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运的唐朝诗人,只用一首诗便征服了皇帝,从此官运亨通

唐朝是诗人最为幸运的年代,不仅能够与同道之人相互切磋提高,而且可以凭借诗歌一举成名。然而,真正要靠诗歌来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李白,作为翰林为唐玄宗、杨贵妃写下了很多名篇,有的还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却只是一名御用文人,并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

即使是一些封侯拜相的诗人,也只能说他们在自身领域之外,对诗歌特别爱好,而不能说靠诗歌而富贵显达。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虽然他现在的名气不大,但在当时却凭借一首诗就青云直上,享受了富贵荣华,让一辈子梦寐以求官位的诗仙李白情何以堪。

这个诗人叫做韩翃,在现在名气很小,但在当时却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天宝十三年,他顺利考中了进士。野史和小说记载他此时还获赠了一位美女柳氏,并经历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波折,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暂且不谈。

唐朝不同于后来的朝代,考上进士还不能当官,必须再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考试。既然走了这条路,韩翃自然也不怕等,反正有红袖添香,他也青春年少,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不过,他能等,时代却不能等,就在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皇帝、太子都仓皇出逃,又有谁来理会这些候补官员呢?

于是,韩翃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并且投入了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工作。战争结束之后,侯希逸返回长安任职,他又跟随回到了长安。侯希逸去世后,他却闲居长安十来年,毫无建树,仿佛官场之中的来来去去都是过眼云烟,与他并没有关系。此后,李勉镇守夷门,征召他为幕僚,不过韩翃已经不再年轻。

在此时期,韩翃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就如我们现在在《韩君平诗集》中所看到的一样,绝大多数都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这种诗歌,一般是应景和例行公事,价值其实并不高。但突然他写的一首诗却石破天惊,从皇帝到百姓,都对其爱不释手。这就是《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信很多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即使没有读过全诗,至少也应该对第一句很熟悉。这里的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诗人明写花,暗写风,将暮春时候的京师写得相当唯美,再也没有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气息。这种花随风动,柳随风斜的美景,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气象万千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年代。

后两句则巧妙的使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寒食为了纪念介子推,不使用火。直到太阳下山后,宫中才将榆柳之火赏赐给大臣,告诉大家寒食结束,可以生火做饭了。同时,也提醒大臣和天下百姓,要以介子推为榜样,做忠臣孝子。就在这种平静恬淡的气氛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四海升平的新盛世即将拉开序幕。

这首诗一出,举国震惊,因为写得太美,还烘托出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盛世。因为唐朝人太怀念他们曾经的辉煌了,这首诗甚至感动了当时的唐德宗,下令让韩翃担任驾部郎中。

这个消息是当夜由一个职务不高的韦巡官告诉韩翃:你终于熬出头了,皇帝让你主持起草诏书。然而,韩翃却不敢相信,认为自己太老了,已经错过最好的年华。

其实,当时的中书省官员也不敢相信韩翃有这个运气,偏巧江淮刺史也叫韩翃。于是他们将两个人都上报给皇帝,请唐德宗定夺。唐德宗则在文件上抄录了《寒食》这首诗,并且批注“与此韩翃”。

就这样,历经玄、肃、代、德四朝的韩翃终于混出头了。就这一首诗让他成为了天子近臣,他发迹虽然晚,但却比李白顺遂多了,官至中书舍人,有一定的实际权力。相比于古代封建官场上数之不尽因文字狱而遭殃的文人,韩翃因为一首诗,晚年得以发迹,实在是幸运之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