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复工复产,提高不良容忍度,有利于防范风险
【原创】
支持复工复产,提高不良容忍度,有利于防范风险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银保监会25日召开媒体通气会,就相关金融监管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据介绍,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银保监会将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包括:对小微企业2020年上半年到期的贷款进行延期、续贷、转贷安排;针对受影响企业增加的信贷需求及时支持;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研究简化小微企业展期续贷等的手续;微调监管政策,提高容忍度、灵活性并增强针对性等。
显然,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是符合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的。特别是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认为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手段,既能够起到帮助企业化解资金、解决资金问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脱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和保住市场,也更加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只会增加不良借款数量、扩大不良贷款规模、提高不良贷款比重,怎么可能起到化解金融风险、防范不良贷款增加的作用呢。显然,就看是动态性分析问题还是静态性分析问题了,就看机械地看待问题还是灵活地分析问题了。要知道,如果在特殊时期不采用特殊手段支持企业,而是任凭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很有可能出现应对无力、企业关门的现象。一旦这样的企业多了,银行的风险也就大了。因为,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或多或少地都与银行有往来,都有一定的信贷资金。一旦企业倒下,这些就都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不良贷款。
相反,如果银行能够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企业一把,多数企业就可能缓过气来,走出困境。那么,此前投放的贷款也就活了,就不会伴随着企业的关闭而成为不良贷款。毫无疑问,给予困难时期企业更多帮助,恰恰是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救企业,实际上也是救银行自己。
当然,对于那些原本就产品没有市场、技术没有优势、管理没有水平、老板没有信誉的企业,不管有没有疫情发生,都不应当支持,从而倒逼这些企业转变观念、提升形象、增强信誉。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对这类企业,银行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运用好手段、分配好资源,不要轻易给这样的企业过多的贷款和优惠。信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了信誉,就不可能得到资源的配置。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次疫情带来的政策机会,通过积极有效地利用政策,让企业在应对疫情中来一次真正的大转变、大改变、大提升。不仅要克服眼前的困难,更要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更有秩序地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银行来说,既然中央已经提出了目标和方向,监管机构也给予了非常明确的态度,那就应当严格按照中央和监管机构的要求去做,真正把重心向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下移一些,给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且必须切实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让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政策的阳光雨露下顺利地渡过难关。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银行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是,切不要以为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就一定会导致不良率上升、不良贷款规模增加,甚至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要知道,监管机构在提出增强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同时,也明确表示,对企业还本付息的调整是有条件的、阶段性的,监管标准没有任何放松。若疫情过去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不能还款,该记入不良还是记入不良。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只是为了应对疫情需要,是帮助企业渡难关、战疫情,而不是救不该救的企业、保不该保的项目。原本就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和项目,依然会被淘汰。
所以,一定要客观、理性分析监管机构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含义,把握好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局,并积极总结、及时调整、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措施,真正形成银行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疫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