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系将领第一位上将,胡宗南还是另有其人?
1955年授衔的时候,其中有一位上将很是引人注目,这就是在湖南起义的国军将领陈明仁。作为黄埔一期的中央军嫡系将领,陈明仁堪称国军中的一员悍将,在四平之战中硬是死战不退,击退了他的黄埔四期师弟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所以,有个段子说,主席见到陈明仁后开玩笑的对这位湖南小老乡说,怎么样,跟着我干,比跟着蒋有前途吧?说的就是陈明仁资历、战功都不错,但是在国军中却一直不受重用,晋升兵团司令也晚。
其实这不只是陈明仁一个人碰到的情况,在迁台之前,国军将领中除了胡宗南早在1945年就已经是中将加上将衔之外,其他黄埔系将领到1949年解放时,都只是中将衔,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都是中将。而胡宗南正式晋升上将,实际上也是1955年9月,和陈明仁的时间相差不多。但也因为胡宗南在1945年就已经加了上将衔,并且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所以胡宗南一般也被认为黄埔系将领中最早晋升上将的一位。
不过,也有人提出过异议,这就是在辽沈战役中增援锦州时东进兵团的国防部战地视察组组长罗奇,人称罗千岁。1949年蒋通电下野之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为了拉拢中央军嫡系将领,李宗仁任命广西容县出身的罗奇为陆军副总司令。因此,有人据此认为,罗奇在此时就已经晋升上将。其实不然,陆军副总司令并不需要晋升上将,同样是黄埔一期的范汉杰在转赴锦州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时候,他就是专职的陆军副总司令,但也只是中将,并未晋升上将。罗奇真正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已经是1959年的事了。
真正正式晋升陆军上将比较早的黄埔系国军将领,实际上可能还是要数桂永清。桂永清早在抗战结束后就接替陈绍宽出任海军代总司令,这一代就是三年多,直到1948年7月才去掉了代字,成了真正的海军总司令。不过这时候国军大势已去,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渡江南下,风卷残云一般席卷江南各地,国军海军纷纷起义,到1950年时,桂永清已经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只好转赴台湾。到1952年,桂永清被从海军赶出来,陈诚的运作之下,反而给他晋升了二级上将,这就比胡宗南还要早了。
相比之下,地方部队将领的军衔相对都要比较高一些。比如杨森指挥二十七集团军下属的20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表现优异,战后叙功,他就被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而同样出自四川的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则在1940年就已经是中将加上将衔,而到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退位预备役之前,又特意晋升为二级上将。也因此,他在1950年被俘后,成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唯一货真价实的上将,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一众中央军嫡系将领都得帮他每天刮胡子之类。
当然,这说的都是国军这边的情况,要说红军和解放军这边,情况就复杂多了。就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来说,如果类比国军这边的级别,战略区主官都授上将,那么许继慎、徐向前等人早在1930年前后就已经是战略区军事主官的级别了。到1955年授衔时,除了徐帅这位黄埔一期之外,黄埔四期也出了一位元帅,一期也出了陈赓大将,许光达是五期,罗瑞卿是武汉分校,上将除了开头提到的陈明仁,还有周士第、宋时轮、张宗逊、杨至成、郭天明、陈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