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智慧】成功源于专攻 ——闲话“读书要精”



编辑:方略书院(flsy2017)

如何读书才更有效,古今往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专精派”,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泛览而在精读。即抱住一本或少数几本书,熟读、细读、反复读,把书“吃透”。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书之法,须从头至尾,逐句玩味。”有“博览派”,认为读书不能成为书呆子,不能成为寻章摘句、穿凿求解、圈点勾抹的“老雕虫”,读书重在聚精会神,“开卷有益”、“开卷有得”,尽量多读书,通古博今。

注意摸索总结读书经验,遵循有效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读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说来,精读十本二十本经典著作,比不求甚解的读百本甚至更多的书要管用得多。学习过程中,应集中精力去专心致志地钻一门精一类,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学习的领域。

学习如同掘井。有人虽然挖了很多口井,但这口三寸,那口两尺,始终不见水出来,又有何益?只有承认自己并非万能,看准自己的优势所在,瞄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方能凿一口深井,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晚年的苏东坡在给远方的朋友王痒的一封信中,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说:书的内容很多,像浩瀚的海洋一样宽阔无限,一个人的精力即使很充沛,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全部吸收,一次只能吸收其中的一个或几方面。所以,凡是爱好学习的人,每次拿起书来的时候,只能集中精力注意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反复阅读、反复钻研,一遍一遍地专攻,这样才能有收获,也才能掌握得牢固,经得住考验。这和泛泛而读,不作深入钻研的阅读方法,效果是不大一样的。他还以兵家语言:“专而敌分”为喻,认为读书也一样,“八面受敌”时不应“八面出击”,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达到一次一次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的目的。

事业在专注中,成功在坚持中。有些事情做起来即便是枯燥得令人窒息,但渴望成功的人们还是专心致志,不厌其烦地钻进去,矢志不渝地探索研究。成功有赖于专攻,专攻才能成功。成功令多少人赏心悦目,成功又饱含着多少专攻之时的艰辛和汗水。

为什么专攻才能成功呢?这是因为解析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促进事物的向前发展,是一个孜孜以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也非一曝十寒能得,更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正如水滴石穿一般,如果东一滴、西一滴,那就连滴痕都不会留下。学则不能穷究之,干则不能恒劳之,教则不能常导之,虎头蛇尾,心猿意马,好高鹜远,入不了虎穴,也捉不到虎子。经验证明,久学解惑、久学明理、久做得巧。

久做专攻的事情,从局部上看是费力的,但在全局上又是省劲的。一个简明的事例的是:如其做十件不见成效的工作,不如下功夫做一件有点起色的工作。作一事算一事,干一件成一件,就可克服贪多求全,多而无益的毛病。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不停地工作,即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对一件事情长久的专攻,有利于积累工作进程中经验和教训,是不断走向成功的阶梯,全取得举一反三,去伪存真之效。恰如一首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对一件事久做专攻才能产生灵感,于独虑专思之时顿开茅塞,在千推万敲中触生火花,就像门捷列夫琢磨元素之间的秩序排列一样,三天犹未果,一梦突然成。可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专注,讲究集中突破,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临时突击,更不能急功近利。

专攻是在博取众长的同时精读书。要想学习好,必须努力打好基础。打好一个地基之后,在它上面建造礼堂也好、建造亭台也好、建造楼阁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基础不好,上面建造的也不过是一个小茅窠罢了。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道理的。做任何学问,都必须广泛涉猎,在专的基础上求广,在广的基础上求高。不论掌握哪一门知识,涉猎并掌握了广泛的知识,再加上某一部分学识的深入钻研,都是必须的。

学问本来像一个矿脉似的各种矿体杂然并存,只是人们为了学习上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使它们变成一科一科,各自独立罢了,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精通,这就要求我们在博采的同时注重专精,力求在某一两个方面学有所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