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4.0掀起场景革命,“非正式学习空间”将成多样化学习主场 | 头条

人类的发展史
也是一部空间构造的发展史
从兽皮到太空服,从马背到特斯拉,从洞穴到我们的家,我们铸造的每一个空间都携带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企图。
而我们所在的空间也塑造着我们,学校的空间环境塑造着孩子们的未来。
我们的学生长大后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们将参与怎样的职场竞争?他们需要学会应对怎样的生活挑战?
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一个善于在场景中探索的孩子,他将更可能保持好奇心和主动性;他将拥有获取知识的敏锐度和能力;他将更加理解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复杂和流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也在强调场景的重要性:
科技大神,全球科技领域知名观察家罗伯特·斯考博提出,未来25年,就是场景的时代。
国内第一个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提出,下一个时代是场景革命。未来的生活图谱将由“场景”定义,未来的社会业态也将由“场景”搭建。
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2019年),蒲公英教育智库已经在基础教育变革十大趋势中提到 “场景革命”。
今年,我们进一步提出:教育设计4.0,将从场景革命开始。
场景的未来:把美好生活展示给你看
为什么教育设计4.0会从场景革命开始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书店——日本茑屋书店。
全日本有一半的人都是茑屋书店推出的“T积分卡”的会员,有6000万人,拥有1400家分店。
创始人增田宗昭曾说,茑屋书店是把美好生活的场景展示出来,卖的不是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者在阅读书的时候,同时享受一杯咖啡;在逛书店的时候,同时欣赏音乐、艺术;查阅健康知识的时候,同时学会如何制作健康美食。
茑屋书店创造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生活方式”,从而让消费者希望拥有这样的生活。于是,产品在场景中被“增幅”,人在场景变得优雅,认知在场景中变得多元……那么就买买买吧。
这就是最典型的场景革命商业案例。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
人们需要场景与氛围来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需要通过一种理念叙述来合理化所支付的溢价空间。
场景的解决思路是,为用户创造卓越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场景成了虚实交互融合的核心,产品变成了场景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场景的本质就是对顾客、学习者、参与者偏好的捕捉、深化和推演。
未来,学校将如何进行空间设计?
今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对高质量的学习进行了重新定义,呼吁全球教育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的八个关键转变,必须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技能”,并提出创新学习的五种关键方法:游戏化、体验式、与计算机相关、具身化、多元化。
那么,学校如何通过空间环境的重构,来满足这样一种全球教育转型呢?
我们来看看学校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我们团队这些年的设计历程:

第一代空间改造,目标是完善基础功能。

第二代空间改造,重点是解决审美问题。

第三代空间改造,重点是课程与空间环境结合,实现“无边界、全学习”的学校内容生态。

这3个阶段,都是在从形式、内容、以及空间融合上下功夫,是从单一走向多维。但本质上还是“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空间设计。
教育的明天必须走向主动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走向内在驱动的学习。要走向真正的“以学为中心”,就必须重新设计我们的学习空间。
教育设计4.0:学校内外 “场景革命”
第四代空间改造基于全球教育4.0框架,所以我们提出了教育设计4.0——“学校内外场景革命”。
“学校内外场景革命”的本质是更新学习的操作系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是把人放在了一切的核心,运用各种手段去解决人遇到的问题;是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从“人”整全的角度,去做从价值选择到内容到空间美学到使用功能的设计,以此让所有空间都具有“主动育人”的功能。
那么,场景革命的设计包含哪些重要维度?DETT教育设计团队提出,从校园的学习特征而言,包含四个设计要素:场景与空间、场景与技术、场景与内容、场景与人。
1. 场景与空间
在场景与空间这个部分,我们首先要梳理的是学校需要哪些功能空间。一间常规的K12学校,有大大小小100多个不同功能需求的场景,指向未来教育不同的学科学习、素养提升、社交活动、生活能力的培养等。
面对这么多场景,只有经过系统思考的布局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空间价值和利用率。
空间形状包含尺度、比例、对比、节奏等,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方形的心理感应是稳定、规整但呆板,而圆形体现和谐、包容、完整。大空间设计体现威严、神圣的精神象征,小尺度的空间则可以设计出亲密、稳定、安全、温馨的空间态度。
因此,空间设计中,依据学习者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需要适时、科学地运用不同的空间形状。
场景空间里的审美包含色彩、材质、造型。蒲公英教育智库一直主张:美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审美一直是我们设计表达的重要因素,企图通过美学与创意的设计,激活孩子们的美感力、创新创造力以及设计思维。
空间场景设计中,色彩是其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不同色彩配置给人带来的情绪能量完全不同。
在“以人为中心而设计”的原则下,我们还要创造合乎人体尺度规范要求和心理感受的场域。
在这样的空间场景里,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匹配更多样态的学习功能,有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展陈方式,才能让空间更具审美力,让来到空间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友好、放松、舒适,爱上这样的场景空间,提升心理的“正性情绪”。
有研究发现,这种外在诱发的正性情绪,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对学习任务难度的知觉,对学习有巨大而持久的促进作用。
2. 场景与技术
场景空间设计,本质上是追求提振人的心理能量,调动人的情感温度。
场景与技术包含工具、设备、软件、数据等,指向学习的高频,学习的便捷,和学习的及时反馈。
今天,我们谈论“场景”,谈论技术,最终是在谈我们能不能洞察时代精神,能不能理解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无论场景和技术如何逐浪变化,都是一场以人的认知需求为中心的科学变革。
随着以大、智、物、云、移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兴起,技术开始融入学习流程再造,得以大跨度地增幅场景效能,帮助学习者走向高频高创高感知学习。
3. 场景与内容
“内容”包含学习主题、问题、资源、学习方式,指向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挑战以及自我认知。
DETT教育设计团队曾经为一所学校展开校园空间环境系统设计,提出了一个“未来博物馆”的概念——浓缩地球文明,以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来触碰学习者。通过四条流线——时间流线、空间流线,星际流线、生命流线——来表达人类文明史的构成和演绎,站在人类文明高度,去思考整个场景。
我们把这些场景内容放到学校里,学生们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都会被这些流线问题或者知识挑战所深深牵引,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去驾驭学科学习,并形成对地球和宇宙、对人类与自然、对文化与科技的完整认知。
场景中还需要挑战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习发生。为此,我们也设计了资源获取的渠道,设计了20多种的学习方式,以及一套关于空间场景学习指导手册,建议使用空间场景的方式。
4. 场景与人
“人”包含场景里的达人、学习关系以及展示与表达,指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高目标的学习。
人是学校最大的场景。教育场景革命必须指向人的状态、人的组织和学习关系。
因此,场景中一定要有“达人”,校内达人校外达人都可以。他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业高手,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拔高学习者对某个专业维度的空间高度,可以激活孩子们对专业问题挑战突破的热情,非常容易让学习者沉浸其中,实现最有效率的学习。
场景里需要重组学习关系,让学习关系更加匹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高目标的学习。
展示与表达也是场景与人的重要维度。场景需要考虑同伴交流的便捷性,学习展示的多样性,以及“用以致学”的交互性。
场景革命的重点是多个要素的融合、配搭,而不是只强调某一个因素,所有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才是场景革命的精髓。
当学校空间展开场景再造,教育之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关系就从功能中被释放出来,也被托举起来,传统僵化的校园结构和分区被改变,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多样化的学习主场,帮助学习者实现高兴趣、高创意、高频次、高维度的学习。
科学而充满审美的场景设计,对学生大脑是一场更加美好的“触碰与刻写”。场景的浓度,决定了学习的浓度。

张莉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
执行院长
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
责编 | 芋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