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这句诗,皇帝对大才子说:永远不要当官了
在唐朝,虽然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当时并不很严格。在宋代以后,科举试卷采取了糊名誊录法,阅卷官既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也无法辨识考生的字迹,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然而,在唐朝时,尤其是中前期并不是这样,试卷并不糊名,也不密封,考生是谁一看便知。
因此,在唐朝实际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如果考生得到当朝官员的大力举荐,就能够给阅卷官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当上进士的可能性就越大。举荐的官员职位越高,这个效果就更好,如果能直达圣听,让皇帝都干预科举结果,那当然是好上加好。
由于存在这个漏洞,很多有名气的文人,就因为无人引荐造势,导致终身没有及第,然而本文的主角却不是这样。他是有机会却没有好好把握,不仅让自己错过当场科举,而且一辈子都不能做官。
这个人就是大诗人孟浩然,几乎是李白同时代的人,而且被李白甚为推崇。他仅比李白大12岁,却让一向孤傲的诗仙赞美有加,曾经赤裸裸地写诗称赞:“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孟浩然在开元十七年时,也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他的才华显而易见,但因为没有名望,因此名落孙山。不过,孟浩然并没有泄气,他呆在长安,结交名士,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
孟浩然有才,他家里也颇有恒产,所以并不缺钱。有钱加有才的孟浩然还挺会交际,很快就与当时在京城做官的王维成为好友。不仅如此,他还和当时的宰相张说交往密切,看起来孟浩然对于下一次考试完全可以成竹在胸了。
然而,在一次访问王维的时候,他却出了状况。正当他在王维的官邸做客时,突然听人禀告说唐玄宗驾到。身为布衣的孟浩然自然不敢随便相见,情急之下躲到了王维的床底下。
唐玄宗在与王维的交谈中,发现了异样,而王维则不敢隐瞒,向唐玄宗说出了事情。唐玄宗感慨地说:这个人的大名我早就听到过,这有什么好躲的,快快出来相见吧。
孟浩然这才从床下又钻了出来,向唐玄宗请罪。唐玄宗倒也不怪他,只是要他作一首诗。这本来是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孟浩然却稀里糊涂念出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事实证明,这是孟浩然一辈子做出最蠢的事情,相信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宁愿说出打油诗也不会如此造次。然而这首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表达了心中的不满,自叹壮志难酬,虚度年华。这让唐玄宗本来就不快,然而要命的诗第三句,完全是指名道姓说皇帝不识货。
因此唐玄宗勃然大怒,当即就吼道:这么多年的时间,是你自己不上门求官,怎么怪我抛弃了你?你怎么不说那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一时语塞,他没有想到唐玄宗的反应这么大。然而,天子的雷霆之怒并没有消失,在拂袖离开之前,他金口玉言定调:孟浩然此生就归南山隐居吧,再也不要考虑做官的事情了。
皇帝的这句话,完全断绝了孟浩然的仕途,尤其是唐玄宗活得很久,后来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孟浩然连换个皇帝再去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他离开京城时,好友王维相送,并赠一首《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王维的这首诗相当有意思,他没有挽留,更没有劝孟浩然来年努力,而是叫他安心隐居,多读古书,快活一生。因为王维知道,孟浩然得罪的不是宰相、王爷,而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