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晨读晚背8

一、成语积累

【自鸣得意·自得其乐】

辨析: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很有乐趣。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

辨析: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

辨析: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异:“专”含有“蛮横、霸道”的意思,语义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和“一”,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义较轻,不限于当权者。

【必须·必需】

辨析:必须,副词,侧重于“应当怎样”;必需,动词,侧重于“不可或缺”。

【部署·布置】

辨析:二者都与安排有关事情有关。“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如“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如“布置工作”,“布置任务”。

二、文言短篇阅读

陈蕃方峻民敬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①郎中。遭母忧②,弃官行丧。服阕③,刺史④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⑤。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⑥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⑦焉。字而不名⑧,特为置一榻,去则县⑨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稍迁,拜尚书⑩。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11。

 (《后汉书·陈藩传》,有删改)

注释:

1.除:(被)授予。2.遭母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丁艰”。3.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义同“除丧”“除服”。阕,终了。4.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5.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6.引:避开、退却。7.致:招引。8.字而不名:“字”“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字、喊名字。“字而不名”以示尊敬。9.县:悬的古字,悬挂之意。这也是“县”的常见义。10.尚书,既是书名,也是官职名。《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11.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尚的品格。

常见字解析:引

引的基本释义:(1)拉开(弓)。西汉刘安《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2)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南北朝郦道元《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拉;牵引。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延请。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5)带领。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6)招出;牵连。汉代班固《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7)拿;举。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8)招引;引来。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9)避开;退却。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10)掉转。出自: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推导过程:

引,会意字。金文和籀文“引”就是拉开弓的示意图,由此产生了“拉弓”的含义。引申表示拉、招来、诱发、、调转、避开、引证等含义。以后的字形由“弓”和“丨”构成,“丨”有“长”的意思,引申表示加长,整个字的意思是“弓”和“弦”之间的距离加长,由此也能形成上述意思。

成语助记:

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以瞽引瞽(yǐ gǔ yǐn gǔ):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引咎自责: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高翔远引:形容避世隐居。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因锥刺股: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火引冰薪:用火引燃冰冷的薪柴。常比喻用温情感动性格孤僻冰冷的人。

箕引裘随: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之业。

引水入墙:比喻自招灾祸。

三、诗歌赏读

《卫风·关雎》鉴赏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唯》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オ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烟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股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我们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吗?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取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喜欢。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既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中间一翻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呀!
那么,这首诗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呢?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任的受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属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结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欲之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防。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得很远了。

《秦风·蒹葭》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雨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思念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移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的但却充诱感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裘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面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本诗,这种改动部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本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国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住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孕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一一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是这样的: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四、聚焦时代

别让“恶语”伤了善行

马青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湖南常德火车站内,两名年轻女生跪地为一倒地男子进行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不幸的是,该男子抢救无效离世。两名女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网友们对两人齐声赞美的同时,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出现。家属特意发声,向两位女生致谢,认为她们已经做到最好。
不少报道用“恶评”来形容部分网友的态度,但如果“恶评”是指那条有6万多点赞的留言,或许存在一定误解。这条原话是“次日男子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剧情怎么样”的留言更像是反讽。而留言者编造这样的“剧情”,不是为了质疑女生有无行医资质,而是“借古讽今”,以此调侃救人者可能要承受的风险。这条网评之所以能获得6万多点赞,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这句话理解为“别具深意”。
见义勇为的确可能存在风险。2017年,沈阳一位老太太去药店买药时突发疾病心脏骤停,被药店的孙向波用心肺复苏术抢救,可老太太醒后,发现12根肋骨被压断、右肺挫伤,于是起诉孙向波索要赔偿。最后法院审理认为,孙向波救助行为不违反诊疗规范,无需担责。有此前车之鉴,个别网友以“最大的恶意”推演事情的走向也就不奇怪了。
正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个别“农夫与蛇”的案例,所以全国各地不仅在地方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中增加保障机制,还在《民法典》中写入相关条款:“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就是希望通过法律,能扭转见义勇为反被讹,或责任认定扯皮,导致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的现象。
法律的护卫,让行善者免除后顾之忧。但法律是底线,善举还应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尊重和鼓励。当女孩们因救人没有赶上原计划车次时,火车站工作人员主动为她们安排车次,保证两人按时参加了学校考试;同时,逝者家属向两名女生深深鞠躬致谢:“虽然人走了,但必须要感恩”;最后,两人所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也表示,两名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拟于新生开学典礼授予其校长特别奖。相比那句不恰当的评论,车站、家属和学校的行为是对善举的安慰和鼓励,也为此类救人事件作出正面示范,保护施救者不被恶意打败。
那位以“预言”的方式发表评论的网友算是这条新闻跟贴中的异类,他或许只想提醒公众事情存在另一种可能性。他的价值观与点赞的网友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表达略显刻薄。但这样的话语对救人者还是逝者家属,都显得过于轻佻。留言者没有意识到,救人的女孩需要理解和鼓励,而家属也正因失去亲人之痛而需要安慰。有时,网友发表评论只是在疏解自己的情绪,却忘记了文字如刀伤人伤己。网络发言具有匿名性和距离感,因此需要发言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具备共情意识和能力。既然是为了鼓励善行,就请别轻易用“恶语”的方式。

(光明网,2020年8月24日)

善良永远是最优美的旋律

林如敏

一男子突发疾病倒地,两名路过的医学院女生立即施予援手,进行急救,遗憾的是,抢救无效,病人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这是近日发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幕。
神话传说里有所谓不死之鸟,但世上绝无不死之人。有些病,即便是在医院里做足了充分准备,动用了一切高科技手段,该走的还是要走。所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差不多成为医学界的座右铭。治愈是目标,但它有时无法企及,帮助和安慰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医学在疾病面前的无力感,更体现了医生仁心的情怀。
这本应是常识。但两名出手救人的姑娘,却遭遇了少数网民的恶评。一个讽刺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假想病人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的跟帖竟获得了一些点赞。
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怎保不怀毒!人心居然可以如此之坏,超越了常识、超乎了想象。非亲非故路边施救,医道无界大爱无疆,无论如何都是熠熠生辉的义举。“人心之坏,处处使人寒心,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但求无愧于心,岂能尽如人意,但愿两名女生不要为此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事实上,关于此事的热搜话题讨论高达4.4亿,更多的网民不吝赞美之情。6.1万这个数字在网民基数庞大的舆论场中可谓微乎其微,小泥鳅终究翻不了大浪。
而病患家属知情达理鞠躬致谢,两名女生所在学校给予嘉奖,这一切都让人感到,邪不压正,善良作为一种美德,永远是最优美的旋律。

(金羊网,2020年8月26日)

五、美文品读

傻 子

阿城

北京的傻子不多,多还成个什么世界?可也不少,少怎么会差不多各处都有那么一两个?
我在北京搬过五次家。每回收拾停当,就到街口站那么一会儿,看看。看什么呢?直到看见一个人身上脏得不正常,眼神儿不对头,心里踏实了:这个地方也有傻子。
见的傻子多了,就给他们分了等儿。不是傻的程度,而是身上干净的程度。有的傻子,四季一身衣裳,脏的赛铁,皮肉也见不着原色。第二等的是有四季衣服,但脏是第一等的。第三等是不太脏,有四季衣服,但是旧。第四等是衣服皮肉与常人一样,只剩一个傻。这四个等级的傻子走在街上,实在是有傻子的家的四等旗帜。
我第五次的搬家,几天了,还没有发现一个傻子,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于是上班就和对面的老李说起来。老李听了,笑一笑,说:“你太认真。各家有各家的事,哪儿就什么道德不道德的?”我知道老李有一个极漂亮的女儿小雯儿,常来单位走动,于是不再说什么。
临到下班,老李对我说:“上我那儿喝点儿去?”我很敬重老李,他写得一手好颜体,很像他的人;又有些量,喝到酣时,便说些让你觉得又对又不对的字经。比如:“其实这个字就像人。不是说字如其人的那个像,而是体面。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骨力?谁看骨力呢?这街上的人,你看他什么?你看他一身衣裳顺不顺,写字就是写衣。”我弄不清楚老李的道理,就说:“我就不信罗锅能穿出衣裳样来。骨力不在,衣裳白搭。”老李说:“可我写到这份上,写的是衣不是架。说字如其人,可严嵩的字怎么说呢?蔡京的字怎么说呢?所以写字是体面。”我发现一喝酒论字,就被老李绕了。
现在,老李请我去他家喝酒,这倒是第一次。
见惯了北京的院子里的拥挤与杂乱,你会以为老李的北屋是国家保护着的一级文物,心里忽然地敬重与舒服起来,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没有灰尘。大方砖墁地,暗暗地衬着屋里澄静。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上有两个胆瓶,彩绘着群仙祝寿,麒麟送子,清末的格式。胆瓶里插一个奇大的鸡毛掸子,油亮蓬松,还插着几个字轴。条案中央一架玻璃罩的座钟,罗马数字标一圈钟点。条案两边有一大一小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漂亮潇洒。我看了看老李,老李笑一笑。老李的爱人在屋里走动着,既不夺钟,不夺胆瓶,也不夺字,显得那么稳实安静,似乎是颜体的贤惠二字,透着体面。
老李的爱人张罗去了,老李安安稳稳地坐下来说:“今天小雯的朋友来。我拉着你,为的是帮着看看。”说话间小雯儿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老李和他爱人的四只眼睛不松不紧地看着那小伙子,我不敢怠慢,也急忙去看小伙子。小雯儿介绍说:“这是严行,我们那儿的同事。”
老李的爱人站起来说:“洗洗手,吃饭吧!”大家摆好桌子,老李拉我在他旁边坐下。小雯儿和严行坐在一起,急着忙着就给严行夹菜。
我看看老李的爱人还不来,就转身找,见她拿着一碗盖了几样菜的饭进来,就招呼她说:“你来呀?”老李的爱人笑着摇摇头,说:“你们喝吧。”一掀墙上的大布帘,拨了一声销子,推一扇门进去了,布帘晃了晃又遮在那里,我回头对老李说:“你们家还这么大规矩?女人不上席?”老李很和善地瞧瞧我,略举举杯,说:“喝!”大家都呷了一口。
菜很多,而且好,在灯光下红红绿绿的让人觉得酒的滋味很大 。我却忽然觉得让老李的爱人一个人在屋里吃,实在不过意,就站起来要去请。老李一把按住我:“她一会儿就完。”我有点儿不舒服,看看小文儿,刚要说,严行忽然问:”这幅字是谁写的?”小雯儿在我站起来的一刹那,把头低下去,这时抬起头来,很高兴地说:“我爸。”严行红了一下脸,说:“写得真好。”小雯儿高高兴兴地又说出几处地方的匾额也是他爸写的。严行愈发敬重地看着老李。
我忽然觉得背后门一响,急忙回头,只见老李的爱人一团喜气,拿着碗筷从里屋出来,进来走到灯影里,我给她斟酒,她用手推拦着,在灯光下抬起脸,笑眯眯地看着小雯儿和严行。我觉得酒暖烘烘得在身子里漫开,就往后靠在椅背上,说:“老李,你这日子!这样的住房条件,老伴儿这么贤惠,你写得一手好字,小雯儿也快了,真是——”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的爱人哆嗦了一下,眼睛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细眼里闪过一道光,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
我听见旁边老李低而快地说:“怎么不插门?”我回过身来,见老李的爱人慌乱地看着大家。老李顿了一下酒杯,她才醒悟过来,站起身走过去。小雯儿的脸在灯下白得不成样子,愣着眼儿看着严行。严行没有表情,静静地注视着老李的爱人走过去处置傻子。
老李垂下眼睛,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小雯儿这时恨恨地擦一下眼睛:“我妈真是的,老忘插这个门,爸跟他说多少回了,就是记不住。没人来,到正屋转转倒没什么。上回,都到院里去了,要不是我回来,他就上街了,像什么话!”
我说:“他多大了?”小雯儿看一眼里屋门;“哼,都二十六了!”
又看看老李,老李正看自己那幅字,身架塌下来,脸上暗暗的。又站起来走到里屋,半天,和爱人出来。老李的爱人眼睛红红的,走到灯影里,又笑着说:“吃呀。”小雯儿每样菜又都给严行夹了些,严行不看她。老李的爱人有点儿不自在,举着筷子,不知再给严行夹什么好。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你学字吧。”老李两口子一下高兴起来。老李额头又渗出光来,把筷子作笔竖捏着在空中虚绕绕,说:“这写字,第一要骨力。人看字,看什么呢?就是看个骨力。你要学字,学颜体。颜体不易取巧,非要心宽心正,不能写好。先找多宝塔,得了气体,再看与夫人贴,争座位,放生池,漂亮,正,不俗不媚。再看裴将军,绝!字如其——”老李忽然发觉我在笑,就酒遮脸,对我说:“不对?”我连忙点头。
吃罢了饭,看看晚了,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于是老李两口子和小雯儿送出来。老李两口子一叠声地让严行常来,小雯儿不说话。严行答应着,刚要走,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儿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哎——”老李呵呵笑着,用手抚一抚顶,和爱人在门口站了许久。
高中语文晨读晚背5
高中语文晨读晚背6
(0)

相关推荐

  • 500个来自于诗经楚辞的好名字,好听又大气,家长们别挑花眼

    诗经楚辞是国人必知的文学著作,都说男楚辞女诗经,可见诗经楚辞在家长们的心中,是取名的圣典.所以今天我们便为大家收集了500个来自于诗经楚辞的好名字,好听又大气,家长们别挑花眼!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如 ...

  • 和【遥思古风】等吧友关于袭人相关情节的讨论【二】

    和[遥思古风]等吧友关于袭人相关情节的讨论[二]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 时髦的傻子: [引得宝玉马上怀疑袭人告密]--宝玉怀疑袭人是因为贾宝玉只看过<西厢记>没看过<红楼梦&g ...

  • 怎么样用《诗经》取秀丽端庄的女孩名字,满满的都是心动

    名字是供人呼唤与辨别的,所以很多父母们在为自家的小孩起名时十分上心,而且也会有着自己的想法.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姓名.一个人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文化,决不是毫无意义的可以任意取代的代名词. 中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4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4周 一.高考必背:琵琶行 (<必修三>第40页)(15分钟)(最后十分钟背默1.2两段)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3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3周 一.高考必背:劝学 <荀子>(<必修三>第48页)(15分钟)(最后十分钟背默后两段) 二.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姓名称谓(10分钟)       1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2周

    一.高考必背:(<必修三>第48页)(15分钟)(最后十分钟背默前两段)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1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1周 一.高考必背:<必修四>第36.39页    (15分钟)   (最后十分钟背默这两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0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0周 一.高考必背:阿房宫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77页)(15分钟) (默写第三.四两段) 二.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二▪上)(10分钟) <诗经>两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9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9周 一.高考必背:阿房宫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77页)(15分钟) (默写第一.二两段) 二.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三)(10分钟) <杜甫诗三首>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6周

    周次内 容16名句名篇默写<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古代文化常识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人教版文言文.诗歌)句式杂糅常见句式杂糅表解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5周

    周次内容15名句名篇默写<出师表>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用法梳理一.名句名篇 ...

  •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14周

    周次内容14名句名篇默写<邹忌讽齐王纳谏><观沧海><关雎><蒹葭>古代文化常识宗法常识易错易混词语常见"词语赘余"(二)一.名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