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实施的现状

爱国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品德,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所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和立场。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普适与朴素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小学阶段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主体窄化目前,小学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而以班主任为唯一教育主体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求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专门的班主任工作准则规定,班主任既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指导,又要负责班级的组织、管理、建设和发展。这样,班主任就成了整个班级的核心成员和主要负责人。二是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存在错误认知。《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颁布之后,学校各科任教师就错误地认为他们与班主任是两种地位不平等、责任不均衡的教育者,他们只需要钻研自己教授的学科内容,关心学生是否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那是班主任的工作。由此可见,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错误认知的共同作用下,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成了班主任专属的工作。而本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活动环节中,由学校所有教师共同承担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责任和任务。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主体被人为地窄化了。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呈现的载体单一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涉及面较广,因而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载体呈现不同类型的内容。然而,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呈现载体较为单一,主要是借助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来呈现和渗透,例如,渗透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中,而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家校共育中却少有呈现和渗透。由于呈现的载体过于单一,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场域中为评价而教,以教授学科知识内容为主,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辅,而学生则为评价而学,将主要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建立。

(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式单一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不是仅通过一个人、一节课或一项活动就能实施和完成的。因而,它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它还强调教师的具身性教学和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即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社会大自然,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多角度、多途径、多情境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大都只有教材渗透、课堂讲授这一种方式。而且,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直接经验的获得,使学生无法从自身体验和感受出发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四)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监督和评价是保证一项措施有效落实的强有力的手段。从现实及已有的研究可知,德育现在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为智育让路,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大环境下,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涵盖在德育的范畴之内,同样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的窘境。除此之外,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即监督和评价机制以“形式”存在,没有发挥实际监督和评价的作用,甚至将教育内容纸质化、教育结果分数化。这折射在内容综合、主体多元、评价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如果以纸笔测验这一种方式进行评价,就会出现最终考核的分数均为合格而学生实际认知和行为表现与考核结果不相符的现象。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就没有深入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