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凄美的词,是苏东坡送给痴情女子唯一的回报,读来很忧伤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生命和爱情是两大永恒的主题。生命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生命什么都没有了,爱情则是生命的不竭动力,也是生命的灵魂。无数文学作品中都讴歌各种各样的爱情,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一开始就是作为小调歌唱普通人的生活,爱情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豪放派诗人的苏轼,更多的是利用诗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实,与所有的文豪一样,苏轼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一样有着自己的爱恨情仇,一样有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有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说就是纪念一段无果的感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实在是太过美丽,上阕是说残月在疏疏落落的梧桐上升起,滴漏声断了,四周的人也逐渐稀少,安静下来。谁看到幽居的人独来独往,唯有飘渺高飞的孤雁。下阕画风一变,将上阕的静态突然活动起来: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头,心中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捡遍了寒枝却不肯歇息,宁愿回到寂寞的沙洲受苦。
这首词,是在苏轼被贬到黄州团练时所写。因为苏轼无端被人陷害,遭到不测,所牵连之人又多达二十二人,在孤独苦闷的情绪下,苏轼于黄州定惠院填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冷字,这个冷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心的险恶,以及亲朋故友为他遭难心中的凄凉。
悲愤出诗人,境遇的不幸,恰好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让他写下了这首千古称绝之作。《卜算子》这个词牌历来就有,然而苏轼的填词一出,即成为了定律之作。以后填写该词牌,五一不循照苏轼的格律,这也体现了苏轼极高的文学艺术水准。在内容上看,更是凄美脱俗,以至于黄庭坚评价: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本来,这是一首官场失意人的作品,然而后世人又附会了一个生动的爱情故事,让这首词更具有传奇色彩。在《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中,这首词之前还有一个序: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原来,在惠州有一个官宦女子,才十六岁,长得很漂亮。她十分倾慕苏东坡的才学,经常读苏东坡的诗词,并且以决绝的态度拒绝了一切的求婚者,因为他们达不到苏轼那样的才华。当听到苏轼被贬至此时,非常高兴,经常在夜晚偷偷跑到苏轼的窗前听闻吟诵。
有一次,苏轼听到窗外有异样,便推开窗户,这个女子赶紧翻墙逃走了。苏轼也是过来人,又何尝不明白这个女子的心思,但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不愿意老夫少妻耽误了这个女子。因此向她推荐别人,没有多久,这个女子就因为相思过度而死。等苏轼回来后,才发现妙龄少女已经时沙洲上的一捧黄土了。
这个女子,仿佛就是为了苏轼而生,又是因为苏轼而死。她向往这段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情,然而苏轼却什么也给不了她,唯一能给的,就是这一首凄冷的词,以作这段相思的回报。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能作为信史,其中漏洞很多。然而,苏轼这首词的意境太过优美,这个故事,无疑为苏轼和该词,增添了更多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