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寓言两则》课堂教学实录(一)

执教名师:戴建荣

戴建荣,执教于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海市魅力教师,特色教师。他对古诗教学颇有研究,为上海市及外省市同行上古诗教学研究、展示课,深受好评。2005年10月在无锡召开的全国首届经典诗文研讨会上,戴老师的古诗课得到一致好评,获得了经典诗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3月,《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06年第3期)专题报道了题为“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青年教师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2009年,他被《小学教学》(语文版)评为封面人物。

《寓言两则》课堂教学实录

戴建荣:知道我为什么要采访你吗?

学生:不知道。

戴建荣:你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戴建荣:因为在台上的这十分钟里面你是往台下看的次数最多的,你一会儿看台下,一会儿看投影,你这里在想什么呢?谁知道他在想什么?你听,如果想到您心坎里你就点点头好吗?来。

学生:他在想这里的人真多啊。

戴建荣:废话。是你想的吗?我都知道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他戴副眼镜的人能这么想吗?你来。

学生:我觉得…

戴建荣:他说话比你有水平。他说我觉得,而你是怎么说的啊?他在想,这么肯定的说他,他肯定不会承认的。

学生:我觉得他在想这里的人这么多我戴着眼镜看不清楚,我要多看一会。

戴建荣:后面的人看不清楚,所以才要看看投影,是这儿,是吗?你是这么想的吗?更不是。还有谁来猜?你来猜。

学生:我觉得他在想这里怎么来了那么多人啊?

戴建荣:是啊。是这么想的吗?他怎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原因是?

学生:他是我的朋友。

戴建荣:你看,为什么我把他放在第三个来猜你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戴建荣:这还不知道。第三个就是最后一个,肯定放你最后的朋友了。就一个傻笑应付我呀。请坐。是不是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上课?

学生:是。

戴建荣:但是千万别害怕,他们就和你们平时上课的老师是一样的,今天的课上我要求要像刚才发言的同学那样,声音要响亮、用词要准确,观察要仔细,能做到吗?

学生:能。

戴建荣:你说能的时候不看着我,就是在告诉我不能。能不能?

学生:能。

戴建荣:别吼,告诉我能就可以了。能不能?

学生:能。

戴建荣:上课。难道班长没来吗?谁是班长?举手,果然没来。

学生:老师我们班没有班长。

戴建荣:好吧。那就请副班长。

学生:也没有。

戴建荣:那好吧,就请你当我的班长吧。就是你,记住了吗?待会下课的时候还要喊一声起立,明白了吗?上课。

学生:起立。

戴建荣:不太像班长。这个时候声音要响。再来。

学生:老师好。

戴建荣:这三个字不能这么说。听我说。老师,好。

学生:老师,好。

戴建荣:咱们中国的语言是有节奏的,更要讲究音韵的,再听我讲,老师,好。

学生:老师,好。

戴建荣:注意我的表情,你又在看台下。注意我的表情,老师,好。

学生:老师,好。

戴建荣:这个女孩特别漂亮,美就美在她笑得美。再来,老师,好。

学生:老师,好。

戴建荣:同学们,好,请坐。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谁知道这则故事的名字?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预备起。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又来了,这四个字不能这么唱出来的,揠苗助长,起。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揠苗助长。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会说会念,会写吗?来我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伸出右手指和我一起写,什么结构?

学生:左右。

戴建荣:左边是提手旁,提手旁的字要写得窄一点,好,预备起。右边特别关键,最后一笔叫竖折。预备念。

学生:揠。

戴建荣:听我念,揠。

学生:揠。

戴建荣:揠。

学生:揠。

戴建荣:念得要轻快,就像平时说话一样,预备,念。

学生:揠。

戴建荣:再念。

学生:揠。

戴建荣:揠。

学生:揠。

戴建荣:揠。

学生:揠。

戴建荣:什么叫揠?你说。

学生:拔。

戴建荣:还有别的意思吗?

学生:拔或者拉。

戴建荣:拉?我头一回听到。

学生:我觉得是…

戴建荣:我觉得你又急了,汗都出来了,请坐。除了拔就没别的解释了吗?同学们,揠真的就是拔的意思吗?

学生:可以说是帮倒忙的意思。

戴建荣:帮倒忙,你总是想帮我忙,但是帮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帮倒忙。同学们,特别是你听好,我们一定做过一个游戏,叫拔河。没做过的请举手。你戴副眼镜竟然没空做拔河的游戏。好吧。我们一起来告诉他,拔河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你说。

学生:绳子中间绑上一个东西,那个东西靠哪边,那方就算赢。

戴建荣:那个东西其实不是一个特别难说的东西,无非就是红绳子对吧。

学生:对。

戴建荣: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是那个东西呢?一根粗绳子,中间绑一根细细的红绳子,这个红绳子过那边的线那边就算赢。也就是说拔河比赛要赢得拔过这根线。爱读书的孩子一定读过我们中国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叫《水浒传》读过吧。

学生:读过。

戴建荣:发生在哪里的故事?

学生:梁山。

戴建荣:也就是咱们山东这个地方是吧。里面有个大英雄块头特别大,就叫鲁…

学生:鲁智深。

戴建荣:没错。其中有一个章节叫鲁智深倒拔?

学生:杨树。

戴建荣:鲁智深倒拔?

学生:垂杨柳。

戴建荣:这个女孩聪明,给她掌声。读书不能光读过就算,还得记住,知道吧。鲁智深倒把垂杨柳这个章节里面,鲁智深居然把杨柳树给?

学生:拔起来了。

戴建荣:说明他把杨柳树的根都?

学生:连根拔起。

戴建荣:这两个地方都用拔字,说明他们都要过这根?

学生:线。

学生:土。

戴建荣:对极了,而今天咱们揠的是什么?预备起。

学生:苗。

戴建荣:他揠苗的原因是干什么?说。

学生:助长。

戴建荣:所以你认为他会把他的苗的根揠出土吗?

学生:会。

学生:不会。

戴建荣:为什么不会,告诉他。

学生:因为拔的时候有可能用力过猛,把根拔断。

戴建荣:拔断的话这根苗就?

学生:死了。

戴建荣:对啊。你这家伙就是不能静下心来思考。来,所以把这四个字,念给咱们听。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就你没读,预备起。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在这个苗字后面要停一停,揠苗助长。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揠苗助长。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这当然是在念这四个字,但是同学们我们知道,这个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发生于我们山东这个地方的,当初他是一个故事,故事要讲给别人听的,谁能把这四个字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别人听呀。谁来讲?你来讲。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不爱听。

学生:更不想听。

戴建荣:好,你最后一位了,你来讲。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一般般。听我讲,怎么讲,听好。揠苗助长。怎么讲的?谁看懂的。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你语气有点像了。还有谁再来讲?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只有语气啊,你看这个男孩子肯定聪明的,预备。手别拿书。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哎呦,脑袋升上去干什么呀。手呀。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可以,还有谁来讲?你来。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不错,但你揠苗这个动作没有做给我们看,再给你看一遍。揠苗助长。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会了吧。预备起。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预习过课文了吧。熟读了没有?底气不足,熟读的同学一定知道,这篇课文有几小节?手势告诉我。快。还要去数啊。以后注意预习的时候读一节标一节,四小节,没错。接下来我要请三位男生读一、二、三小节,一位女生读第四节。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准确了没有,一边思考戴老师为什么要让男生读前面三节,女生读第四节呢?来先请男生读一、二、三小节,第一节比较难读,因为这一节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谁来念呢?好吧。你来念,注意课题。

学生:揠苗助长。

戴建荣:你刚才是不是睡着了你。怎么念书的。揠苗助长。

学生: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里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戴建荣:他是不是把所有的多音字都念准了?是吗?

学生:是。

戴建荣:尤其是有一个词叫转来?

学生:转去。

戴建荣:把这个词再念一遍给我们听。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齐。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你一拖音,大家都拖音。应该是转来转去。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你别声音提得那么响的嗓门,嗓门一响肯定不会快了,转来转去。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再压低一点。转来转去。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我知道你不但会念这个多音字,我还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什么叫转来转去。做给我们看。再想想,这么简单的词,他不会转吗?转来转去。对了吧。对了,有进步,再转得幅度大一点。这胆小鬼。谁胆大,女孩子都可以。准备起。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不对,那叫转来转来。现在要转来转去。

学生:转来转去。

戴建荣:看到了吗?太好了。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戴建荣:第二节也难读的,因为里面有一个生字,谁来读,好吧。你来读。

学生:一天,他想出了办法。

戴建荣:读书一定把书拿起来。

学生: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竭。

戴建荣:还行,第三节谁来念呢?你来念。

学生: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戴建荣:听到目前为止,你算是念得最好的了,请坐。不错。男孩子的任务完成了,最后一节请一位女孩子来读,这么多女孩都想读,那咱们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戴建荣:都念好了,没错,为什么要念一到三,女孩读第四节呢?谁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说。

学生:第一到三节他需要……

戴建荣:没想好,谁想好了?

学生:因为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表达出非常着急,所以要男生读,非常注重语气,而第三自然段对话多也要注重语气所以也让男生读。

戴建荣:也就是说尽管这样,一二节和第三节有区别的对吗?

学生:是。

戴建荣:你无情的把第三位男同学撇到另一边去了。请坐,没说对。还有谁再来思考到底什么原因?你来试试。

学生:因为第一节和第三节都是…

戴建荣:都是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有一个共同点。

学生:都是他为禾苗想办法往上拔。

戴建荣:这个他是指谁?

学生:种田的人。

戴建荣:用书上的话告诉就是古时候?

学生:有个人。

戴建荣:对不对?

学生:对。

戴建荣:对极了。人家说单眼皮的人聪明,也有人说双眼皮孩子更聪明,你一个单眼皮,一个双眼皮难怪特别聪明,请坐。一到三小节都在写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用书上的话告诉我就叫?

学生:古时候有个人。

戴建荣:听我说,古时候有个人,起。

学生:古时候有个人。

戴建荣:古时候有个人。

学生:古时候有个人。

戴建荣:所以请同学们在第三节后面画上两条小斜线,1。在第4节的后面画上两条小斜线2。

(0)

相关推荐