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更加积极有效地运用好降准工具
【原创】
必须更加积极有效地运用好降准工具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2019年新年伊始,李克强总理于1月4日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
近年来,货币政策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用好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实际,适时出台全面降准政策。从总体上讲,就是能够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的,一般不使用全面降准等手段,以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减少政策的波动性,维护市场的稳定性。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操作方式,也基本符合经济发展需要,能够对经济稳定产生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制定和把控,只是一个方面,政策的作用和效率能否得到有效发挥,还要看操作层面如何去做。正确的政策,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同样难以产生积极效应。搞不好,还会发生负面作用。
而从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执行来看,客观地讲,操作层面与决策层面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特别在降准方面,无论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都没有能够全面地发挥作用,没有把降准释放的资金按照要求有效传送到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是流失太多、漏洞太大。尤其是明放暗收的操作方式,让政策很受伤、企业很无奈。为什么金融稳定委反复强调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说到底,就是因为货币政策在操作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政策资源流失现象太严重。包括定向降准在内释放的资金,顶多转了一个圈,就通过其他渠道转入到非实体经济领域了。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的有效支持。即便得到,融资成本也非常高,手续十分繁杂,致使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求助于地下金融。
我们说,银行重视资金风险问题,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投放要求高一点、把关严一点、手续全一点,可以理解。问题是,那些银行自以为没有风险的领域,实际比实体经济领域风险更大。譬如开发商贷款,眼下可以说没有一个开发商不是债务负担十分沉重,负债率极高。别单纯看开发商的效益,他们的效益都是建立在巨额债务、都是在没有算风险账的基础之上。一旦把开发商的效益与企业的负债结合起来,其效益是不足以抵御风险、化解风险的。更重要的,如果发生风险,往往都是影响非常大、后果非常严重的。
再看个人房贷,银行为了扩大贷款规模,不惜一切代价地给个人进行购房贷款。不仅很多不具备还贷能力的人被纳入到贷款范围,大量炒房者也被银行用贷款“武装”起来。一旦房价出现下跌,相当一部分购房者可能会出现断供现象,甚至爆发诸如次贷危机这样的风险。
同时,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等,也都获得了大量贷款,积累了大量负债。所有这一切,实际都是以牺牲实体经济为代价的,是以损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利益为代价的。如何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降准释放的资金能够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且不被银行通过其他渠道转移出去,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显得犹为重要,也犹为紧迫。无论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不能再有任何闪失,必须坚决运用好、把控好、掌握好,不能再有半点扭曲。不仅如此,在运用降准工具时,如何确保释放的资金不被银行操作成“高利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减税降费,决不是财政的问题,也有银行的问题,有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减税的力度已经很大,财政的压力也已经很重。能不能再继续给企业减负,融资成本很关键。
相关部门认为,前几年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极大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尚没有完全发挥。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那就是从政策层面货币政策的作用确实发挥得很好。但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很大,也就导致货币政策的作用没有预想的那么大。除了资金流失之外,就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必须在运用好降准工具的同时,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能够真正渡过难关,能够为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