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近现代医家儿科扶阳证治规律研究

目的:深入探析云南近现代著名医家中廖濬泉、吴佩衡、吕重安、戴丽三、李继昌、姚贞白在儿科疾病辨治中运用扶阳法的学术观点及临证用药特点,探究扶阳法在儿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从而丰富、深化云南扶阳学术思想的研究,扩大扶阳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方法:筛选六位医家所留医案著作中运用扶阳法治疗儿科疾病的医案,并采用文献研究整理与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等结合的方法,对其中儿科扶阳医案的症状频次,扶阳药物使用频次、配伍组合等因素进行分析统计。(顺序说明:本文行文以六位医家所留儿科扶阳医案数量之多少,对六位医家先后顺序进行排序,依次是廖濬泉、吴佩衡、吕重安、戴丽三、李继昌、姚贞白。)结果: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提取医案共计104案,方剂共计318首。对这些医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在廖濬泉儿科扶阳医案中,下利、咳嗽、发热、面黄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舌淡、苔白、苔腻等,脉象多见脉细、脉弱、脉数等。方剂配伍中,附子、白术、半夏、干姜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甘草-附子”出现85次、“白术-甘草”出现79次、“白术-附子”出现72次、“干姜-附子”出现69次。2.在吴佩衡儿科扶阳医案中,咳嗽、发热、气喘、下利、无神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舌白、苔滑等,脉象多见脉紧、脉弱、脉缓等。方剂配伍中,附子、甘草、干姜、肉桂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干姜-附子”出现69次、“甘草-附子”出现69次、“干姜-甘草”出现57次、“干姜-肉桂”出现53次。3.在吕重安儿科扶阳医案中,咳嗽、下利、发热、自汗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苔白、苔腻等,脉象多见脉细、脉浮、脉缓等。方剂配伍中,附子、法半夏、桂枝、生姜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法半夏-附子”出现13次、“桂枝-附子”出现13次、“干姜-附子”出现11次。4.在戴丽三儿科扶阳医案中,发热、面青、咳嗽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苔白、苔腻等,脉象多见脉沉、脉细等。方剂配伍中,附子、桂枝、甘草、干姜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甘草-附子”出现1 1次、“桂枝-甘草”出现9次、“桂枝-附子”出现9次、“干姜-甘草”出现8次。5.在李继昌儿科扶阳医案中,下利、肢冷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舌淡、苔白等,脉象多见脉沉、脉弱等。方剂配伍中,附子、白术、人参、丁香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白术-附子”出现5次、“人参-炮姜”出现5次、“白术-人参”出现5次。

6.在姚贞白儿科扶阳医案中,下利、自汗、发热、肢冷等症状出现较多,舌象多见舌淡、苔白等,脉象多见脉细、脉沉等。方剂配伍中,附子、砂仁、干姜、白术等温热药物出现频次较多,出现药对频次较高如“砂仁-甘草-附子”出现11次、“附子-白术-甘草”出现10次。

结论:本文所述六位医家在儿科临证中常用的扶阳温阳药物主要有附子、干姜、肉桂、细辛、丁香、法半夏等。常用的核心配伍组合有附子-肉桂、附子-干姜、甘草-干姜、甘草-肉桂、干姜-肉桂、桂枝-附子、附子-干姜-甘草、附子-肉桂-甘草等。

常用的扶阳方剂主要有

大回阳饮、逐寒荡惊汤、四逆汤、白通汤、黄芪建中汤、麻辛附子汤、理中汤、大建中汤、干姜苓术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治疗儿科疾病特别重视温扶太阴、少阴阳气;重视扶助阳气而不忘填精补阴;选方用药不拘市习,独具匠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