独感的良方,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马克思也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要一个人肯爱别人,那么别人也会爱他,所以孤独感自然就会消弭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之中。

(五)成熟之爱

为了进一步明确“爱”的概念,弗洛姆提出了两种“爱”:即成熟之爱与不成熟之爱。他肯定这两种“爱”都是“爱”,都是把爱理解为一种丧失个性的共生性结合。

不成熟的“爱”表现为:一个人通过以丧失自己部分人性的方式——通常是各种形式的讨好,来索取“爱”,而另一个人则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不尊重的形式来“爱”的回报。我认为,不得不说,费洛姆是很有见地的,他早就认识到了这种不公平、不平等的畸形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非常切合实际。

新闻中曝出过这种畸形之爱,使人已经见怪不怪,也产生了大量这类的词汇:如“癞皮狗”、“备胎”、“千斤顶”等等,这些词汇都是描述了在畸形之爱中无下限地放弃自己人格尊严来求爱的那一方,往往当事人倾尽所有却求之不得,令人扼腕叹息,可怜又可恨;再比如“渣男”、“渣女”、“海王”等等,这些词汇描绘了在畸形之爱中报之以不尊重行为的那一方,我认为他们也是不成熟、不健全的人,因为他们缺乏对“尊重”、“共情”的认识,一切以自己利益为重而丝毫不在意他人的利益、尊严、人格、甚至生命,而并不以此为耻,这是十分之可悲的。如前些日子闹出的一名北大花季少女,被其男友精神控制、侮辱人格,甚至被诱导自杀,这是多么可怕啊!尤其可悲的是,现在许多社交媒体如“抖音”上,好多年轻人竟然争相以做“渣男”、“渣女”为荣。

这种不成熟的爱是广泛存在的,一方面是心理发展不健全所致,一方面也是社会上不良思想、不良价值观的诱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了解青少年的思想世界,在他们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就要对他们引导好、教育好、培养好,让他们树立“不成熟之爱是不好的,成熟之爱才是好的”这种正确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成熟之爱呢?我认为,成熟之爱需要在保存个性的前提下来与他人融合,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既可以通过成熟的爱来摆脱孤独感,又可以保持自身的个性。

用弗洛姆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悖论形态:“两个生命体结合在一起,又仍然保持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我认为成熟之爱关键在于适度地保持自身独立的个性,这是难以平衡好的,但又必须付诸努力加以平衡。

孔子云:“过犹不及”,独立个性无论是过度强调还是予以忽视,都是很严峻的问题。有这种过度强调自身的独立性的乱象:随着近十多年来电视剧、综艺等不断地在迎合女性,不断地输出一些让女性悦纳却“有毒”的糖衣炮弹式价值观,有些女性的价值观已悄然在改变。如各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类的剧情,女主往往平平无奇但就是让男主疯狂迷恋,而“白富美”的女二却总是让男主不屑一顾,这实质是为了满足广大女性观众的心理需要。加上某些人宣传“剩女都是优质且高贵的”,于是乎,许多女性开始对周边男性各种挑剔,稍微条件好一点心气更是高得上天,而且喜欢去做“剩女”来孤芳自赏。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今年全国妇联发文提倡“女性应当勤俭持家”,居然引发广大女性的一致声讨,令人匪夷所思。这些都是过度强调“独立性”产生的问题。

当然,也有忽视独立性的乱象,现在在男性中经常出现。随着“日流”、“台流”、“韩流”等各种“流”流入中国,“小鲜肉”明星开始粉墨登场,有些男性不再崇尚阳刚雄美,而一味效仿女性阴柔美,成为了“娘炮”,他们在“爱”中往往成为“妈宝”,没有责任与担当。

因此,成熟之爱,需要保全自己的独立性,也要敢于付出,这样才能实践成熟之爱。

结语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名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实践性强的关于“爱”的解释视角和操作指南。阅读《爱的艺术》,对促进我们对自己人生、对社会问题、对世界终极问题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阅读《爱的艺术》,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作为教师如何更好地爱学生,如何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

“书韵闲话”推出常德市一中教师原创读书随笔如下:

邵文静:在基础教育的森林修行

邓卫斢:永不褪色的爱与责任

尹洁:做自己,寻找恐惧与勇气间的美丽平衡

徐沁格:给孩子提供成就自己的机会

冯永忠:君子之教,喻也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0)

相关推荐

  • #早读#246《爱的艺术》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526天 #早读#246  2016年10月5日 周三 <爱的艺术> [美]艾·弗洛姆  著 幼稚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 ...

  • 荐书|《逃避自由》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 ...

  • 《爱的艺术》|一部爱的科普指南

    文|水面清溪 我的前任老板曾经把<爱的艺术>当作礼物赠送给公司所有的已婚同事.对于为人父母.子女.夫妻,如何在生活中学习爱和发现爱,这本书的信息量是足够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的哲 ...

  •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人们常常把坠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置身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成熟的 ...

  •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每个人对爱的领悟是不一样的,爱是一种情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 ...

  • 说说《中国诗词大会》:活化经典滋养诗意人生

    [摘要]死记硬背,就会把传统文化变得僵化死板.活色生香,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感心动情,活化经典,滋养诗意人生.中国诗词大会像一枝报春花,报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美丽春光. 春节期间,很 ...

  • 朋友圈经典的人生语录,字字珠玑,值得品读

    和静娱乐 2021-03-02 13:38 一.当你选择敷衍生活时,生活也会敷衍你,要想成功,就得抛弃\'\'容易\'\'二字.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当你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时,自然会拥有想 ...

  • 睿智经典的人生感悟句子,通透走心,值得分享品读

    猕猴桃也倔强 2020-12-13 10:36 一 *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 ...

  • 滋养人生的经典句子,励志走心,当你迷茫时看看!

    没有永远的伤痛 2021-02-01 09:48 一.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通常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让人成熟起来. 二. 你走过的每一条弯路,实际上全是必经之路,你要记住的是,你 ...

  •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一.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 ...

  • 滋养人生的经典句子:励志有深度,阳光有品位

    一. 人生之路多坎坷,摔个跟头别难过,爬起来,掸掸土,前方就是一片乐土. 二.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见到的每一个光鲜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 三. 每一份坚持 ...

  • 20【◇瑞冬卷•诗词篇◇】《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郭华云

    <当代文学家·2020·瑞冬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2020.12  第77期,总第401期 诗词直播间 瑞冬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 ...

  • 很经典的人生感悟句子,内涵丰富,值得品读

    这就是努力的理由 2020-11-18 14:39 一 *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不必刻意的模仿别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或许我们走得并不完美,但也在努力绽 ...

  • 原创 让人大彻大悟的经典句子,句句深入人心,醒悟人生

    一 * 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长大了,成熟了,这个社会就看透了.累了,难过了,就蹲下来,给自己一个拥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同情你,怜悯你. 二 * 对一个人真正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