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启动阳气”的方子!

张仲景“启动阳气”的方子!突发性耳聋,被它通开了,请你体会

昨天,有一位中医前辈跟我讲,说我的中医科普专栏办得好,把原汁原味的中医,呈现给读者。

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一定会为中医的传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其实,产生多大的作用,我不敢奢望。我只是自私地,想让更多人感受中医的魅力。这样,我们这些中医人,好能有一口饭吃。

初衷,仅此而已。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故事,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医故事。你看完,也许有恍然大悟之感。

关于什么呢?就是突发性耳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5岁,医案记载姓赵。

这个人,大概在一个礼拜之前,忽然不知道为啥,两只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一点都听不见。

这个人,之前没有耳鸣史,家里头的亲戚也没有耳聋病史。这个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患者百思不得其解。走了不少医院,也没得到确切解释。只不过,大夫把诊断结果告诉他了,这就是“突发性耳聋”。

怎么办?几经权衡,决定看中医。

看的是谁呢?是当时安徽的中医临床家,胡翘武。

胡老先生,生于1915年,幼年开始学医,16岁拜师,21岁悬壶济世。这个老先生的学术生平,我就不细说了,您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阅。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迟,舌淡润,苔薄白。整个人身材清瘦,乏力,面色晦暗,头晕,少神,小便清长。

胡翘武老前辈看着患者,发现他身体略有蜷缩之意,于是就问他,你是不是怕冷啊?

患者点头称是,说自己最近这段确实畏寒怕冷。

这时候,胡师书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6克(先煎),麻黄3克,细辛6克,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川芎30克,蝉衣6克,炮甲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一共开5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药物以后,两只耳朵逐渐就听到声音了。音量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与此同时,身体怕冷,头晕的感觉也开始减轻。

这时候,效不更方,继续投用5剂,而且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骨脂15克。

5剂药喝完,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胡翘武先生早年的一张医案,就诊时间是30年前,即1991年。

其实,这个患者如果放到现在,我估计有很多中医人,会束手无策。文老师我,就应该是其中之一。因为我在第一时间看到此案的时候,曾扪心自问,应该如何应对。说实话,在看到答案之前,我根本想不出什么思路来。

这就体现出,老一辈中医人,他们的造诣,够我们这些后生学一辈子了。

我跟你讲,这个人的问题,在于阳虚外感。

你看,这个人,在耳鸣的同时,身体畏寒怕冷。

我们什么时候会畏寒怕冷啊?答案是感冒、外感风寒的时候。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在耳聋的同时,外感风寒,他感冒了。

感冒了,对一般人来说,没啥大不了。

可是这个人,偏偏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素体阳虚。此人素来身体清瘦,发病之时小便清长,乏力少神,面色无华。这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阳虚之体,也就是肾阳不足。

因此,从外面来的寒邪,就看准了此人的弱点,于是寒邪长驱直入,同时直接伤及患者的肾阳。肾开窍于耳。肾阳本来就不足,再被寒邪所郁闭,那耳窍自然就得不到阳气的濡养,于是就听力下降。这个过程,用中医的行业术语讲,就是太少两感。

这个时候怎么办?既然寒邪把体表、肾阳都给郁闭住了,那自然就要散寒,温补肾阳,启动患者这一身的阳气,从而把耳窍“冲开”。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再来体会胡翘武老前辈当时用的配伍——

制附片6克(先煎),麻黄3克,细辛6克,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川芎30克,蝉衣6克,炮甲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

这里头,前三味药值得注意。这是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合。

这张方子,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方子。因为外感风寒,所以患者可能发热、畏寒怕冷。因为阳虚,同时肾阳又为寒邪所伤,所以患者神疲、脉象沉微。

这时候,就用麻黄,散寒解表,驱散外头的寒气。再用附子,温助肾阳,启动阳气之源,从而将寒邪由内而外地赶出去。细辛,既能帮助麻黄驱散外头的寒邪,还能帮附子振奋肾阳。因此,这三味药组合,就成了一张“启动阳气”的方子。它好比开车时的那一脚油门,用下去以后,阳气噌地一下就窜上去了。

当然,光这些,还不够,医案里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香附、石菖蒲、川芎、蝉衣、炮甲、羌活和当归。这几味药,行气、活血、开窍,帮助患者把耳内郁闭的气机打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当然,我的解说,应该讲是比较笼统、稚嫩的。有很多妙处,我无法写出来。这就留各位有见地的读者朋友,更好地补充吧。

总之,通过这样的调治,患者的阳气被催发启动,郁闭于内外的寒邪被驱散,耳朵自然就好使了。

其实,这个突发性耳聋,证属阳虚外感的,还真就不少。尤其是在秋冬季节,一些身体素来虚弱的老人,在外感寒邪以后,确实存在着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的可能。此类例子,很多。不管西医用什么理论来解读它,中医看,就可能考虑太少两感。我这篇文字,就是想把这个问题点出来,让大家心中有数。素体阳虚的人,一定要在今后这个季节里,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当然,到底是不是所谓阳虚外感、太少两感,必须结合舌脉等综合因素来判定,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可以轻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的方药(更何况其中的附子有毒)。中医用药,不是儿戏,非专业读者,绝不能贸然尝试。

但无论怎么说,中医对一些病症的理解和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感受和推敲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务必要继承。

这款养生酒是补阴、补阳、补元气的佳品,人人都会做

我多年前根据古人的记载泡过的一种养生酒,一共只有4味药: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我当时起名叫参杞鹿龟酒。这是特地为一位同学泡的,这位同学,身体瘦弱,虚不受补,加上工作又忙,根本没有时间按时熬药喝药,我于是想出了这么个招儿,泡了一罐参杞鹿龟酒,让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慢慢补养。

结果,同学感激不已,说才喝了一个星期,食欲就大了,身上就有力气了,精神头也足了;还说,这种酒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来得迅速,只喝一杯,人顿时就感觉有底气了。至今,他仍在泡我当年教他泡的参杞鹿龟酒,全家都在喝。
  参杞鹿龟酒怎么泡呢?先得准备好药材:人参15克、枸杞30克、龟板胶16克(如果是盒装的,两块即可)、鹿角胶24克(盒装的4块即可)、黄酒2升。
  看人参的质量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它表皮的横纹的多少,横纹越多,质量越好,正宗的野山参,几乎每隔一两毫米就会有一圈横纹,现在人工种植的人参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一般说来,一厘米之内只要还能看见一两圈横纹就不错了,就可以用了。买人参的时候,要让药房将其尽量捣碎,这样容易泡出汁。枸杞子以粒大籽少者为佳。现在的龟板胶和鹿角胶都是盒装的,里面有小块,一般来说,鹿角胶每块6克,龟板胶每块是8克,往往一盒就有10来块,如果买不到散装的,不妨买整盒的,用不完留着慢慢用。这四味药都要到正规药房去买,千万不要买小摊小店的便宜货。黄酒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超市有卖。
  把药和酒买回来后,先泡人参和枸杞。把人参和枸杞倒入1升黄酒中浸泡,如果人参没有捣碎,是囫囵放进去的,那么,在浸泡3~4天后,应将其捞出来切成薄片再放进去。这时候,人参已经吸饱黄酒,泡软了,很好切。
浸泡20天后,将酒倒出,盛在瓶中备用。再在药渣中倒入另外1升黄酒,浸泡10天,然后滤去药渣,将两次浸泡出来的酒放在一起,再加入龟板胶和鹿角胶。为了使这2种胶能迅速溶化,可将其适当捣碎,方法是:用棉布将胶块包好,然后再用锤子砸,这样不会使胶块砸得到处飞溅。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搅动或晃动,加速胶块的溶化。待到龟板胶和鹿角胶全化在酒里了,我们的参杞鹿龟酒就做成了。每天早上喝一杯,对中老年人特别好。
  参杞鹿龟酒只有四味药,但是配伍非常精妙,所以有很大的补养之功。
龟板和鹿角是一对动物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乌龟是至阴之物,是长寿的动物,龟甲能通任脉,补心、补肾、补血、养阴,龟甲能使人像龟那样益寿延年。
鹿是至阳之物,鹿角长在鹿的头上,是阳中之阳,而且鹿角是春天长出来的,长得奇快无比,在两个月内就能长到一二十斤,其中生机无限,可以同样迅速地补足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鹿角能通督脉,补命、补精、补气、养阳。

人参和枸杞是一对植物药,得天地之另一种灵气: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枸杞是滋阴助阳的。这两对药,都是阴阳双补的,将它们溶化在黄酒中,借助黄酒微微的辛温,迅速行遍周身,各自发挥滋补作用,所以其补养之功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到位。

阳气通,耳朵才通!一张方子,势大力沉,治耳鸣耳聋,业界佳话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你说一张特别有意思的医案故事。

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耳朵和阳气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6岁,成都人。

这个人啊,一个礼拜之前,她在家里洗衣服。

洗着洗着,停电了,洗衣机用不了了。

这怎么办?不能洗到半截不洗了啊。

于是,她就把衣服都掏出来,手洗。

不过,这衣服量太大了。为了洗完它们,她的两只手,在冷水中浸泡了大约3小时。

当时正值隆冬。等把衣服洗完了,当天下午,她忽然就感觉到身上怕冷、恶寒、发热,同时还伴随耳鸣。

这个耳鸣就好像吹哨子。但没过多久,耳鸣声没了。

接下来,更可怕的事儿出现了,此人的听力开始下降,觉得身边的声音越来越小。

等到第二天早晨,此人发现,耳朵已经完全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耳朵聋了!此人心中万分焦急,连忙到医院求治。在耳鼻喉科,她治了一大通,没有半点效果。

就这样,发病一个多礼拜以后,此人转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沉紧,舌苔白腻而薄,舌质略绛,嘴唇发紫,浑身有轻微的恶寒怕冷之症,身体还觉得疼痛。看身体,比较瘦弱,面色发青灰,目光暗淡,精神头也不足。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非常简单,总共四味药——

制附片90克(先煎两小时),麻黄15克,细辛15克,生姜7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共是三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一剂之后,就感觉到自己开始出汗。这汗流着流着,忽然耳朵里蹦的一声响,随后不到3秒钟,耳朵就听到声音了。

服用第二剂之后,恶寒、身痛之感完全消失,听力进一步恢复,但精神还是有些不足,身体乏力。

这时候,原方停用,改附子理中汤,再服用3剂,诸证悉平,完全康复。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给你仔细讲讲。

我告诉你,这人的耳鸣耳聋,就是身体阳气不通,耳窍没有阳气贯通的结果。

阳气是什么?是身体功能发挥的动力。耳朵要想听见声音,也是需要阳气的。

那么,这个人的阳气到底怎么了?

首先,这个女子身体瘦弱,可见她在发病前,全完可能属于阳虚之体。她的禀赋,不怎么样,阳虚气弱。

偏偏在这个条件下,她把双手浸泡在冷水中,洗衣服三个小时。

冷水,凉不凉?凉。洗衣服三个小时,冒汗不?容易冒汗。这边冒汗,腠理舒张,汗孔打开,那边又被寒水刺激,再加上时值严冬。所以,这个患者外感寒邪,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患者的状态,是里头阳虚有寒,外头也被寒邪郁滞。寒邪伤及肌表,卫气与之相争,所以患者恶寒、发热。太阳经经脉为寒邪郁滞,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身体疼痛。阳气,精则养神。外寒束缚,内寒盘滞,阳气被遏,所以无法养神,患者就没精神。阳气不宣,无法温运气血,所以寒凝血瘀,患者嘴唇就会发紫,脉象就会沉紧。脉沉,主正气亏虚,脉紧,主寒邪内滞。

阳气被遏,失于布散,官窍就得不到阳气滋养。所以耳朵先耳鸣,后失聪。

那怎么办啊?思路就是,既要驱散体表的寒邪,还得温补内里的阳气。这样,才能一鼓作气,将体内和体表的寒邪都驱赶出去。

只要这个寒邪被打开,阳气能通开,耳朵听力就有可能恢复。

怎么操作呢?医案中,医家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来应对。

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的。医家在其中添了一个生姜。其中,麻黄用于解表散寒,应对外头的寒邪。附子用于大补肾阳,可以温补下元,驱散内里的寒邪。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还能助附子温阳。这是中医治疗寒中太少两经的常用方。多了,你不用记。你知道这方子既能对付内寒,还能对付外寒,就够了。

生姜在里头,主要负责温补脾阳。脾阳充足,有助于肾阳的恢复。

另外,里头的麻黄是可以发汗的。汗一打开,经脉就打开了,阳气就开始往外鼓,往外使劲儿。这一使劲儿,蹦的一声,患者耳朵就被打通了。阳气通畅,听力自然恢复。

这就是治病的思路。我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有人可能会问,文老师,你说的这个病例,太奇葩了吧?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多的。

你说得对,确实不多。但是就耳鸣耳聋来说,由于肾阳不足而致病的人,数不胜数。他们虽然没有冬天洗衣、感寒发病的经历,但是从症候表现来看,都和阳气不足、宣达不畅有关系。

比如说,有的人,耳鸣耳聋,同时腰背酸软乏力,畏寒肢冷,小便还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这个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肾阳不足、耳窍失养所致了。此类人往往伴随精神不振、头晕的现象。这时候,类似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配伍是可以考虑的。此类患者,临床多见,尤其是以老年人多见。

总而言之,我们的耳朵,要想发挥功能,是以阳气为基本条件的。平素体寒虚弱的人,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如果疏忽大意,医案里患者的经历,说不定就会在你身上发生。

好了,这个事儿,我基本说这么多吧。医案里的配伍,充分体现扶阳派的用药特色,重用附子和生姜。这样的配伍,非专业人士,见识一下就好,千万不要盲目尝试,除非你有专业的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业内读者,你也领略一下它的妙处。这验案验方,出自扶阳派名家卢崇汉先生的临床治验,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阳气足,身不痒!用大补阳气的方子,治好七窍瘙痒,值得认真琢磨

前几天,我给读者朋友写了一篇文说,提到用桃红四物汤这样的活血化瘀之剂,来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还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

今天,我想跟你说另外一重原因,这就是阳气虚弱。

没错,阳气虚弱,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年,我去参加中医经方讲习班的时候,听业界同行和我们分享经验。其中,有一个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老哥哥,跟我们分享了这么一张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2岁,姓梁。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外加一个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一晃儿,这毛病两年了。

什么时候痒得厉害呢?就是低温的时候。秋冬严重,春夏缓解。所以到了天冷的时候,他捂得比谁都严实,否则就会痒。

结果,有这么一回,他一时保护不当,受寒了,结果造成头部孔窍再度瘙痒。怎么办?他琢磨着看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坐在医家面前,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间,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

看舌脉,发现是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自述,平时比较畏寒怕冷。一摸患者十指尖,也是冰凉冰凉的。

当时,医家就说了,你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都需要阳气来供养。你阳气少,养不起它们,所以它们就刺痒。紧接着,开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一共是3剂,水煎服。

结果怎么样?令患者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剂药喝下去,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再也不痒了。接着,又服三剂巩固,后期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患者两年来的毛病,就全都没了。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个医案,我听到以后,一直收藏。后来,我有机会,对全国的验案验方做集中的整理研究工作,发现当初同行老哥哥说的这张案例,就应该刊发于1996年的《新中医》的第七期、第51页上。读者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我先说说我对此的理解。

我前面讲过,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所致。在这里,你就不能用风邪致痒的思路来理解了。它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我们的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如果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那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官窍瘙痒,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医案中这个患者,是不是阳气不足呢?从诊断学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此人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所有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处于阳虚的状态。他的阳气,无法到达皮肤官窍,所以发病。

既然如此,就得去鼓舞阳气,并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用的方子——

制附片(先煎)、防风各10克,细辛、麻黄、川芎各5克。

这个方子,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它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这三个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

麻黄细辛附子汤,这是载于《伤寒论》里头的经方,能助阳解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怎么办?用这个方子。患者主要表现,是脉沉微、发热、恶寒重,神疲,精神不振,想睡觉。其中,制附片是温补阳气的,麻黄则能解表散寒。细辛一方面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能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

那么,医案里的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是究其病因来看,显然也是由于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那好,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如此,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在这个基础上,配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由于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故而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这就是基本的意图,说起来很简单。

其实,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里,阳气亏虚,还真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的时候,身上就开始痒,而且身体畏寒怕冷。瘙痒的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人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其实,除了上头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外,像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也可以用。药用麻黄3克,桂枝6克,白芍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还有的时候,是用玉屏风散加上桂枝汤。总之,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

我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不知道读者朋友,你能吸收多少。

我知道,有些知识,很专业,不好理解。但是,你记住一个事儿就行:如果身体瘙痒的同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遇寒加重,遇热缓解,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舌面上有津液,鼻涕不黄不稠,要考虑是不是阳虚使然。温阳散寒而止痒,的确是一个思路。非专业的读者,你要请中医好好看看,准确辨证,科学选药,加以调治。在用到制附子的时候,务必谨慎,需要先煎,控制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