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贞:有秤当家
第05版:文化大观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标题· 蔡雪贞:有秤当家· 《鲞经》 点校本出版· 董老师的歌· 看一场《一秒钟》,回忆是五十多年下一篇放大+ 缩小- 默认o在她的手艺台上,有着自己坚持的内心平衡,不差一厘一毫。蔡雪贞:有秤当家
蔡雪贞是永利木杆秤的第五代传人,从随父学艺开始,她做杆秤已有46年。
临海紫阳街上一处热门打卡点:到此一“秤”。
如今,杆秤几乎已成为工艺品而不用于称量了。但蔡雪贞仍坚持把杆秤做得斤两不差,她说“这是最基本的嘛”。
本报记者陈玲波文/摄“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使用杆秤曾经是主妇当家能力的衡量标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杆秤是走街串巷、集市摆摊的商贩们买卖交易称量必需的工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杆秤,长辈们往往会教儿孙从小认识秤花。后来,随着电子秤的流行,手工杆秤渐渐没了市场。现在会看秤用秤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辈,年轻人能识秤花的很少了。一杆秤,五代传制作杆秤,是一项锱铢必较、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如今会这门手艺的师傅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年事已高。66岁的临海人蔡雪贞,是其中年龄不算大的一位。她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永利木杆秤的第五代传人。从上个世纪70年代随父学艺开始,她做杆秤已有46年,见证了杆秤这件古老的衡量器具近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为此倾注了大半辈子心血的蔡雪贞,说起杆秤的故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个称量单位,她可以从两千多年前说起:秤的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始皇统一了度量标准,十六星为一斤。杆秤上面的“福禄寿”三星,代表着缺一两减福,缺二两损禄,缺三两折寿。现在秤制统一为十两一斤,这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国家为折算简便对度量衡单位改革后推行的计量方式。由于现在以十两为一斤,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成语“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按照古代十六两一斤计算的,半斤刚好是八两。蔡家的永利木杆秤店是临海紫阳街上有年头的店,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祖辈世代以制秤、修秤为业,因秤准、技艺精湛而闻名乡里。蔡家有8个兄弟姐妹,因蔡雪贞有耐心又刻苦,父亲最终打破祖辈传男不传女的家规,把这门绝活传给了她。蔡雪贞不负父亲期望,日夜钻研,从选材、刨料入门,学足三年成功“转正”,且越钻研越喜欢这一行。如今,紫阳街上有一处热门的打卡点:到此一“秤”。这把被誉为“江南第一秤”的重量级杆秤,长约3.5米,重达12.5公斤,最多可称量625公斤,就出自她手。蔡雪贞介绍,一般杆秤长60厘米,钢笔般粗细,但随着所称物品重量级改变,长短也要变化。以前油厂、米厂称大桶油、上百斤粮食等大宗物品时,秤杆长度需要一米多,称重时得两人用木棍抬着秤纽,甚至用肩膀扛起来。“手艺人讲究精细,做一杆秤要经过选材、刨料、打光、镪秤杆、水磨、衡定刻度、包铜皮头、上秤码、打秤花洞、钉秤花、磨秤花、配秤砣、上油等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都有讲究和难度,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根头发丝的误差,秤就会有偏差,所以制秤工被称‘百工之首’,在过去的年代里有这门手艺就好像端上了‘金饭碗’。”蔡雪贞说,“早年学手艺,不管工匠、木匠,手工行当基本是三年才能出师,少一天都差点火候。”择一事,终一生如今,木杆秤离百姓的生活已渐行渐远。从前,蔡家的秤铺里,生意红火时每天能卖出几十杆秤,店里是不会摆一杆秤的。因为供不应求,每天早上6点开工,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屁股才能挪开板凳”,而现在,一天能卖出几杆秤就算不错了。“买秤的人大多数是游客,他们会观看我制作杆秤,听我讲解工艺,对老手艺很感兴趣。顾客把杆秤买回去当做工艺品摆放或者送人,不是拿来称量了。就是这样,我也坚持把杆秤做得斤两不差,这是最基本的嘛。”蔡雪贞笑呵呵地说。为了留住和传承木杆秤文化,近年来,蔡家的百年秤店也积极转型,对木杆秤进行工艺上的再设计。他们别出心裁制作出寓意暖心的礼品对秤——钩秤与盘秤为一对。这种杆秤长度仅30厘米左右,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有“称心如意”的好彩头。在民间,小秤又称戥子,谐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征多子,有祈子之意。此外,有些人家乔迁新居也会置办杆秤,称之为“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除了用心做秤,这些年蔡雪贞还搜集整理木杆秤文化资料和实物,在店铺中增设木杆秤展览区、制作体验区。得闲时,她会去社区、农村大礼堂、非遗中心等场所,向大家讲解木杆秤制作技艺。 蔡雪贞说,蔡家的祖训是杆秤制作工艺传内不传外,而现在,只要有人来学这门手艺,她都会悉数相授,“做了一辈子的秤,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徒弟把制秤的手艺传承下去”。虽说老行当有了新思路,但是在电子秤的时代,木杆秤的制作销售依旧举步维艰,店铺利润只能维持蔡雪贞日常的生活开支。但是老人豁达,她说,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心里就没有这么多杂念。“现在这行收益小,又辛苦,一般年轻人都不愿加入。但是老祖宗留下这门手艺不能丢,父亲从小教育我们,做秤其实就是做人,不能过于追求利益。就像啃肉骨头,想吃大的,小心把牙齿给崩了。秤砣虽小,可称人心!人心要像秤砣一样摆正,浮躁不得,选定了一件事,就要静下心来做好它。”父亲这些逗趣又寓意深刻的告诫,蔡雪贞从未忘记。在她的手艺台上,有着自己坚持的内心平衡,不差一厘一毫。“过去做秤是为了全家的生计,现在完全是爱好和坚持。”蔡雪贞因割舍不下这份热爱,依然坚守蔡家的店铺,传承着这门寂寞的老手艺。2009年,“永利木杆秤制作”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蔡永利秤店定为永利木杆秤制作传习所。手 记杆秤虽小,却是衡量器具文明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最鲜活的缩影,它凝聚着代代杆秤匠的聪明智慧。杆秤,在某些时候不仅仅是一种称量物体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它在秤砣高与低中体现人际交往关系,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这种精神上的延续和传承永远不会断绝。岁月在打磨中逝去,手艺在打磨中锃亮。这一杆秤,承载的精美工艺和隽美寓意,是电子秤永不能替代的。多给蔡雪贞这样的“守艺人”一些关注的目光,是对承载了岁月的老手艺的一种敬重与眷恋。天地之间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